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14-06-06黄芪

成才 2014年11期
关键词:蝈蝈文言文师生

■黄芪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黄芪

经常有同事抱怨语文课堂效率低下,学生越学越累,教师越教越烦。怎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我有以下四点看法。

一、尊重学生保护个性,课堂气氛和谐

一位成功的教育者一定会懂得尊重学生,一定会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给他们一个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学实质上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尊重学生,并保护学生的个性,才有师生的情感和谐,才有语文教学的高效。

接手初一教学任务,我发现有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特别害怕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经常是结结巴巴、词不达意。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王同学有一个坏习惯,不懂得倾听别人的发言,特别是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他总是抢着回答,从不给别的同学留下思考的空间。当其他同学的回答出错时,他就得意洋洋地讽刺别人,一些同学跟着王某学习,形成了一种风气,一节课总是那么几个学生控制了课堂,思维比较慢的学生就害怕回答问题,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

问题找到了,如何解决?从年龄特点看,初一学生好表现自我、很关注榜样。首先,我采用个别交流的方式,和几个成绩好的学生沟通,引导他们认识到在交流场合应该谦虚谨慎、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在课堂上应该做好榜样,帮助别人,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我还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当某个学生回答问题语言不清或内容不全面时,我就发动全班学生一起鼓励他,从他的回答中发现闪光点。慢慢地,学生一个个找回了自信,回答问题学会了明确角度,知道怎样组织精练的语言。全班同学都懂得倾听别人发言,彼此接纳和支持,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乐于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在这种气氛和谐的课堂里,教学效率自然就大大提高了。

二、换位思考消除隔膜,师生平等交流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应该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换位思考,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放下师长的架子,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如果形成了这样一种师生关系,教学效率就提高了。

记得我第一次教学《蝈蝈》一课,在学习第二部分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人和孩子对被关在笼中的蝈蝈的态度?他们的态度是否相同?让学生讨论,叽叽喳喳,期待交流答案,结果教室内长时间寂静无声。我一下子慌了,心想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怎么完成,我焦急万分,说话的声音也提高了,不是给时间讨论了吗?为什么没有讨论出来?之后明显感觉到课堂气氛更加沉闷压抑,教学没有达到效果。课下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我是怎样与学生沟通的?我只注重用自己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所谓的严格要求,老师高高在上审视学生,学生只有畏惧,哪里还有活跃的思维?如果老师不去体会学生的独特感受,对学生的评价只有打击没有赏识,更没有期待和鼓励。这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常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真正走到学生中去,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消除彼此的隔膜。在第二次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融洽,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做好示范探讨方法,师生共同总结

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蕴含有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应做好示范,便于学生领悟、掌握学法。在教学开始,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将按什么方法学习,接着老师示范,引导学生感悟学法,在关键处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总结经验,促成学生的领悟,再经教师提示,将感性认识上升为具体的理性认识。

以文言文学习为例,很长时间以来,初中的基本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长期以来由于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和翻译,“八字真经”更被语文教师奉为珍宝,以致使人误以为教文言文就该这样做,考文言文就该这样考,除此没有其他办法。我也不例外,觉得这样教学便于掌控课堂进程,简单不麻烦。直到后来我听了一次文言文的公开课,有了新的认识。这节课讲的是《蜀鄙二僧》,在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中,教师先不忙着让学生翻译,而是从文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不同这个现象入手,引起学生高度关注,比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接着教师做了示范,举了一些常用字例,解释它们的用法和意思。学生讨论之后举一反三,迅速找出了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像之、何恃、安之等,甚至还有的学生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来举例子。这说明教师的示范做得很成功,并不是我们先前所做的那样,将字词句的理解生硬地塞给学生,不去引导学生怎么分析理解,这个字为什么在这里是这个意思,在那里又是另外一个意思,学生只知道结果,不知道原因。所以我觉得这位教师在易于学习效仿上面做得很到位,我深有感触,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认真地做好这一环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四、利用资源激发潜能,师生一起创造

语文教学是以文化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熏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蕴含着潜在的教育价值,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就应该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开发学生的潜能,师生共同创造。

记得第一次教学《蝈蝈》一课时,我以介绍昆虫的叫声来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的问题有:(1)蝈蝈为什么会不厌其烦地叫个不停?(2)为什么它会被关在笼子里?(3)为什么不把它放掉?接着,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初步感知课文。其中我安排了三次朗读课文。第一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让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方式很多,有一个人读的,有四人小组读的,也有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次,是请学生帮助老师完成下面的板书:()蝈蝈→()蝈蝈→(),让同学再一次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在完成板书的同时,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读第二部分时,为了不使教学过于呆板,我没有逐段逐句来讲读,而是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蝈蝈为什么会从叫个不停到突然不叫了”入手,联系学生提出的问题,对“蝈蝈再次叫起来”还展开了想象,学生的想象很丰富,探讨很广泛。我让学生从蝈蝈的角度来体会被限制自由的感受,想象面对蝈蝈再次叫响时人们的反应,接着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说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蝈蝈被关在笼中的感受,从孩子们的反应中判断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比较一下在面对蝈蝈的叫和不叫时大人和孩子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之后,我又顺水推舟地问:“是谁放走了蝈蝈?”学生很容易根据自己分析来找到答案。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来说说“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对待小动物,善待动物有什么意义”。学生兴致很高,交流热火朝天。

教学设计不应该仅仅是表面严谨的教学流程,而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自然生成过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对策预设,因为这是以学论教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有目的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者自我构建的一种实践活动。有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教师所担当的角色:“教师的职责表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有效的开发,师生也会在共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如果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那么语文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六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蝈蝈文言文师生
你听,蝈蝈在唱歌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我的蝈蝈
一对蝈蝈吹牛皮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麻辣师生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