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办出地方特色搞好舆论监督

2014-06-07陈诚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3期
关键词:可读性舆论监督党报

□陈诚

(驻马店日报社,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办出地方特色搞好舆论监督

□陈诚

(驻马店日报社,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读者是报纸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拥有众多的读者,报纸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否则,报纸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一张地方党报也是如此,要招徕众多的读者,就必须在办出地方特色、服务广大读者上下工夫。

地方特色,就是一张地方报纸不同于全国性报纸、不同于专业性报纸、不同于兄弟地市报纸的鲜明个性。地方特色受该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条件、经济基础、文化积淀及民俗民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读者的思想文化素养的不同。所以,每张地方报纸的地方特色就各不相同,这也是地方报纸办出地方特色的优势所在。

地方报纸要办出地方特色,在报业竞争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于读者,着眼于当地,把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舆论监督问题等,以鲜、活、快的特点呈现在读者面前,充分突出地方特色。

要办出地方特色就要服务于本地读者

面向当地读者,服务于当地读者,是地方报纸一贯追求和努力的方向,也是地方报纸办出地方特色的基础,又是地方党委机关报的任务之一。地市级党报在三级党报中占有重要位置,它诞生在基层、成长在基层,具有接近性强、灵活性大、适应性广、乡土浓、服务面宽等诸多特点,这些优势和潜力是上级党报不可替代的。但是,上述优势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的读者批评我们的一些地方报纸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官气太大,官腔太多,没有把读者当作报纸的主人;机关味太浓,群众观念淡薄,重视宣传价值,忽视新闻价值,没有按新闻规律办事。读者的这些善意批评可成为地方报纸新闻报道改革的助推器,能促使地方新闻工作者把更多的镜头、笔头让给基层,把更多的版面让给群众,把更多符合群众口味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读者。

融入晚报风格,地市党报才有可读性

地方党报作为一级党委的喉舌和信息传播媒介,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有时往往把指导工作看成是报纸唯一的功能,常常是板着面孔,以居高临下的架势进行说教,把报纸办得枯燥无味,以致报纸刊载的稿件“四多四少”问题特别严重,即稿件一般化的多、工作性强的多、会议报道多、照顾性的稿件多,而群众关心的动态性报道少、新闻性强的报道少、涉及热点问题有生气的报道少、带思想性有深度的报道少。这“四多四少”现象,导致报纸的可读性差,缺少生机和吸引力,严重影响了报纸的质量。

要改变“四多四少”现象,一要压缩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善于跳出会议写报道。会议和领导活动不是不报道,而是要报道那些涉及全局对当前工作指导性强、本地广大群众所关注的,且在新闻写法上要进行改变,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现场写真、目击新闻等;二要改变文风,融入晚报风格。要多采写一些视觉新闻、一事一写的短新闻,摒弃那种又臭又长的经验总结性新闻。要出精品,在商品市场上,顾客青睐精品;在读者市场上,读者青睐的同样是新闻中的精品。要以多采编精品稿件来提高报纸信息的含金量,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实现报纸可读性的途径有三:一是坚持新闻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包容性、约定性标准,不可偏废;二是坚持正确的导向。正确导向与可读性的本质关系是对立统一的。那种只强调观点正确而不注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注重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报纸是不受欢迎的。反之,那些只注重知识性、趣味性等可读性而忽视内涵、忽视导向的报纸也是不受读者欢迎的。正确导向本身也是一种可读性,导向错误的报纸是不受读者欢迎的;三是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这既是新闻规律决定的,也是地方党报的党性原则决定的。

立足当地实际,实施有效的舆论监督

马克思曾经说过,报纸“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我们的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应该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说话。所以,地方党报一定要根据党和人民的要求,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力,仗义执言,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疾苦,弘扬正义,鞭挞邪恶,形成吸引力大、说明力强、感染力高的个性,把报纸办活办好。

舆论监督是一项难度高、麻烦多、风险大的工作,要在坚持客观、公正、真实、依法的原则下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说服教育。要按照我们党历来提倡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原则进行,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摆事实,讲道理,和风细雨,以理服人;二是商榷讨论。新闻部门把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事实提出来,不作评判、不先下结论,尤其是不下绝对否定的结论,而是与对方商榷。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节目,大多采取此法,是运用商榷论方法的成功范例;三是让事实说话。新闻媒体必须用纯客观的报道被批评的事实本身,对被批评的事实不作任何评价,并且用非常确凿的过程事实说话,防止单靠结果事实所发生的偏差和失误;四是注意内外有别。对于一般的党风、党纪、政纪方面的错误,新闻报道就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把握好分寸。这种报道不应是摧毁性的。

舆论监督的目的是引导不误导、帮忙不添乱。故此,舆论监督必须尊重事实,让事实说话,全方位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变化过程,让读者自己去评判事件的是与非,这样才能达到凝聚人心、激励人民的目的。

努力做到地方特色与“大家”风范兼备

现在,有的地方报纸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就是地方报纸全部刊登本地新闻,除上级重大的会议和领导活动消息外,基本不刊载外埠信息。事实上,人们不仅需要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还要了解本地先进典型的做法和经验,更需要了解外地先进典型的做法和经验。这些信息可能满足人们一时的求知求乐需求,也可能成为人们成才、致富的催化剂。何况,这些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的信息是不可受行政区域限制的,谁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在此情况下,如果一些地方报纸还在那里“画地为牢”的话,不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就肯定会失去读者。

仅刊发本地新闻不能叫真正意义上的地方特色。地方报纸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办出“大家”风范,适时地、有选择地刊发外埠新闻和国内外重大事件报道,也是地方报纸办出地方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地方报纸,只有抱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立足当地,面向全国乃至世界,才能办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报纸。

猜你喜欢

可读性舆论监督党报
可读性
本期缩略语表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报纸专副刊可读性探究——以湖北日报《档案解密》为例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