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扶贫:给“爱”一个共同的支点
——“《武陵都市报》助我上大学”活动的实践及社会现实意义
2014-06-07朱红橙
□朱红橙
(武陵都市报,重庆 黔江 409000)
新闻扶贫:给“爱”一个共同的支点
——“《武陵都市报》助我上大学”活动的实践及社会现实意义
□朱红橙
(武陵都市报,重庆 黔江 409000)
“《武陵都市报》助我上大学”活动,是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武陵都市报社,从2007年开始开展的一项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到2013年已连续开展了七届活动,共募集社会资金近600万元,资助1270多名当年考上大学、读不起大学的贫困学子每人4000元现金,帮助他们顺利入了学,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从第一届活动开始到第七届活动,届届活动都有创新,资助的人数、范围和内容、形式等都有新变化。第一届至第五届,资助的学生主要为《武陵都市报》所在地——重庆市黔江区的学生,资助对象主要为当年考上大学、读不起大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第一届至第五届分别募集社会各方资金13万余元、45万余元、50万余元、69万余元和84.5万余元,分别资助贫困学生32名、110名、120名、150名和200多名;2012年第六届活动除继续资助黔江区的学生外,把资助范围扩大到了重庆市酉阳、秀山、彭水、石柱自治县和武隆县,而且除资助贫困生外,还奖励优秀学生。本届活动共募集社会各方资金135万余元,资助、奖励学生240多名。第一届至第六届活动,启动时间从6月份开始,相对较晚。2013年第七届活动,在以往活动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一是活动从1月份开始启动,至10月份才结束,整个活动基本贯穿全年。二是首次从网上预报名。即学生根据相关条件,从1月份开始在网上进行预报名,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最终经过审核确定的资助学生必须从预报名人员中产生。三是面向全国征集了“《武陵都市报》助我上大学”活动品牌标识,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丰富了助我上大学活动的内涵。四是把资助范围扩大到了武陵山区,资助了湖北省咸丰县部分学生。五是首次资助以往曾资助过、现在在读仍然贫困的大学生30名。本届活动总计募集资金160多万元,资助、奖励学生420人。2014年第八届活动,依然从1月份启动,在内容和形式上还将有新的创新。
作为面向全国,覆盖武陵山区的《武陵都市报》,能够连续7年一届接着一届把此项活动开展下去,并形成长效机制长期开展下去,实属不易。特别是为贫困家庭解决现实问题,帮助有理想、有抱负的学子圆梦,而且通过这一活动让更多的人被感动、受教育和启发,并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奉献爱、传递爱,其背后彰显的社会现实意义,不仅仅只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大力弘扬,更是传播正能量,共圆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和真实写照。
媒体搭台推陈出新
这一活动的缘起,是以前每年我们都要接到或是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学生老师和相关单位等等打来的求助电话,期盼我们给予呼吁助贫困学生圆大学梦。
我们总是接到一个求助就跟进采访报道一个,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奉献爱心,并持续数年。每次报道虽有或多或少的反应,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活动本身产生的社会宣传效果也微乎其微。如何有效激发、整合庞大的社会爱心资金,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帮助贫困学生,并真正把资金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身上?我们觉得媒体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于是2007年我们牵头组织教育、红十字会、文明办、工商联、工会等单位和几家重点企业,成立了“《武陵都市报》助我上大学”活动联盟协作单位,搭建起了助学活动平台。
每年充分利用媒体自身的宣传优势,募集社会各界爱心捐款、接受学生预报名、拟受助学生名单公示、宣传报道学生的励志求学和劳动锻炼故事、资金使用情况,及整个活动进行中的相关情况等等。所有募集来的爱心款全部进入红十字会账户;受助学生名单通过网上预报名接受监督,学校从预报名人员中初选,学生所在街道、镇(乡)签署意见,教育部门初审,活动组委会终审并在报纸和网络公示后确定。活动整个过程完全通过媒体公开,非常透明。
整合资源“爱”来唱戏
由于有了这个公开透明的平台,首先受助学生的情况通过对学生姓名、家庭情况、贫困原因等的公示,捐助者完全了解;其次,捐助者捐了多少钱,也要在报纸和网络上公开,捐助数额特别多的个人和单位还要开辟专栏进行报道。再次,募集到的资金总额、支出的情况,活动结束后也要通过媒体公示。
正因为如此,文明单位、企业、商家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都力所能及地奉献爱心,每年都能筹集到一定数额的资金,解决当年考上大学、读不起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首笔费用,能让他们顺利入学。活动举办以来,涌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比如黔江区白石乡青年农民杨友进,连年捐款都不缺席,每年都要捐助1000元;不少企业、商家还把准备举办庆典的钱捐了出来。有的则通过举办义卖活动,把义卖所得的收入全部捐了出来。还有退休职工捐了一个月的工资,出租车司机捐了两天的劳动所得,小朋友捐了自己积存的零花钱……
这样,有效地把分散的社会爱心资金,进行了充分激活和科学整合,避免了多头捐款,捐了也不知所以然的问题。
民生实事百姓心坎
这一活动完全是一项公益活动,每年我们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举全社之力办好。从网上预报名、人员确定、资金筹集、新闻报道、感恩晚会到助学金发放,全程无偿参与。老百姓都说为他们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民生实事,办在了他们的心坎。
然而,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彰显了责任媒体的本色,打造出了“爱心品牌”这一无价之宝。这一活动不仅受到了老百姓的称赞,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他们都说媒体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2013年2月6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在第2版要闻版头条刊发了题为“《武陵都市报》发挥媒体优势,坚持6年开展爱心助学公益活动(副标题)新闻扶贫,给我们一个共同的支点(主标题)”的长篇报道,详细报道了《武陵都市报》多年来坚持开展新闻扶贫助学的情况。
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的民生新闻报道有了源头活水,形成了亮点。比如我们开设“寒窗乐读”专栏,讲述学子们在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仍发奋读书的感人故事;开设“青春励志故事”专栏,报道学子们的远大抱负和学成后回报社会的美好打算;开设“劳动感言”专栏,报道学子们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劳动挣得学费的不易和感想;开设“爱心展台”专栏,对捐款情况进行公开报道,对捐款数额多的个人、单位的先进事迹和感恩故事进行宣传报道等等。此外,整个活动期间我们还推出多个通过策划的特刊,为活动营造氛围,提升广大市民的参与度;追踪资助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相关情况,力所能及帮助解决相关烦恼和问题,鼓励他们奋力拼搏,努力求知;追踪资助过的毕业学生,并帮助没有就业的学生就业;盘点近年来的捐款大户、爱心个人、爱心单位等等,开创了民生新闻报道无病呻吟,读者不爱看、不爱读的新局面,找到了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新方法、新途径。2014年,我们将把这一成功做法“复制”到关爱特困家庭生活、生产上来,让他们沐浴人间大爱,坚定信心,早日脱贫致富,进而丰富民生新闻报道的新内涵。
引领时代传播文明
在活动过程中,1元、2元,10元、20元……,直至1万元、100万元……一股股涓涓细流汇聚成了人间大爱。学生通过接受别人的捐助、参加活动联盟单位安排的假期劳动实践锻炼活动,让他们提前3年或4年进入大学实习阶段,也让他们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奉献,如何做人,并学会了感恩。那些曾得到过资助、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每年都要通过各种渠道或亲临感恩晚会现场捐款献爱心,表达一份力之所能及的心意。整个活动则用无声的语言,启迪人、教育人、塑造人,对社会其他各个阶层的影响和示范教育所产生的正能量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实践再一次证明,新闻媒体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不仅具有舆论引导功能,而且在扶贫、救助等方面还可以为老百姓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新闻扶贫,给“爱”一个共同的支点。有了这个支点,就有了人间大爱。有了人间大爱,这个世界必将早日变成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