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桑蟥的发生及其无公害防控技术
2014-06-09王秋华李东扬
王秋华+李东扬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是安徽省的桑蚕大县,然而自2008年以来,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和茧丝绸市场处在周期性低谷期的综合影响,茧丝价格连续下跌,农民种桑养蚕效益下降;再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桑园抛荒失管现象严重,曾经一度消亡的桑蟥又卷土重来,部分桑园受害严重,给全县蚕桑业生产造成威胁。为了帮助蚕农科学防控,笔者于2010~2013年对泾县桑蟥的发生特点进行了系统观察,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一套无公害防控技术,在当地生产中推广应用,防控效果达到90%以上。现将桑蟥的发生及其无公害防控技术介绍如下:
一、发生情况
1. 形态特征 桑蟥,又叫桑白蚕、蟥虫、桑蚕、松花蚕等,属鳞翅目、蚕蛾科,是为害桑叶的主要害虫之一,为国内桑苗检疫对象。桑蟥属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
①成虫。触角双栉齿状,雌蛾狭长,雄蛾短阔,复眼球状,均为黑褐色,胸背部有黄褐色长毛。雌蛾腹部肥大,向下垂,产越冬卵者腹面有深茶褐色毛,体色淡黄色,体长10毫米,翅展40毫米;雄蛾腹部细瘦,向上举,末端具黑毛,体色深黄色,体长9毫米,翅展30毫米。
②卵。分有盖卵和无盖卵两种,有盖卵为越冬卵,无盖卵为当年孵化卵。非越冬卵乳白色,孵化前变粉红色,卵块呈扁平椭圆形。越冬卵初产时黄白色,后变浅茶褐色,卵块呈椭圆形。
③幼虫。共5龄,体长筒形,头棕黑色,初孵幼虫灰白色,密生细毛,体节上具有皱纹,中有黑斑,老熟时黑斑脱去,呈透明状,老熟幼虫体长24毫米。
④蛹。乳白色,长桶形,羽化前两天变成黄色,翅芽上有黑纹,头顶、复眼及气门为茶褐色。雌蛹长10~15毫米、横径3.5~5毫米,雄蛹长8~10毫米、横径2.5~4毫米。部分蛹体腹面棕黑色,羽化后即为产越冬卵的雌蛾,茧淡黄色,长椭圆形,长16~17毫米,茧层疏松。
2. 生活习性与为害症状 成虫有趋光性,在早晨露水未干或日中交尾时飞翔力弱,夜间飞翔能力较强,一般以上午6~9时羽化居多。雄蛾羽化较雌蛾早1天,且较活泼,能进行二次交尾。雌蛾行动缓慢,羽化初期一般静伏,当天可交尾,交尾时间4小时左右,交尾后2~4天开始产卵,1头雌蛾通常产1个卵块。每块有卵56~190粒不等,平均约120粒,产卵部位以两年生侧枝的外侧和下侧为多,一年生枝条及主干次之。越冬卵的孵化期长达1个月,以6月底孵化最盛,平均孵化率为80%左右。非越冬卵多数产在叶背面,每卵块有卵24~250粒,平均约120粒,平均孵化率为90%左右,单个卵块孵化历期8~10天。
幼虫以上午孵化居多,初孵幼虫吃去下表皮和叶肉组织,留下透明上表皮,一次蜕皮后即能蛀食成孔,三龄后可食光桑叶仅剩叶脉,食光1株后吐丝下垂飘移至临近桑株继续为害。老熟幼虫一、二代结茧于叶背,若桑叶被食光,则结茧于叶脉、叶柄和树枝上,还有的结茧在桑树邻近的树木上,甚至宅舍屋檐下。茧层稀薄,可透见蛹体,蛹皮易破。由于桑蟥的孵化期较长,幼虫发育及历期差异大,所以略有世代重叠现象。
3. 发生特点 桑蟥有一化性、二化性及三化性之分,均以有盖卵块在桑树枝、干上越冬,根据近年来系统观察、调查,泾县桑蟥的发生以三化性为主,约占80%。气温回升早的年份,越冬卵孵化也早,反之则迟。因温度的差异,龄期经过也不同,因此桑蟥的发生有差异。桑蟥喜欢在1.5米以上高的枝、干上产卵,因此树形高大、枝条茂盛的桑园受害严重。此外,桑蟥的发生程度还与养蚕布局有关,以饲养春蚕为主,未能及时夏伐的桑园桑蟥发生重;年养四季蚕(春、早秋、中秋、晚秋)的,由于饲养全面,采叶除去了大部分蟥卵,从而减少了桑蟥的虫口基数,桑蟥发生轻。
二、无公害防控技术
1. 苗木检疫 严格执行桑苗和接穗检疫制度,以防引入携带桑蟥的越冬卵块。发现带有蟥卵的桑苗、接穗,应及时刮除或进行药剂处理,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浸渍处理1~2分钟,阴干后再包装起运。
2. 人工捕杀,保护利用天敌 头蟥为害时,及时摘除有卵块和初孵幼虫群的桑叶,集中销毁,可降低头蟥发生量,控制当年的灾害发生程度。冬季刮除桑树枝、干上的越冬卵块,越冬代蛹期采摘蟥茧,分别放入寄生蜂保护器,保护寄生蜂,提高其田间寄生率。
3. 合理修剪与伐条 改变将春蚕余叶留下养桑的旧习惯,春蚕大批用叶后立即夏伐,可有效减轻桑蟥为害。冬季进行剪梢、剪枝、修剪枯桩,将带有病虫的残叶与枝、梢、桩一起集中烧毁,可减少翌年发生基数(NY/T 1027-2006,《桑园用药技术规程》)。
4. 灯光诱杀 利用桑蟥的趋光性,在桑园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桑蟥成虫。挂灯高度以接虫口距离地面1.5米为宜。1盏频振式杀虫灯的有效防控面积约为3公顷。每日开灯时间为19时至次日凌晨5时,一般在6月上旬装灯,10月上旬撤灯。
5. 性诱剂诱杀 利用桑蟥性信息素诱杀桑蟥雄蛾,干扰成虫交配,降低落卵量。在桑蟥主要为害世代羽化前,将桑蟥性信息素诱芯及配套诱捕器悬挂于桑树侧枝上,离地面1.5米左右。一般每公顷放置30~45套性诱剂诱捕器,并呈棋盘式悬挂(董廷宣,杜明增,1995)。
6. 做好虫情监测,掌握防治适期 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桑园,定期抽样调查桑蟥的消长动态,包括卵块密度、孵化率、化蛹进度以及蛹的密度、性比和化性等,掌握在桑蟥卵孵化高峰期至幼虫未扩散前用药,实行达标防治。
7. 化学防治 根据桑蟥孵化期相对集中、世代明显等特点,采取“主治头蟥、抢治二蟥、狠打三蟥,统一防治”的防治策略。推荐药剂有异丙威(灭多威)、敌敌畏、辛硫磷和晶体敌百虫等,喷药时枝干及桑叶正、背面都要均匀喷到,不得随意加大施用浓度,同时注意不同药剂的轮换使用,并要严格遵守养蚕用药的安全间隔期(张小忠等,1998)。
(作者联系地址:王秋华 安徽省泾县云岭镇农综站 邮编:242500;李东扬 泾县植保站 邮编:24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