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驻守心灵

2014-06-06王以成

卷宗 2014年4期
关键词:习惯语文教师

王以成

从教二十初中语文学科,笔者在同行中听到的更多的话语,也是慨叹和责任——“越教越不会教语文”(或“不知语文要教什么”)。这样的疑问也常常在本人耳边回响,于是有人会问这是怎么造成的。笔者认为原因诸多。有的教师的教学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便不教,可是每次考试的内容或题型都有变化,考试的结果出来能不叹气吗?有的教师也有心理疲劳的原因,教了大半辈子语文,看不到教学成效显著的一面,反倒有“吃力不讨好”的感觉,丢掉了当初教语文的激情,教法陈旧,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当然社会原因也不容忽视,有些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急功近利,不从长远思考,不从大局着想。以上做法都无可厚非,毕竟教师并非圣贤,要立足学校和社会,要从自身发展和利益考虑。

可问题在于我们农村的广大语文教师未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学习语文的必要性、实用性,以及师生和广大群体未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终身性,致使我们农村的语文教学进入了“死胡同”。下面,就本人语文教学中的点滴思考付诸于笔端,跟同仁们共勉。

1 让习惯扎根心域

语文界的老前辈说过这样一句话:“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于自己的习惯。”人们常说,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养成哪些好的习惯呢?

1.勤查字、词典的习惯。好些学生遇到生字词懒得动手,为省时图方便,直接抄别人现成的“果”,也不管对错。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发现要坚决制止,纠正其错误,切不可放任自流。只有个人查,才能深入懂得那字(词)的音、形、义,还有相关的例词、例句等。这种习惯的养成宜早不宜迟。

2.正确书写的习惯。学生刚升入初中,本人经常探问,你字写得这么潦草,小学时《写字》课没上的吗?胆大的同学回答,老师说让我们填一填就行……由此可想,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无从谈起。也许老师的眼中只有“质量”,却不知工整、规范的书写能让学生养成细致、耐心的良好品质,有利于促进学习;也不知汉字的美能通过书写体现出来,展示给大家。汉字的书写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古老、博大精深的艺术。难道不值得我们去体味、去学习吗?这种习惯的养成教师先要有意识,此外要坚持去做。

3.读书看报的习惯。近年来,一些仁人志士慷慨解囊,“慈弘”图书已进入校园,为我们学生阅读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看到了一丝曙光。然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状并未改观,很多班里的书柜成了摆设。由于农村经济滞后,学生也订不起报纸看(可以说家长也没这意识),给读书看报造成了很大阻力。这种习惯的养成需要各方的努力,让学生还原本真的学校生活,有时间去阅读,有空间去放松——读书看报。

4.朗读背诵,积累摘抄的习惯。好多同学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如看动画片一样看热闹,作为教师毋需批评,应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多品味优美语句,并摘抄下来,教师不定期的检查,督促他们将“读”和“记”结合起来,以有利于培养语感及知识的拓宽和延伸。教师还应让阅读水平高的学生,写出读书心得,表达个人的真知灼见,从而让学生从读中付于“行”。

5.捕捉信息,体验生活的习惯。教师指导学生可从媒体(电视、电脑等)及时获取时代的信息,包括时政要闻、感人事迹、重大活动、节日仪礼等,了解时事,发现感动,结合身边亲人体验人生的百般滋味,积累生活素材,让头脑充实,不至于变得“冷血”(这正如有的同学写表现亲情的文章,也还照搬他人作文的情节)。

6.坚持练笔,修改文章的习惯。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方式。可怕写作文或写作文就头痛已成为当今大多数同学的通病。很多学生作文无“感”而发,内容空洞,条缕不明,一个班里作文能看顺眼的寥寥无几。这原因颇多就其中之一——学生练笔不够,无形成坚持写日记,写随笔,写读书心得,有“感”就去纸上渲泄的习惯。教师可采用组长周查汇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督促他们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善始善终,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常说,语文是基础课的基础。学好了语文,有助于提升对其他课知识的理解水平。要发挥这一作用,就应让上述种种习惯扎根于学生的心域,以达到播撒一种习惯就收获一份成功的效果。

2 让意念种植心间

作为学生,人人都希望学好语文,会说一句句流畅的中国话,会写一篇篇文从字顺的习作。现实中,许多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偏向于数理化;有些学生找不到学语文的好方法,茫然无措;也有的已缺失学好语文的信心和动力,抱着凑合就行的态度。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意愿,激起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不错,可如何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呢?笔者想,不妨把一堂课当作一篇好的文章来写来处理,便会起到一些功效。好的课堂导入正如精彩的开头,有情景,有音乐,有故事,能引人入胜;生动的课堂授新过程犹如丰富、充实的主体,有录音范读,有对话交流,有赏析点拨,有拓展延伸,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简明扼要的小结恰似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结尾,有作业,有启示,有余香。每堂课有侧重点像文章皆有详略一般。师生的对话好比记叙描写,师生的探讨好比议论抒情。严谨、生动、有效的课堂终能激发起学生学语文的意愿,使学生每节课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值。

2.找准方法,找到语文阅读最好的切入点。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语文的方法最主要的是要博览群书,融会贯通,切不可只读一些作文集。读文章,要找准最好的切入点。教师引领学生或从题眼,或从写作背景(意图),或从文章的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或从写法(构思)为抓手,结合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去阅读,采用浏览、略读、默读、精读等不同方式,赏析句段,把握立意,品味语言,体味真情,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体悟生活,让学生明白学语文的实用性。我们毫不夸张的说,生活中可以没有数学,但不能没有语文。最简单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替代;可最简单的请假条,不会写让人代,那是难以启齿的。同样的意思,有的同学表达得很清楚,有的同学却语无伦次。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大学,个别同学连请假条、收条、书信、论文、自荐函等不会写,这是孰之过?老师?学生本人?还是……有的同学不会用标点符号,走向社会,写合同或契约因标点用错而导致经济损失的不是没有。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尽量多举身边的跟语文有关联的例子,指导他们走出校门,体察社会,领悟语文运用的广泛性,跟生活的密切性。这样便能唤起学生对语文的敬畏,及学习语文的原动力。

4.正视困难,重拾学好语文的信念。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要经历艰苦、长期的过程。在此当中,不免要遇到困难、波折,这时教师就要做学生的导航家。学生学数学在一天之中就能找到一点成就感(比如会算了一道题),学语文却不然。一个词,一句话记住了,不一定会用;一篇文章,一种写法弄懂了,也不一定会表达。怎样用,怎样表达,这更多的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语文学习的困难所在。只有教师引领到位,这种“难”才能化解,否则会越积越多,甚至丧失对语文学习的信心。教师引领学生要学用结合,课内跟课外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唯有这样学生才能重拾信心,重新上路,一步步夯实学好语文的信念。

3 让语文驻守心灵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或许是说给每个人听的,但笔者看来,时代发展的今天,提倡终身学习的当下,是说给广大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再合适不过了。当代青年(或说是子女)眼中,中青年教师已是落伍的一代,如果再不“充电”,再不学习,“得为众人而已乎”?

首先,语文教师是学生的“活标本”。语文教师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做学生读书、学习的榜样。教师要紧随时代的步伐,不固步自封,切不可一天只抱着一本书,一本教参,一本练习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教师只有不断读书,不断吸纳新知识,才能帮助学生去读经典,去读前沿的科普文章,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审美、愉悦。

其次,教育学生要认识语文学习的长期性。语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其涉及面广,包罗万象。正因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学习时常浅尝辄止,或是只重课本,自我满足等现象就会发生,阻碍语文的学习,个人的成长。教师可现身说法,摆事实,讲道理,激励学生,注入新的活力,重新踏上学语文的征程。在不断的教育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在成长中提高,在提高中不断充盈个人的精神生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最后,终身学习,终身学语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大量的新词不断涌现,有些网络用语是闻所未闻,并散见于各类书报杂志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群众语言也是我们常忽略的一个话题,致使读(看)一些方言味浓的文章(或电视剧等)不知所云。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我们更是“望洋兴叹”。这些促逼我们既要“潜下心来教书”,又要“静下心来读书”。不知谁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同理,以后落伍的语文教师,不再是不会教课文的人,而是做不到终身学习的人。

让语文驻守心灵,这是笔者的美好祈愿,也希望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中国梦。语文是国语,也是母语(对大多数而言)。不学好它,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我们就是一些可怜、可悲的人。

这一蓝图,是个浩大的工程。笔者一直在农村执教,在这里罗列的现象也许有点偏颇,只谈了些皮毛,说了点个人的体会,可要完成语文建设庞大的工程,还需要几代,几十代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规划,热心播种,辛勤耕耘,那“梦”才能离我们渐行渐近。这一绚梦,若能引起社会上每个人的一丝共鸣,将是笔者莫大的欣慰。

猜你喜欢

习惯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