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4-06-06冯玮瑛
■冯玮瑛
怎样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冯玮瑛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泛化,盲目性大,没有突出年段教学重点;教学活动形式化倾向明显,课堂表面热热闹闹,没有着力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更没有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下功夫;有的教师作用弱化,教学观念陈旧,方式守旧。要想追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务必端正阅读教学的认识,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讲究阅读教学的策略,使阅读教学科学化。
一、阅读教学要正确认识目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即阅读教学就是对话过程,它必须经历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师生与文本、师生与文本编者、生生与文本及其编者五个层面互动的对话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阅读教学的任务。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所以,理解课文内容和领悟表达形式是阅读教学的两项基本任务。我们既要引导学生“知其然”懂得课文写了什么;又要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的。如果只解读懂了课文内容,只能说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任务。只有既引导学生读懂了课文写了什么,又知道作者是怎样写这一内容的,并且尝试迁移表达方法写片段,才算全面完成了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由此我们也必须认识清楚阅读教学的流程,领悟表达方法一要以理解内容为基础、为前提,先读懂课文内容,不能没有读懂课文内容就了解表达方法,本末倒置;二要根据年段训练重点确定自己所教年级应该领悟什么表达方法,不能够各年级领悟的表达形式都一样,低年级同高年级领悟形式没有区别。
二、阅读教学要善于开展读书活动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必须充分开展学生的读书活动。书是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无论是朗读或者默读,都是最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课文的方法;读书是学生自己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学习语言运用的过程。学生读一篇课文,必须经历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熟、读得有感情的过程,必须经历先把书读进去,再把书读出来并想开去、说清楚的过程。教师要根据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感知性、理解性和欣赏性的读书活动,才能提高读书质量。此外,提高读书质量还要体现“六性”:一是明确读书的目的性。每次读书要达到什么目的,是感知性的读,理解性的读,还是欣赏性的读,心中要有数;读正确、读通顺、读纯熟是感知性读书;重点语段要开展理解性读;要在欣赏性读的基础性品读领悟表达方法。二是体现指导的及时性。应该怎样去读书,教师要在学生读前,分门别类地表述清楚。例如初读感知全文时可以这样说:同学们,书是自己读懂的,下面请你们自由朗读全文两次,要集中注意力一句一句地朗读,做到声音响亮,读准字音,吐词清楚,按句逗停顿;把句子读通顺完整;第一次可以读慢点,但是不要数读或唱读;遇到生字词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次;注意边读边想,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要讲究读的层次性。只有层次分明,才能体现目的明确。就读全文而言,要经历正确地读、流利地熟读、有感情地欣赏读的过程,即经历感知性、理解性和欣赏性的读书过程;读重点语段,要体现读议结合,议前要感知性读,议中要理解性读,议后要开展欣赏性读。四要体现读的充分性,时间充足才能读得充分,读的次数多才能读得充分,不能给很短时间读一次走过场。五要体现读式的多样性和交替性。朗读具有感知理解、品味欣赏语言、烘托课堂气氛的作用,默读有助于深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内化书面语言的作用。教师要根据解读的需要,交替安排朗读和默读。即使是运用一种读式,也要体现读式多样,例如朗读,可以交替安排个人自由读,分组集体读,全班齐读,师生或生生接龙读等等读式。六要体现读的互动性。即自己读给别人听,别人读给自己听,互读互听互评,取长补短。不管什么读式,都要在读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如集中注意力读书,眼到口到心到;读思结合,边读边思想画面;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画,边读边写批注;互读互评,互动交流等习惯。
三、阅读教学要善于组织教学
1.形式——内容——形式
新课文教学,老师要引导学生从读书感知语言形式入手,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基本解读和对重点语言的个性解读,由表及里地去读懂课文写了什么意思,然后又回到全文,通过欣赏性阅读领悟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写清楚了这个意思。
2.整体——部分——整体
教材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整体;一篇课文,连同课文导读和课后设计,也组成一个整体。就单元整组而言,先可以通读全组所有课文一次,了解单元的训练重点和训练过程;再分课阅读,进入每篇课文,进行部分阅读;最后整组回顾,梳理单元知识及其表达方法,回头看单元学习所得,拓展阅读,并进入“语文乐园”教学,归类训练语文基础知识,从读到写,运用分课学习到的表达方法,完成习作。就一篇课文教学而言,先通过读书活动,对全文作基本解读,弄清楚全文写了什么主要内容;再进入分段学习,对课文重点、难点、疑点、拓展点作个性解读,加深语言文字内涵和表达方法的多元认识;最后回到全文,在个性解读的基础上,弄清楚全文的思想意义和表达方法。
现行的鄂教版教材虽然没有体现读写结合的特点,但是也是按照单元整组编排的,是可以实行整组教学模式的。我们仍然要求,首先要树立单元整组教学思想,因为单元具有专题内容,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表现了知识构建的有效性。其次,整组教学首先要实施整组备课。再其次,要构建科学的单元整组教学过程。我校已研发的“整体定向导入,明确单元读写结合点——分课有意吸收,引导领悟读写方法——单元理性归纳,整理筛选读写方法——指导迁移运用,学生循规依法作文”的单元整组教学模式,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简化这一模式,就形成了“整体感知——分课解读——整体梳理——语言运用”的单元教学流程。
3.学法——教法——学法
这是从教学目的的角度而言的。我们教学一篇课文,并不是单纯为了弄清楚一篇课文写的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让学生掌握某一阅读方法出发,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教法;通过回顾教法,让学生从教路中认识学路,从而总结出某一学法,使阅读教学落脚到学习方法上。
四、阅读教学要优化教过程
1.科学设计阅读流程,删繁就简
叶圣陶先生上阅读课只有三步:预习、讨论、总结,板块简洁。在循规的基础上,教学要着力于“简”,即目标简明,环节简洁,内容简约,方法简便,媒体简单,语言简练。崔峦会长早就向我们推荐了一种简洁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整体感知,基本解读——抓住重点,个性领悟——品读欣赏,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这个模式全面落实了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在实施流程中,少不了提问,但要符合年段特点,突出内容和写法两方面的重点;评价学生学习要主体多元,语言简练富于激励,不拖泥带水。
2.精心预设阅读对话,强化课堂互动
功在课前,教师只有走进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解读文本,钻研教材,课堂教学才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只有根据年段训练重点备课,充分预设好目标、教法、学法,提问引疑,与文本对话,训练语言等,课堂才能以学定教,调控自余,处变不惊。还要预设基础知识练习和课外读写,学以致用。教师要着力课堂教学,只有抓住重点语段多花时间多读、多导,引导学生充分开展个性解读,顺学而导,强化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充分开展独立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由表及里地开展扣词扣句等语言训练,并展示思维过程,才能形成正确的知识构建,形成阅读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只有抓住学生中有价值的争论、独特的感悟深入互动,或抓住错误的认识、幼稚的想法、旁逸斜出的纠缠,点拨引导,引发争论,强化互动,且互动中欣赏有价值的个性解读,宽容无价值的理解,平等对话,课中师生的互动才能精彩生成。不可忘记延伸课外,让学生在多读中学会自主对话。
3.课内外结合,读中学写,学以致用
读和写是一对孪生姐妹,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育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不会过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名句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过去的教学大纲也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些要求,都是指导我们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理论。我区小学语文在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读中学写”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它的主要精神是:实施单元整组备课和整组教学。整组备课要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和单元习作要求,把准读写结合点;在单元整组教学中,读写相机渗透,整组要和谐同步;先每篇课文读中学写,打好吸纳、表达的基础,并且读写同步互渗,搞好片段练笔;再整组梳理筛选写法,作文中自觉迁移读中吸收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落实读写渗透点,使读写融一体。要想提高读写的有效性,必须运用“读中学写,学以致用”的规律把好“三关”:读前学写准备关,读中学练尝试关和读后习作实践关;走实“八步”:一是“制定目标,教学定向”(即选准读写渗透点);二是“解题激趣,强化动机”(即明确单元作文要求,以写促读);三是观察实践,积累材料(即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四是读中学写,引导悟法(针对单元作文吸收写法,积累语言);五是片段练笔,尝试迁移(针对单元作文练笔);六是分层评议,补缺创新(迁移求异,创造性地落实结合点);七是单元梳理,筛选归纳(针对单元作文提炼出有效的表达方法);八是依法作文,想说写评改。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五小)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