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爸爸去哪儿》热播呼唤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回归

2014-06-06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红梅

成才 2014年5期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隐形爸爸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红梅

《爸爸去哪儿》热播呼唤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回归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红梅

如果要说2013年下半年以来最火爆的的娱乐节目,恐怕非《爸爸去哪儿》莫属了。笔者注意到,电影版的《爸爸去哪儿》在春节上映期间,电影院前小朋友们都兴奋地催促家长购买《爸爸去哪儿》的电影票,看完电影的孩子津津乐道的仍然是《爸爸去哪儿》。

笔者以为,该节目虽说是一组娱乐节目,但随着该节目的热播,激起了全民对当前家庭教育尤其是对父亲应该如何教育孩子问题的讨论,也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对当前家庭教育时弊的反思。当下许多孩子都是在“母系氏族”的环境和教育中长大,更多感受的是母亲的照料和教育,而父亲常常缺席孩子的教育,成为“隐形父亲”。甚至于还有些年轻父母干脆将孩子交给老人,孩子成为父母双全的“孤儿”。这种现象既有悖于家庭生活的人伦常理,也让家庭教育失去了其本真的人性光辉,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一、问题:“隐形父亲”缺席孩子的教育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孩子亲近父母是人性。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养育不仅是一种爱的本能使然,更是一种高尚的社会责任。正如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所说:“教育好自家孩子,大了别给社会添麻烦。”而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亲和母亲共同的呵护和一致的教育。亲子之爱不仅蕴含着母爱的温暖,也包含着父爱如山的厚重。父亲作为家庭的权威成员,特别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其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我国由于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父亲承担着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母亲以照料孩子、拾掇家务为主。这样的角色分工使许多父亲成为“隐形父亲”,“理直气壮”地远离或缺席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如不少父亲要么嫌烦,要么觉得自己带不好孩子,宁愿在单位加班、在外应酬,哪怕呆在卧室里打游戏、玩电脑,也不愿带孩子,以致“隐形父亲”越来越多,家庭教育也就成为母亲的专职。遗憾的是,此种现象在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确实值得多方关注,需要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心理学实验表明,母亲往往倾向于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而父亲则主要满足孩子的社会性需要。当孩子生活需要照料时,他们会选择母亲。而当孩子需要游戏伙伴时,他们会更愿意选择父亲。针对父亲和母亲的性别差异,有学者曾指出: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任务就是要带着孩子玩,母亲的任务则要更多地与孩子沟通。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父亲喜欢和孩子共同从事一些惊险、具有探索性甚至冒险性的游戏,主动让孩子广泛地接触自然和社会,这常常让孩子感到兴奋和刺激,由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诱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玩”的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父爱的宽广和坚实,收获冒险和挑战带来的快乐,同时也从中学会了如何生存、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做人的道理和方法。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家庭教育过程。因此,父亲带大的孩子往往会体现出活泼、勇敢、自信、智慧等特点。

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五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明星还原到“爸爸”的角色进行本色出演,让我们记忆犹新。在不熟悉的环境中,父亲带着孩子开展真实的体验,完成刺激并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将教育变成了父亲带着孩子到处游玩的过程。父亲从忙碌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孩子也拥有了难得与父亲单独朝夕相处的机会。在父亲和同龄伙伴的陪伴下,孩子的快乐和兴奋溢于言表。丰富的外界信息刺激激发了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知不觉中孩子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都在潜移默化的生活中实现了。也许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父亲不是明星,无法带孩子去那些遥远而有特色的地方旅游,但只要父亲有心,还是可以多抽点时间创造机会陪伴孩子,哪怕就是在小区内或附近的公园转转,也一样能起到亲近自然、了解社会的效果,见证到孩子成长的过程。

二、反思:父亲的“粗糙”教育优势无法替代

父亲是家庭生活的重要一员,因此也应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践行者。现实生活中,许多“隐形父亲”总觉得自己在家庭教育中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实不然,成功的家庭教育需要两性优势的互补和协调。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发展两方面的能力,即亲密性和独立性。母亲的天然优势是培养孩子的亲密性,而父亲的天然优势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诚如《爸爸去哪儿》节目所呈现的,与母亲的细腻周到相比,父亲在生活护理方面确实没有优势。但是我们应了解,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时所呈现出的“粗糙”教育也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在当前家庭教育功能异化为另一所只追求知识的“学校”时,让孩子充分体验“粗糙”教育的魅力更是素质教育的呼唤。作为男性,父亲往往对孩子特别宽容,很容易理解孩子“好玩”和“顽皮”的天性。总能在乏味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和孩子嬉戏的乐趣。哪怕是一根树枝、几块石头、一个饮料瓶等无趣的材料,都能带着孩子玩出花样,乐此不疲。不似母亲喜欢遵循常规和标准,父亲会更放手和更有耐心地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探索世界。他们常常不拘小节,喜欢适度冒险,热衷体育活动。在处理问题时,他们也通常会更理性,就事论事,而不把事情随意夸大或者泛化。这种“粗糙”的教育会让孩子体验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视角,拓宽孩子探索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也会让孩子享受更多的生活乐趣,收获创造、自信、自主、坚强和享受生活的能力。因此,父亲的教育优势是母亲无法比拟也无法替代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大有可为。只有“粗糙”的父亲的男性的教育与“细腻”的母亲的女性的教育和谐共舞,孩子的生活才会精彩纷呈,成长也会更有意义。

三、建议:好父亲的成长需要条件

如前所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的回归,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意志品质的锻炼、性别意识的培养、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乃至对孩子未来的事业和婚姻生活的幸福都起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生中只有童年期的孩子最依恋父母,因此孩子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时间其实非常短暂,“隐形父亲”们要珍惜当下与孩子亲密相处的机会,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如《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的父亲们一样,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亲,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共同成长。

好父亲的成长并非自然而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最重要的是首先需要具备主观条件,父亲要有参与孩子教育和陪伴孩子成长的意识。要学会合理安排好工作和生活,挤出时间创造条件陪伴孩子游戏,带着孩子玩出健康、快乐和智慧。其实孩子并不需要昂贵的玩具和漂亮的衣服,他们更渴望骑在父亲的肩头看世界,在父亲的陪伴下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

当然,好父亲的成长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支持,尤其是母亲的放手。现实生活中,一些母亲喜欢怀疑父亲的育儿能力,不放心父亲的“粗糙教育”,常常批评和挑剔父亲做得不好的地方,打击父亲带孩子的积极性,这对好父亲的成长是一种阻碍。只有母亲舍得放手,创造机会让父亲与孩子相处,父亲才能有更多表现的机会,发挥他们的教育优势和聪明才智。《爸爸去哪儿》节目其实就是创造了这样一种特殊环境,在母亲角色缺失下父亲如何与子女共同生活,父子的亲子关系如何优化?该节目也在提醒母亲,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必须扮演重要角色,不能替代或剥夺。五位父亲的教育方式都不相同,如“温柔型”父亲——林志颖;“粗放型”父亲——郭涛;“放手型”父亲——王岳伦;“甩手型”父亲——田亮;“伙伴型”父亲——张亮。各有可取之处,同时也有局限。但这些都并不重要,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关键在于父亲的教育理念只要符合孩子的气质特点和顺应孩子的心理需要即可。最终,五位父亲都在与天真无邪的孩子互动过程中,享受着天伦之乐,感受到孩子巨大的发展潜能,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在与孩子共同成长,从开始的笨拙、手足无措,到后期的放松和自然,许多细节都让我们感慨原来当父亲也需要学习,是一个智慧含量高的“技术活”,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呼唤“隐形父亲”们要赶快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中,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自发走向自觉,与孩子共享幸福人生,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留下遗憾!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猜你喜欢

爸爸去哪儿隐形爸爸
隐形人
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
“0感无暇” 隐形妆
可怜的爸爸
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