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药理学基础及护理分析
2014-06-09徐文静郭懿
徐文静 郭懿
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 200090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药理学基础及护理分析
徐文静 郭懿
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 200090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所致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集的62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并统计分析。结果:1例恶性综合征病人死亡,61例不良反应经过对症治疗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后,不良反应都缓解。结论:抗精神病药所致不良反应表现多样,致病药物多,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缓解精神症状,有利于精神康复。
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护理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疾病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在治疗的同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如吞咽困难、便秘、尿潴留、锥体外系反应、月经紊乱、体位性低血压、皮炎、粒细胞下降、恶性综合征等。多数与中枢神经递质与受体作用密切相关,也有过敏、毒性或免疫反应。各种抗精神病药不仅作用于脑,也不仅影响单个神经递质与受体系统,还涉及外周和多种神经递质与受体系统,因而出现与治疗无关的副作用[1]。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或不可恢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因此,在治疗期间给予严密观察及护理至关重要。现对2013年1-12月62例不良反应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57例患者中男24例,女38例;30岁以下17例,31-45岁25例,46-60岁12例,60岁以上8例。
1.2 精神科用药情况:所取不良反应病例均为单一用药,使用氯氮平8例,氯丙嗪12例,奋乃静9例,利培酮28例,氟哌啶醇5例。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致病药物及发生例数
2 抗精神病药所致不良反应的药理学基础见表2.
表2 副作用与相关神经递质系统[1]
3 针对各种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
作为精神科护士必须了解抗精神病药物种类、药理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病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服用剂量、时间,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护理。[2]
3.1 吞咽困难患者的护理
(1)评估患者吞咽困难的程度和性质;
(2)向患者解释吞咽困难是药物不良反应即咽喉肌群发生共济失调而引起,以消除患者紧张心理;
(3)吞咽困难的患者进食时应集中管理,提醒患者慢慢下咽,每口进食量要小,以防噎食;
(4)对进食发生呛咳的患者,应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应小心喂食,对呛咳严重的患者,可鼻饲饮食,或静脉补充营养液;
(5)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向医生反应患者吞咽困难的情况,以便遵医嘱及时对症处理,书写护理记录并做好交接班;
(6)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教工作,吞咽困难的患者不宜食用蛋糕、馒头。糯米食品以免发生噎食;
(7)若不慎发生噎食或食物误入气管而发生窒息时,应立即就地抢救,同时通知医师,必要时立即进行气管切开。
3.2 便秘和尿潴留患者护理
(1)每日记录患者排尿、排便的次数、性状及是否通畅;
(2)向患者宣教精神药物是很容易致便秘,也可以引起排尿不畅至尿潴留的不良反应;
(3)指导大便干燥的患者平时多饮水,多吃水果及含纤维丰富的蔬菜,鼓励患者适当增加活动量,以促进肠蠕动;
(4)若患者3日无大便,应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通便药,必要时可以用开塞露肛纳或灌肠;
(5)对经常发生便秘的患者,每晨提供蜂蜜20ml加入温开水500ml口服,也可用番泻叶代茶泡饮。指导患者每日下腹部按摩10min,以促进肠蠕动;
(6)对排尿困难者,应分析原因,检查有无尿潴留。如有尿潴留,应协助诱导排尿(如听流水声。膀胱区按摩、穴位按压等),以促进排尿;
(7)对膀胱充盈,诱导排尿无效,应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利尿剂或考虑在无菌条件下行导尿术。
3.3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患者的护理
(1)评估患者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症状,如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类帕金森症等;
(2)向患者宣教药物治疗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使其消除紧张心理;
(3)鼓励患者参加一些工娱疗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学会使用放松技巧,寻求支持系统等以减少或减轻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4)一旦发生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同时安慰患者,根据病情协助患者料理日常生活,防跌倒,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对症处理或减少原有的精神药物剂量;
(5)关心、理解、尊重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配合治疗。
3.4月经紊乱患者的护理
(1)每月记录患者例假时间;
(2)延期两周及时汇报医生;
(3)做好心理护理,安慰理解病人,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4)对症处理后做好随访观察工作;
(5)对症有效则做好经期护理工作,督促患者搞好个人卫生;
(6)对症无效则仍需汇报医生,同时继续心理护理,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3.5 体位性低血压病患者的护理
(1)评估患者用药后的反应,有无头晕、眼花、心悸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2)向患者宣教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使其消除紧张心理;
(3)告知患者在改变体位如起床,起立时动作要缓慢,如出现眩晕、眼前发黑时,要及时扶住周围支撑物就地坐下或躺下,以防跌倒。平时应避免剧烈的活动,热水淋浴时间不宜过长等;
(4)对老年、体弱、伴有心血管疾患,或既往有体位性低血压史的患者药物加量不宜过快,同时应注意血压的监测;
(5)用药期间患者一旦出现头晕、心悸、面色苍白或不明原因跌倒,应立即测量血压,如患者血压低于80/50mmHg或显著低于平日血压时,应立即取头低足高位,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用药,禁用盐酸肾上腺素,在患者未苏醒前,尽量避免搬动患者;
(6)苏醒后,应安慰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及时书写护理记录及做好交接班。
3.6 皮炎患者护理
(1)向患者宣教药物性皮炎和药物治疗的关系,以消除患者紧张的情绪;
(2)教育患者服药期间,避免日光暴晒,以防发生日光性皮炎;
(3)一旦发生药物性皮炎,应评估患者皮炎的性质,症状及程度,并密切观察及记录皮炎的发展情况;
(4)告知患者避免使用碱性肥皂,当皮肤瘙痒时,不可用手抓,避免损伤皮肤,当难以忍受时,要引导患者转移注意力,必要时遵医嘱用药对症处理;
(5)若发生剥脱性皮炎时,应将患者安置单人间,给予保护性隔离。病区环境要清洁,空气新鲜,每日2次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次30min。尽量减少人员流动,防止交叉感染;
(6)患者的被服、外套衣服要保持清洁,隔日更换,患者的内衣、内裤要每日更换。换药用敷料应经过灭菌处理。对有破损、渗出的创面,应在无菌操作下进行清创换药,防止合并感染。
(7)经常巡视病区,定时测量患者的体温和和皮肤温度,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密切注意有无感染的迹象;
(8)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增强信心,使其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3.7 粒细胞下降患者的护理
(1)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
(2)遵医嘱定期监测粒细胞变化,做好保护性隔离工作,限制探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将患者安置于单人间,设专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监测体温,超过39℃时,及时给与物理降温;
(4)加强基础护理,如口腔、皮肤、大小便、床单位等,预防皮肤黏膜损伤等并发证的发生;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反映患者的病情,书写护理记录及交接班;
(6)加强心理护理,消除紧张焦虑,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3.8恶性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1)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
(2)将患者安置于单人间,设专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保持呼吸通畅,分泌物增多时,应及时吸痰。如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时,应给予氧气吸入;
(4)定时监测体温,如体温超过39℃时,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
(5)加强基础护理,如口腔、皮肤、大小便、床单位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6)遵医嘱静脉输液,保证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7)观察患者的尿量,注意有无尿潴留的发生,若发生尿潴留时,要及时予以诱导排尿,必要时在无菌条件下行导尿术;
(8)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反映患者的病情,书写护理记录及交接班;
(9)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恐惧、紧张情绪,使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4 结果
对于62例不良反应报告均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执行对症处理,同时跟进相应的护理措施,除1例恶性综合征患者死亡外,其余61例不良反应都得到缓解。
5 结论
抗精神病药物虽然安全范围大,但长期使用可有严重不良反应[3]。因此应不断评估患者用药及治疗反应,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便秘、尿潴留、锥体外系反应、月经紊乱、体位性低血压等情况是应及时交班并报告医生处理。
通过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病人提供舒适的护理,能缓解药物不良反应给病人造成的躯体损害及心理压力,从而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进一步缓解精神症状,有利于病人的精神康复,减少或避免患者疾病的复发[2]。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35-836
[2]顾红瑛.抗精神病药所致锥体外系反应的护理.现代医药卫生.2009年第25卷第17期.2695
[3]苏霞.常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当代护士.2003年第6期.61
R473.74
B
1009-6019(2014)10-0024-02
徐文静(1980-),女,上海人,大专,护师,主要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