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文学剧本细读教学的“度”与“法”

2014-06-06李统平

成才 2014年4期
关键词:智斗文学文本

■ 李统平

小学文学剧本细读教学的“度”与“法”

■ 李统平

喜剧、电影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表演艺术形式,它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演绎故事情节、展现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启迪。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选编了一组剧本课文,旨在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戏剧这一文学形式的基本特点,感受戏剧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识与水平,激发学生对戏剧文学的兴趣与热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近年来,国内语文界的教育专家如沈大安、特级教师王崧舟等一直呼吁语文教师要细读文本,认为文本细读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文本细读已经成为阅读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作为特殊体裁的剧本文本,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文本细读的“度”,灵活运用文本细读的“法”,从而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走进语文,感知语文的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下面笔者结合五年级这一组课文的教学,谈一谈小学文学剧本细读教学的“度”与“法”。

一、文学剧本细读要有“度”

1.文学剧本细读要有深度,做到深入浅出。这里讲的深度,绝非是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学生读出剧本所蕴含的深沉含义,更不会要求学生像文艺评论家那样去评价文学剧本,评论出连剧作家也意想不到的文学效果。我们要以孩子的视角,深入细读文本,把握故事内容,品悟语言特色,领悟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情感。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可将这一课的细读目标确定为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体会皇帝、骗子、大臣、百姓、小孩这五种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理解剧本的主旨:讽刺了当时虚伪的社会现实。《智斗》一课,我们主要通过朗读感受,对人物语言的细读分析,尤其是深入体会人物对话中的潜台词,从而感受人物的形象。《小英雄雨来》一课,可尝试让学生开展合作创作,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并进行表演。“探究与实践”则是在学习了三篇课文之后让学生分工合作,成立剧组,确定剧本,选出导演,排练剧本,布置舞台,进行表演。这一活动不仅有利于落实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戏剧这一文学形式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戏剧文学的兴趣与热爱,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总之,文本的细读既要有深度,又要做到深入浅出。

2.文学剧本细读要有广度,做到扩大积累

这里所讲的广度,既是指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剧本的相关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剧本阅读方法。在进行文本细读时要让学生明确剧本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解读文本的基本方法,还包括广泛让学生阅读适合学生的文学剧本,以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剧本文学作品的意识和水平。《皇帝的新装》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剧本的形式特征,明确“人物”“台上布置说明”和“舞台说明”的作用,领悟台词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明确戏剧的不同分类。学习《智斗》,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学剧本的特点:一是凝练地反映生活,二是人物语言(台词)个性化,三是有集中的矛盾冲突,四是结构布局巧妙安排。因此在进行剧本解读时,要善于抓住冲突的矛盾,研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悟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此外,还可通过剧本续写,改写剧本,课外阅读剧本扩大学生学习的广度,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3.文学剧本细读要把握温度,点燃学习激情

语文教学是“唤醒”的艺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静下心来,给学生充分的细读时间,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调动其内心的情感,像煲骨头汤一样,慢慢煨,细细炖,熬出文本的味道和营养。在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对话中,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通过文本得到碰撞,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上升为内心的感动,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使文本有温度,课堂有温度。教师要激发学生演绎剧本的冲动,并适时进行表演,以学生的切身体验来加深对文本的解读,达到深入领会文本意图的作用。而且通过表演这一特殊方式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激发学生对戏剧这一文学形式的兴趣和热爱。

4.文学剧本细读要适度,符合学生学力

一切文本的解读都应适度,符合学生的学力,剧本的细读也不例外。教师要重点把握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每节课的课程目标达到什么程度。如《皇帝的新装》是单元起始课文,学生以前也没有学习过剧本,所以这篇课文的细读目标主要定位于让学生认识剧本的基本形式,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领悟人物形象。而《智斗》则要把细读的重点放在抓住矛盾冲突,品悟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对话中的潜台词上。《小兵张嘎》虽不是剧本,但在前面学习剧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合作探究将这篇文章成改编剧本,“探究与实践”让学生演绎剧本。几个文本各有侧重,步步推进,细读适度,符合学生的学力。

二、文学剧本细读要依“法”

1.背景分析法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联系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这一组课文发生的事件、时间离现在较远,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老师可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上课时让学生交流汇报。此举好处颇多,表现在以下几点:⑴能锻炼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搜集?可查找书籍、资料,也可上网搜集。⑵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上交流资料信息,这些信息是孩子们自己亲自选取出来的,感受深刻;因每人选取的内容不同,还能够资源共享,扩大对事件的认识层面。这样,学生交流的过程替代了老师的背景介绍环节,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的学习积极性。⑶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初识剧本,必先读文,预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大致了解内容,对课文有个初步的整体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2.人物对话分析法

剧本的最大特点就是人物语言个性化,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读懂人物语言背后的潜台词,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如《皇帝的新装》中骗子的“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那句话,是关键的话语。它既表现了骗子高超的骗术,也是剧情的焦点,是剧情得以展开的立足点,是课文的文眼。《智斗》中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更多,如刁德一表面夸奖阿庆嫂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实则是设陷阱让阿庆嫂承认在鬼子面前救人是抗日亲共,可见刁德一的狡猾奸诈;但阿庆嫂并没有上当,称自己救人仅仅是“江湖义气”,“也是司令洪福广”,既给了胡传魁面子,又巧妙地化解了矛盾,可见阿庆嫂的机智……只有认真分析这些对话,领悟人物语言背后的潜台词,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3.剧本续编改编法

让学生担任编剧,进行剧本改编或续编,进一步让学生把握剧中人物特点,走进剧中人物内心。学生在续编或改编的过程中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如,上完《皇帝的新装》后要求学生续写故事,上完《智斗》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京剧《沙家浜》,学完《小兵张嘎》后将故事改编成剧本,这些都是帮助学生细读文本,把握人物特点的有效方法。

4.角色演绎法

小学生活泼好动,在语文学习中,演示、分角色演读课文是他们喜爱的方式之一。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搭建平台,把握一个机会,让学生充当小演员,充分让学生去读、去演,让学生先演出形,后演出神。在读演中老师合理引导,指导方法,学生印象才会更深刻,理解才会更透彻。这是剧本文本固有和特有的细读方法。

5.观众评戏法

让学生成为观众,进行评戏,评价剧中人物和演员对剧中人物的握情况,从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提高学生对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文学剧本的教学还有斟词酌句法、细节揣摩法、结构品味法等,但无论哪种方法,只要是有助于我们对文本的细读品味,有助于我们感受语言美、欣赏语言美,都值得我们根据不同文本,适时妙用。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前川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智斗文学文本
我们需要文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智斗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智斗笨贼
智斗笨贼
智斗大灰狼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