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探索
2014-06-09刘国红
刘国红
摘 要:该文围绕高职教师为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探索出一种能促进校企资源共享、共同获利的合作模式。通过对教师在企业服务期间的管理考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培养,形成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方受益的新局面。
关键词:高职教师 地方企业 技术服务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164-02
高职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其初期就是企业的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在校企合作!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所以说,实施高等职教育应当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1]。而在学校这个主体中,高职教师又是最为活跃因素,他们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就是校企合作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实现学校、企业、老师、学生四赢的重要举措。
1 高职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有利条件,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根本道路。在我国,目前高职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多数流于形式,企业在技术上对高职教师的依赖性很弱,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技术服务的成效没有得到体现,企业的利益没有在这一合作中得到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认识不到位,主观能动性不高。企业只是追求投入与产出成正例,实现利益最大化,对高职教师能力水平、敬业精神表示怀疑,不愿意花费时间来磨合。说明企业不能从战略眼光来评估高职教师人才队伍所带来长期稳定的效益。
(2)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督不够。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健全,缺少法制监督。如企业享用高职教师技术服务的具体义务和承担责任等方面都没有硬性规定。虽然校企合作目前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教学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至今仍没有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从而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流于形式[2]。
(3)教师积极性不高。一是出去技术服务相比校内上课,工作强度大,要求高,教师会觉得投入与收益不成比例,心里有落差;二是怕到企业后,自己教学岗位被占,缺乏安全感;三是经常出差到外地技术服务,时间长,离家远,很难兼顾工作和家庭;四是教师缺少复杂的工程现场管理经验,怕自己承担不了学生安全责任;五是教师时间上难以保证企业的需求,企业要求服务的及时性与教师平时工作作风存在差距。
(4)学生责任心不强。带学生到企业技术服务和实施工程项目,刚开始学生图新鲜,积极性很高,但有的服务项目为了赶时间,会逼得紧,干得苦,时间一长,学生面对繁琐的工作,新鲜感会慢慢减弱,到后期会找出各种理由,对工作调配进行抵触,使实施过程难度加大。
(5)各方需求存在矛盾。对于一个合作的技术服务项目,各方期望和需求存在对立。如企业希望每次提供技术服务都是熟练的师生,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减少误差,提高效率;而学校则希望每次轮换不同的师生,让他们每个人都得到锻练,尽量扩大受益面;而客户则根本不希望学生来服务,他们会认为把自己的项目当练兵场,其准确性、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认为是来学习的,不能当工人使,对待工作态度与我们的期望有一定差距。四方之间的矛盾具有一定的对立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服务的顺利实施。
2 高职教师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模式的探索
许多专家学者针对如何让高职教师变成企业的“香饽饽”、如何开创企业、学校双赢的局面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统筹协调、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促进行业办学等做法,在宏观层面上取得一定的成果。但高职教师为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这一微观、具体的做法,却没有可借鉴的模式。本文通过我院二个专业的教师为本地相关企业提供服务为切入点,探索出一条校企稳定、亲密、荣辱与共的合作模式,为保障这一模式顺利实施,应做好以下工作。
(1)保证企业在合作中有利可图。企业追求利润是唯一目的,校方要不断与企业沟通、交流、磨合和实践,充分了解企业对技术人员工作方式、技术能力、时间要求等方面需求,结合高职教师具体情况,尽量去迎合并满足企业需求。通过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激发企业参与热情,让企业感觉到用高职教师技术服务比用自己的技术团队代价要低、能力要强。
(2)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校方要把教师在校外提供技术服务作为本校常规工作一部分,统一纳入考核;对教师而言,只是工作地点发生改变,要根据需要,听从院系调配,要尽快融入到企业,自觉维护企业利益,接受企业和学校双重管理。
①管理考核制度:考核指标设计要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并在学校考核中占据一定比重,以激发教师参与企业服务积极性。
②工作量补贴办法:学校与企业以项目为单位进行费用结算。教师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因工作环境差、要求高,为了保证其积极性,前期探索阶段在确保学校待遇不变的情况下,用企业支付的经费进行适当补贴,要让第一次吃“吃螃蟹”的老师尝到甜头,如服务类别分为设计方案、技术研讨、工程施工、软件设计等,服务地点分公司、学院、本地工地及外地工地等。
③技术服务工作流程:教师平时在学校上班,企业有合作项目后向系部提交工作单,系领导召集技术服务团队研究服务方案,同时对系部工作进行调配,确定去企业服务的教师,完成技术服务后填写相关表格,留系部存档,作为核算工作量的依据。
(3)把企业项目纳入学生必修课程,统一管理和考核。学生参与工程项目,提升了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效地解决了目前职业教育中学习与就业脱节、理论与实践不接的问题。完成企业项目作为核心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该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执行等方面都要有明确规定,要把学生的责任心、职业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融合其中,接受企业考评,防止学生新鲜感过后积极性减弱。endprint
(4)要保证企业用工需求。技术服务前,系部要对参与的教师进行企业文化、员工要求等方面的教育与动员,要求教师放下身架,尽快转变身份,把工作重心从课堂转到工作现场、从组织教转到组织做上来。对企业来讲,时间就金钱,客户就是上帝,高职教师要融入企业,以企业员工标准要求自己。平时院系通过教师集中排课、找人替课等方式,在几个教师之间轮换排班服务,寒暑假则全部人员参与,基本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此外因为是为本地企业服务,时间跟正常上班一致,空闲时还能兼顾课堂,减少教师困难。
(5)依托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模式,引导企业更新观念,用好高职教师技术服务。
3 高职教师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社会效益
高职教师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对促进校企合作、“双师”培养、学生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效益。这种模式形成并推广后,能开创诚实守信、亲密一家、荣辱共存的密切型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形成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方受益的新局面。
(1)企业收益:有利于用较低的用人成本,去维系一个专业、敬业、高学历、稳定的技术团队。本地中小型企业,人员流动非常大,高职教师技术服务模式,改善了中小型企业因人才培养、流失而造成的发展因境。企业有了高职教师承担新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做后盾,可以专心做业务。企业按项目以略低于市场价与学校结算,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为师生购买工程现场意外险,让企业用工无后顾之忧。
(2)学校收益:有利于 “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学校利用企业的优势和项目资源,在新产品研发、新工艺革新等方面进行锻练和提高教师能力,着力打造贴近市场的专业方向和训练有素的“双师”型师资。建立校企业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是师资培养根本要求,是与企业合作的共赢点,能确保传授给学生最新技术和工艺,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训环境,真正做到教与用保持零距离。使职业教育服务于本地企业、服务于当地经济得到更好地体现。
(3)高职教师收益:能兼顾好工作和家庭,提升专业能力,增加额外收益。高职教师立足服务本地企业,不但可以省去往返时间、经费;还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经常接触、研讨新技术。高职教师通过课堂、工程两边跑,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让课堂更丰富,更具吸引力。
(4)学生收益:有利于提早进入工作角色,学与用保持零距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学生利用空余时间,通过跟随老师一起做项目,把工作现场当作课堂、把企业当作学校,能比其他毕业生早一步积累项目经验,一到企业马上能胜任工作,不但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还能获取一定收益,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4 结语
该文围绕高职教师为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探索出一种能促进校企资源共享、共同获利服务模式。通过对教师在企业服务期间的管理考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培养。改变长期以来因学校、企业对各自角色认识不足、在校企合作上企业“怕”、学校到“想”的局面,在企业的发展、学院的专业建设方面都能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为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良性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文涓.浅析德国的“双元制”与我国的“校企合作”[J].教育学术月刊,2010(2):67-68.
[2] 校企合作让学生就业不用愁[N].中国教育报,2011-06.
[3] 让企业对职业院校形成依赖感[N].中国青年报,201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