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
——从《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案例说起
2014-06-07金秋竹
■金秋竹
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
——从《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案例说起
■金秋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的运算内容是占比重最大的部分,这部分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从孩子认知结构来看,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过程中才能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摆在首位。笔者在执教三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一位数(因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增强引力,激活思维
【片段一】常规积累:计算162×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因数中间有0的探究:老师说:“在算式162×3中,‘小淘气’数字6逃走了,如果它仍然是一个三位数的话,那么这个三位数就变成了……”学生回答:102×3。“小淘气”6玩累了,又回到算式了,可是它站在了2的位置上,现在算式变成了106×3=?你会做吗?请你列竖式解答。因数末尾有0的探究:“小淘气”6真淘气,它不甘心站在最后一个位置,所以从个位跑到了百位上,现在算式变成了610×3=?估一估它的积是( )位数。会做吗?试试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知识传授是不幸福的教育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是较有效的手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比较“传统”和“枯燥”的计算课,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是我首先要做的事情。本节课通过“小淘气”数字6的位置变换来改变算式中的因数,从常规积累阶段162×3到探究因数中间有0的102×3和106×3,再到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610×3,将几个教学环节有机的串联起来,连贯自然,又富有童趣,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数学思考。
理清算理,优化算法
【片段二】因数中间有0
师:在算式162×3中,“小淘气”数字6逃走了,如果它仍然是一个三位数的话,那么这个三位数就变成了……
生:102×3=?
师:你会算吗?先估一估它的积是( )位数,在( )和( )之间,更接近于( )想用什么方法解答?
资源:①简图:
②横式:100×3=300 2×3= 6 3006=306
③竖式:1 0 2
这些方法你都看的懂吗?
生1:①是在画简图的方法……②是用横式分拆……
师:②的做法你同意吗?为什么?
生2:对了,十位没有,应该用0来占位。
师:因数中间的0参与计算了吗?有没有乘?
生:参与计算了,0乘任何数都得0。
师:③的做法你同意吗?
生:不同意,十位上的0乘3得0,在十位上应该用0来占位,他漏了0。
师:观察①、②和③,你发现他们的方法相同吗?
生:它们的方法都是相同的,用一位数分别乘三位数的个位、十位、和百位,在把三个积加起来。……
算理是计算的依据,算法是计算的程序。片段一的教学目标是进一步理清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通过对资源①②③的沟通,让算理更加清晰。在片段二的教学中,对资源的处理让学生感受到算法的多样化。通过两次追问让学生感悟到当因为末尾有0的时候,可以先把它看成几个十,这样末尾的0没有参与计算,会使计算更简便,由此将末尾有0的乘法“特殊”起来,让孩子们感悟到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一般”方法,还可以用更简便的“特殊”方法。接下来的跟进练习中末尾出现了很多0,学生在操练时切切实实感觉到用“特殊”方法解决“特殊”问题。学生在体验多样算法的基础上应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在实际比较中悟出方法优化的必要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算法的优化是一个被逐渐领悟的过程。
形成技能,拓展思维
计算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但如果只注重技能训练,一味的大量模仿演算,学生就会感觉单调乏味,导致思维僵化。本节课教师创设了孙悟空火眼金睛的故事情境,设计了改错题,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新知。又创设了妈妈去超市的生活情景,引导孩子觉得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关注学生思维,让计算练习又深层了一步,为学生计算思维的灵活提供了深厚的深层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总之,“新基础教育”的结构性理念让我再一次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的教学。数运算部分除了可以是学生掌握各种运算方法,形成相关的能力外,还可以使学生会有序、结构性的思考,养成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数学算式以及运算中的规律,从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学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在本节课中,提出一些“特殊”情况用“特殊”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从而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形成灵活和敏捷的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