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2014-06-06段跃武
■段跃武
浅谈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段跃武
在改革逐渐深入、社会整体转型逐步加剧、社会矛盾日益突显的今天,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压力大、情绪焦虑、过分担心、自卑心态严重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使教师以健康的心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与教师现实状况间的差距导致职业倦怠
马克思曾说“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当中,教师也不例外。当今社会的职业成功的评价评判标准趋向于功利,更倾向于权势和金钱,而教师却无权无势,收入又不高,以至于出现人人高喊教师是最美丽的职业但大多数人若有其他选择都不想进来,使得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感产生了怀疑和不认同。而与此同时,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不仅没有降低反而不断增高,要求教师做到人格完美、倾心奉献、专业全能。两者的巨大反差使得教师对自身职业价值和趋向产生混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加剧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2.教育系统的不断变革不仅没有减轻中小学教师的压力,反而增加了教师适应的困难
近20年来,教育系统不断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出台了各种考评、检查和验收制度,教学强度和难度不断提高。虽然社会各个层面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升学率依旧为全社会追捧,依旧是学校考核教师决定评优晋级和奖金发放的标准。为此,教师不得不经常性地超负荷工作,这都严重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3.教师的人际关系复杂、敏感脆弱导致教师身心俱疲
教师必须与学生、其他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与学生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是否融洽,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并形成良好、平等、愉快、互助的心理氛围,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但现实是传统的尊师重教风气失落,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关系的功利性冲突加剧,加上学校内部教师间的竞争加剧,使得教师身心俱疲,甚至失控,以致个别老师人格异常。
二、解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目前,除了从外部去改善和提高教师的从业环境、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外,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就是更新教师的心理健康观,帮助教师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1.中小学教师要重视自身积极心理状态的培育,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用积极的心态来诠释和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社会心理危机,分享快乐,使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保持与和谐乐观、积极向上的美好心态。
2.中小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正确认识教师工作,保持正确的处事态度,正视现实,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方法,寻求新的发展,真正拥有心理的安全感。
3.学校应尽可能地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当认识到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学校的管理者要深入了解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学习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中小学教师担负着作为人生起点的青少年的教育工作,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青少年的重任。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也应该学会建立积极的心态,激发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使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市城建职工中专)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