APP下载

河南纪行

2014-06-09忽培元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河南人嵩山河南

忽培元

“十一”出行,一路堵车。由北京至郑州六百公里路,小车整整挪了十四五个钟头。道路拥堵的时候,窝在车中回忆往事也是苦涩甚而苦痛的。早晨7点多出发,等到穿过河北进入河南境内,已近黄昏,而灯火阑珊的郑州,还远在天边似的令人心焦。这是“黄金周”的中国特色。下面这个话题,倒使人很快地忘却了堵车的烦恼。

童年记忆历历在目

河南与河南人在我的记忆中一直不错。不错的原因除了常香玉和她的豫剧之外,更因为有不少很要好的朋友都是河南籍或长期生活工作在河南的外地人,他们的人品及其对于家乡和当地的美好印象,影响了我的看法。

记得小时候唱过一首淘气的儿歌,叫“山东的娃,河南的担,安徽的脑子吃饱饭”。这是饥饿时期同处黄泛区的这几个下游省份到上游陕西来讨生活的同龄孩子给我们留下的不同印象。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些众所周知的饥馑日子里,几乎见天都可以看到骨瘦如柴的外省讨饭少年。其中多数就是山东人、河南人和安徽人。河南人的特点是把行囊用扁担挑着,故称“河南担”。但在我们看来,他们操着同样的乡音,穿着同样的蓝粗布裤褂,光着脚成群结队地走来,根本分不清谁是哪个省的。但是他们索要的方式不同,很快反映出当地民风的差异。山东兄弟是开口便称“大娘”“大嫂”“大哥”“大爷”,而且几乎不认真判断对方年龄大小。那种情真意切的称呼与央求,叫人心酸心软,使你很快视他为亲人,不得不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一块窝头匀出一半递到他手中。显然,山东兄弟的原则是:“窝头是人家的,咱得求呀。”河南兄弟就不同,他也是求,但是口气却要明显硬些儿:“给一口吃吧,俺三天都没吃一口了!”说着话却并不伸手,眼中的泪水哗哗直往下淌,使你觉得不把已经放进嘴里的仅有的一小块窝头掏出来递到他手中,连你自己也不会原谅自己。安徽兄弟可不是这样,也许是灾情更重、饿得更惨顾不得那么许多:见你拿着窝头,人家会突然从某个方向飞奔而至一把抢到手中,随即“呸呸呸”照着窝头连吐几口后用力丢在地上。一连串的动作麻利连贯,就像旋风闪电一般迅猛,把你气得要死。这不是要命吗,那还咋吃呀!你刚这么想着,人家早已抱歉地连连鞠躬说“对不起,对不起”,捡起窝头土都不吹便大口嚼起来。这,就是儿时难以忘怀的真实记忆,就是我们共同经历过的饥饿岁月中令人不寒而栗的陈年故事。今天回想起来,那首我们小孩子自编的不无轻蔑的童谣,正是从自己的角度真实记录了灾荒与饥饿在儿童心灵中造成的也许是终生无法愈合的创伤。严重饥饿中的孔孟故里离乡背井的孩子们,虽然未能践行“孔融让梨”的风范,但那一小口救命窝头在黄河沿岸四个省份孩子们眼睛中的分量却是一样地令人心酸。那就是我们黑暗绝望中救命的太阳呀!从我记忆中的这首童谣可见,河南人的确是中华硬汉,他们宁肯落泪,不想伸手呀!在生命已经受到威胁的时刻,尊严依旧不泯。那酸楚的泪水,曾经多么深刻地震撼过我的心灵!这就是我童年记忆中铁骨铮铮的河南兄弟。

河南人给我留下的印象不仅是耿直,还有很能吃苦耐劳和敬业手巧的一面。在我们家乡陕西渭北平原,种植西瓜是最见功力的技术农活,而种瓜技术最好的就要数河南人。“河南瓜客”是一个品牌。经常有“河南瓜客”提着压瓜的铲子光顾,连我很挑剔的祖父都承认人家很会作抚西瓜。他们走过来往往佝偻着背,那是辛苦的职业特征。因为成年累月弓腰蹲在瓜地里,戴一顶残沿的破草帽、穿着白粗布汗褂儿,右手的小铲不停地翻动着为瓜蔓培土固根,左手粗大的拇指与食指即熟练地打掐繁生的混秧。无论天气多热太阳多毒,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们的劳作从不停顿,除了早晚两顿饭甚至连一口水都顾不得喝。到了秋季地里的西瓜结得又大又甜,可他们却不肯吃一口。主人对他们是一万个放心十分地信服。河南瓜客因此在我的家乡威信最高。尽管如此,却没有人愿意把闺女嫁给他们,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河南瓜客,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却很少。这当然是不公平的,但河南瓜客显然是很能吃亏,只是埋头苦干,从不计较得失。等到赚了足够的工钱,他们就默默从老家娶个妻子带来,从此安营扎寨、生儿育女,最终在异地他乡稳稳地站住了脚。我的家乡如今有许多这样的河南客家人,他们往往比当地老户还更勤劳淳朴,为人处世没有丝毫的含糊。

河南人是勤劳智慧的

以后的印象,就是串街走巷高唱着“磨剪子来抢菜刀”、“补铁锅钢盅锅洗脸盆儿”和市场上卖狗皮膏药的。当然以后也不时会传来制卖假药假酒的传闻,其实这样的情况全国各地都有。从传统意义上讲,河南人的职业道德和自尊心是很强的。就拿卖“狗皮膏药”来讲,并不是卖的假药,只是广告做得有些夸张。卖药的人上身光着膀子,下身穿着一条黑灯笼裤,脚蹬圆口布鞋,脸晒得像一面紫铜锣儿,多数是立眉瞪眼的习武之人,手中拿着绾了红缨的“飞流星”,不断地甩出去又拽回来,转圆圈儿打着场子,嘴里就不住地高喊:“啊哦灵丹妙药灵丹妙药,啊哦药到病除药到病除。”等到看客围得水泄不通,他便打开脚边的包袱,把各种各样的膏药铺开在那块红布面儿上,嘴里念念有词,手上噼啪作响,介绍着、示范着各种膏药的性能和用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谈到一种给妇女贴在肚脐眼儿补血的膏药,卖药人仍是一脸的严肃,先是把一片膏药贴在自己的肚脐眼儿上,随即展开巴掌,很响地拍打着自己的腰部和臀部说:“嗨,各位都晓得,男人活的是一泡尿,女人活的是一盆血,俺的这帖药,女人贴在肚脐眼儿,它是滋阴补血的!俺的这贴药,男人贴在肚脐眼儿,它是壮阳保肾的,所以俺给它起了个好名字,叫男女肚脐乐——”一句话,逗得大家哄然大笑,他自己却不笑,嘴里依旧飞溅着唾沫星子,气喘吁吁地做着他的膏药广告。其实这一行当并非河南人的专利,只是其中最有名气、最具代表性的是要数河南人罢了。小时候我们经常在村子里看到这样的表演。第二天,就见时常叫喊牙痛头疼的老奶奶老爷爷的额角和脸上很奇怪地贴上了膏药。除此之外就是耍猴,那当然是更有趣儿的表演了。小孩子没钱照样允许你观看,耍猴的河南人幽默又滑稽,自然很快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追着他们串街走巷,直到天黑透了还是恋恋不舍。

长大后在我的生活中接触到不少的河南人,都是勤劳自强,也是热忱自重。许多人给过我很重要的帮助,大家至今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听到有人人云亦云,不公正地对河南人说三道四,我总是说:“十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河南人。地处中原的河南人,其实最有资格代表中国人的形象。因此讲河南人的好话,就是表扬中国人,言河南人不是,便是挑中国人毛病了。”这个观点并不希望别人都能接受,只是我个人一家之言。在我看来,河南人是勤劳智慧的!这次国庆节去河南,印象当然也是格外的好。首先是交通情况要好于紧邻的诸省。人家不光是道路修得宽平,管理也很严细。比如大货车可以在河北境内横冲直撞,但是到了河南就都规规矩矩了,据说是因为进行过专项治理。郑州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显然也比石家庄要高出一到两个档次。旅游开发河南看来也丝毫不甘落后于周围省份。据了解连云港每日的到货量中,有至少36%的货物是来自河南。由此可见河南发展的自身实力及对周围诸省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作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区,河南发展好坏也许正是检验我们治国安邦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志。endprint

经略中原聚焦嵩山黄河

河南堪称是“中国之中”,而嵩山则应是“中原之根”了。到了河南,首先想到了拜谒嵩山。这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践行过一次,留下的印象至今难以忘怀。这次到郑州,看到路坦诚阔堪称通都大邑,又一次感受到了中原大地改革开放的神力。中原油田接待的同志原本是要安排去嵩山的,因故而未能实行,但却得到了一个重要信息,即洪荒年代此地汪洋一片,嵩山正是中原大地最早露出海平面的一块高地,而且是先崛起一次复沉降下去,第二次又顽强地挺立起来的。这是个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地质现象,意味着河南这片中华文明的摇篮和早期圣地,在经历了逐鹿中原的血腥践踏转入沉寂再经过数百年奋发蓄势之后,又将出现一次更加引人注目的崛起壮举。近期,在京的部分经济学家聚集一起专题探讨“中原崛起”的战略话题。大家围绕“一个基地三个区域”的“中原经济区战略布局”展开深入讨论。提出要举全国之力,奋力在河南打造“全国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和“国家粮食安全重要保障区”、“全国新兴城镇化试验区”和“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区”。显而易见,在中部崛起的大盘子里,中原经济区处于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位置。可见河南的区域位置至关重要。道不论不明,剑不磨无锋。京城专家论道,多是站在全国角度,高屋建瓴、俯视宏观倒也难得,但所论难免也有些局限,多数临时敷衍、失之浮泛,难脱近乎隔靴搔痒之嫌。如今诸公宏论公之于世,从宣传的角度来看,对于河南发展当然是不无裨益,但真要落实躬行,就需要更加深入具体地谋划了。而在我看来,真正的真知灼见,还应当加入河南人自身的智慧与担当,在于中原人民内在的原创和想象。嵩山为何崛起又沉沦复又崛起?这看起来是地质学上的话题,其中蕴含的辩证哲理却是具有经济社会意义的。这令人很自然想起“蓄势待发”这个成语。今天的河南,也正是处在“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另外,先有嵩山,后有中原,而在中原大地形成的过程中,铜头铁尾豆腐腰的黄河所起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沧海桑田、凤凰涅槃。自然与社会演变过程,嵩山与黄河始终是很重要的信息聚集与发散的源头所在,而并非只是有一座三门峡、一家少林寺,一种宗教文化存在。否则,如何称得起是华夏文明核心之核心、中华民族的摇篮呢。可见,研究探讨中原崛起,离不开对嵩山文化与黄河文明的源流探索。这是京城论道者忽略了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原大地的崛起,首先应当是文化的复苏与文明的畅想。从地缘优势而言,嵩山是首当其冲的,黄河是繁衍主体。堪称是天作之合、父母之恩。因二者始终是处在联通古今,俯视中原的历史与现实的大坐标中,是交汇点上的核心。那么嵩山文化研究与黄河文明的探讨,就应当具有新的更加广博宽泛的科学意义和内涵。正是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之下,我们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已经计划今年年底同当地有关方面联袂在嵩山召开首届嵩山文化研讨会,意在建立一个平台,吸引人们从更广深的角度上探索嵩山乃至黄河的自然地质特征和历史文化肌理,探讨嵩山文化与黄河文明的源流关系,探索嵩山文化与少林宗教文化的本末次序,研究漫长地质年代里黄河中下游的物种矿产繁衍和分布,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的情况等等。总之,研究嵩山文化、黄河文明历史与现实对中原的自然演变、历史演进、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都是颇有意义的。

云台一瞥引发的思绪

河南焦作市修武县境内的云台山,原本是太行山之阳的一段崇山峻岭,堪称是豫北山区的天然奇观。景观肯定是自古依然,如今竟成了一个旅游热点。“十一黄金周”更是火得不行,这其中的奥妙很值得探究。云台山,作为河南省唯一一个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五A级景区、国家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等“七位一体”的王牌风景区早已名扬世界。在方圆19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泉瀑峡、潭瀑峡、红石峡、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仙苑、圣顶、叠彩洞、青龙峡等十大景观。这一连串的景观,念起来令人想到卖狗皮膏药的广告。广告词显然是人为创作,生硬罗列、极言奇佳,听起来颇有点卖膏药风格。然而到了景区一看,才知是货真价实,甚至是“听景不如看景”。就像是老奶奶老爷爷贴的膏药生出了疗效,觉得是科学归纳和科学开发的结果。如今云台山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观光景区,更是联合国关注的重要自然遗产,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科考、科研和宣传工作者的劳动,事半功倍,值得深入探讨。由此想到在河南和全国,有多少类似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沉睡未醒?有多少资源等待着人们去认识、去开发、去包装面世?就此而言,云台山的当红,对我们应当是一个有用的启发。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肯定地讲,云台山如此的美妙风景亿万年前早已存在,只不过外部无人知晓罢了。至少在《徐霞客游记》中尚未专门记录。然而它是怎样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走进世界的呢?追根溯源,有一位现代徐霞客值得称颂。据当地人讲,前些年焦作来了一位喜好摄影的领导,他看了云台风光,把全国的摄影家请到焦作,又不辞劳苦亲自陪着登山观景,摄影家们兴致更高,拍了不少好照片,于是到处发表、悬挂,连北京的地铁里都挂上云台山的风景照,每天中央电视台早新闻也播的是云台山的广告照。于是这个处女景区借助于现代传媒手段向世人展现了青春活力,才吸引了专家学者的重视,吸引了全国游客的眼球。感谢这位好官,他干了一件好事,更干了一件实事。

我们慕名而来却是黄金周高峰,向导回车三次,方才抵达山前,一看,好家伙!五大风景区十个景点都在排着长队,可谓是盛况空前。可惜笔者饮食欠佳,上山之前竟然连拉两次肚子,于是腿软恶心、游兴大减,只能硬撑着乘景区专用交通车转悠到半道就狼狈不堪折了回来。未识“云台真貌”却还苦中作乐,口占小诗一首自嘲留念尔。曰:云台高标八月岚,轻雾遥锁太行绵。龙潜千秋方觉静,虎眠万壑尚梦丹。游子腹泻仅小恙,折辙三遭却无缘。神道仙境何处觅,几多美谈在人寰。

濮水之阳藏龙卧虎

濮阳是一座古都。如今是中原油田总部和地方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相传上古五帝之颛顼,曾经分封在此治理78载,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政绩、政声,轶闻佳话,至今流传不衰。圣人孔子周游列国14载,竟然在此居住10年。是什么吸引着孔老夫子流连忘返、乐不思鲁?其中必有重要缘由。至少可以见得当时此地都市的繁华与政治的贤明以及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些历史的遗存及其传说,就像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着,也从一定意义上引导着今日濮阳人做事为人。也许是自觉意识到了这一点,前些年,濮阳市政府会同油田恢复了“颛顼玄宫”、“会盟台”、“戚城遗址”和“中华第一龙”等名胜古迹,建成组合式古迹公园,供人们观光游览、亲近历史,实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远见之举。endprint

“颛顼玄宫”筑于高台之上,规模虽不甚大,但形制颇为峻拔庄严。两侧长廊塑立20位我国历史上的濮阳籍著名人物。其中颛顼的堂弟发明弓箭,击退来犯之敌,后被赐姓“张”,这即是中国张姓的由来。如今张公墓和张姓祠堂就在附近,每年吸引着无数海内外张姓后裔来到濮阳寻根问祖,洽谈投资。颛顼治国有方,很受人们爱戴。他有几大功劳:例如支持发展农耕,鼓励仓颉造字,确立父系家庭秩序,提倡礼仪文明社会风气等等。《诗经》中收入数十首反映此地风情的诗作,足以见得当时濮阳经济、文化和社会风气的昌盛。孔子在此留居十年,他老人家都干了些什么事情,很值得专题探讨。孔子的大弟子子路一直留居当地直到去世并安葬于此。如今子路墓也成了濮阳著名一景。在戚城遗址公园内,还有一处经科学测定距今六千余年的古墓葬,墓主人的随葬品中有用河蚌壳镶嵌摆塑成的龙虎图,其中的龙形图案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关于龙的图形呈现。贝龙头身四个爪清晰可辨,令人惊异万分。可以想象,这是仰韶时代先民举行的一次宏大的葬仪。以龙虎图腾作为陪葬,显示了墓主人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规格如此之高,据说在我国考古史上实属罕见。专家学者们经过研究认为,虽不能确定墓主人是谁,但足以推断是和伏羲、黄帝等传说的中华人文先祖同一级别的重要人物。考古界认为,龙虎图案遗迹堪称具有考古学依据的“中华第一帝陵”。特别是龙的图案,形象逼真,其构图已经具备了发展到后来中国传统龙的大部分要素和创意,证明它是中国历史传统龙形象的直系祖先。面对这条六千多岁的卧龙,想到先祖的智慧及当时社会文化的繁盛,豪情自信油然而生。

濮阳这座现代城市,就是建设在这样一片根深蒂固的“藏龙卧虎”宝地之上。这种历史的渊源和荣耀,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思路。当你走进今日濮阳,会感到它的简洁大气和卓尔不群。以中原油田总部为主要团组,形成了一个现代中型城市的初步的构架。这座新兴的古城,街道宽阔大气,每一条道路都栽有不同的绿化树。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种叫做灯笼树的乔木,它的特点是浓密叶蓬上顶着粉红色的花团,远远望去,像一团团在空中燃烧着的火团、悬挂着的灯笼,为这座古老的豫北新城增添了无限的青春活力。城中“中原文化宫”和中原油田的办公大楼相向而立,形成一座巨大的广场。我们漫步其间,赏菊会兰,感受金风送爽,更见儿童穿着艳丽的衣服嬉戏跑跳,一派祥和之景。油田职工书画展正在文化宫内举办,书法如同绽放着的一朵工业文明与传统文化相融的艺术之花,豪放中不乏细腻,严谨里透着奔放。与油田文学爱好者座谈,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我惊叹于三十年前油田开发初期建造的这座文化宫,它三十年不落后,仍给人以大气、实用和美观的总体印象。我称它是外观看起来不大,里面实际上不小,表面并不铺张,其实还很豪华的一座奇特建筑。记得当年油田开发不久,曾经流传着一段顺口溜:“大庆的油儿,辽河的头儿,中原的楼……”当年因为楼建得好而受到批评,现在看来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当时主要受批评的那座办公大楼如今还巍然耸立在中原路北侧,丝毫不显得落后。中原油田如今是立足濮阳,面向世界;稳住中原,大展两翼。油田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鹏,一翼伸向四川,形成普光气田,一翼伸向内蒙古,形成海拉尔油田。等到展翅一飞,早已越过大洋,搏击五洲四海。

风云人物更看今朝

中原油田党委书记沙启军,五十开外的山东大汉,仍然声若洪钟、健壮如松,可谓是油田开发的栋梁功臣。油田会战打响在1980年,他1975年即率先来到这里安营扎寨,如今已经整整35年。当年的帅小伙儿虽已两鬓斑白,但他说起油田的发展、念起管理经,仍然像年轻人一样滔滔不绝、激动不已。石油人的敬业爱业精神溢于言表,实在令人感动。讲到中原铁军在资源不足、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左突右闯、东杀西战,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千方百计开发国内外市场,挣脱体制机制限制,大战普光气魔和争取新区块,终于闯出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发展之路时,沙书记更是眉飞色舞,充满自豪。他们没有照搬大庆等同行业经验,也没有迷信外国的模式,而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例如改革,许多企业和城市,一说改,首先从事业单位开刀,把群众欢迎的歌舞团推上市场,结果差不多都搞垮了。中原油田不是这样,他们一直保持歌舞团原有的体制机制,还明确提出:“坚持常年养自己的文艺团体为群众演出,比节庆高薪请名家来临时演出要合算。”沙书记讲此话时理直气壮,他的坚定的神情十分感人。我们初次见面,却如同故交,主要是认识相近,致使早餐之后,宾主还感到言犹未尽,又到会议室座谈一番,商定适时一同到普光和海拉尔新区参观调研这才分手。他不愧是搞企业党务工作的行家里手,讲起企业文化建设总是一套一套。特别是新时期企业走出国门,企业党建工作如何与现代管理科学融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原油田经过长期实践,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积累了一整套宝贵经验,值得研究推广。

江苏盐城是出才子的地方。号称党内大才子的胡乔木、乔冠华,都是出自盐城,可见盐城读书之风颇盛。油田党委副书记王亚钧不愧是江苏盐城人,他即使成了石油人,整天同野外作业的工人们一起风里雨里摸爬滚打,却仍然不失温文尔雅的书卷之气。谈起油田的党建和职工思想工作,他又使我想到了“柔中有刚”、“绵里藏针”这两个成语。言谈之中能感觉出,他是很细心的人,也是用心做事的人,企业管理中,需要这样善于精打细算、对职工体贴入微的人。当时腹泻尚未痊愈,他不仅请来医生,还亲自陪诊,问长问短,督催服药,亲兄弟一般令人倍感温暖。感谢他盛情款待并给予体贴入微的照顾,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曾经在大庆工作,石油人对于大庆的感情那是没得说了。副局长杜明义,河南范县人氏。他与我同样是一见如故,加之他曾经在西安交大学习过七年,完成了研究生学历,听见我的陕西腔就格外亲切。他长得瘦高,六十年代生人,谦和健谈。饭桌上他说自己胃不好,不能喝白酒,但是初次见面,还是硬着头皮喝了几盅。此后还抱歉地说自己原先也是半斤的酒量,后来喝伤了胃,医生说你再不能喝了,可是无酒不成宴,还是得喝呀。显然,他属于那种质朴无华、热情好客的河南人。他那天陪我吃了早餐,文联主席韩明宣布:“上午杜局忙,就不去了,我陪着你们参观。”不料杜局却说:“不可能,我上午必须全程陪同,我喜欢跟文化人接触,再说我还能顶半个讲解员哩!”于是上午参观,杜局一路相伴,讲了不少关于濮阳的历史典故,从颛顼讲到仓颉,从孔子讲到子路,从戚城讲到他的家乡范县,显出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和对于家乡的挚爱。我听他不停地介绍就想,他原本是一个工科博士生,却对历史和文学十分有兴趣,谈起油田的管理和发展,对于企业改革、走出去他更是如数家珍,情况数字都记得很准确。一个农家子弟,吃了大苦的人,岁月的沧桑过早地留在了脸上,他的言谈举止,透着农民的真诚又不乏知识分子的单纯,但从他的言谈之中,你又感到一种现代企业家的境界,隐约感到他的精神里面,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大气和卓越。他的知识面很宽,甚至对于人体保健还谈了不少充满辩证的独到见解。这使我感到高兴,感到轻松和愉快,感到有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承上启下,国家的管理是大有希望的。我相信,再过几年,再来濮阳,老杜老王假如不调离的话,肯定会承担更重要的担子。他们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大型国有企业管理者中一批德才兼备,有理论也有实践的新型管理者已经成长起来,他们足矣担负起企业未来发展的重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河南人嵩山河南
大相中原
Jokes Today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岳嵩山
三教策源——中宗嵩山
我爱我家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Hemingway—The Spokesman of“Lost Generation”
张耒的嵩山,张耒的网
《诗经》为河南人正名
新时期中原人文精神培育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