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萝卜惹的祸
——物体是沉还是浮引发的教学思考
2014-06-06郑珺
■郑珺
都是萝卜惹的祸
——物体是沉还是浮引发的教学思考
■郑珺
今天是五年级本学期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备课时觉得这一内容很简单且显而易见,因为很多物品凭生活经验我们就可知道他们是沉还是浮了。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推测物体沉浮的因素并了解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和轻重,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改变的。
可能由于是开学第一节科学课的缘故吧,学生们都很兴奋,各小组所带的物品也十分齐全:小石块、蜡烛、萝卜、橡皮、木块、小刀等,而老师则准备了泡沫块、回形针和带盖的空瓶等物品。早已迫不及待的学生们,一听到实验开始的指令,都哗啦啦一股脑地把桌上的物品全都倒进了水槽里。瞬间,伴随着学生们的惊呼和争论,各组水槽里的物品沉浮分明。
“啊?蜡烛也能浮在水面!”
“我说萝卜会下沉的吧,你还不信呢!这么大个萝卜不沉才怪!”
女生不服气地回过身,往旁边一组的水槽里看去:“谁说的,你看他们组的萝卜就是浮着的啊!”果真,那组的萝卜的确是浮在水面上的。
这一切都被一旁巡视的我看在眼里,也不由得心里一颤。再看那沉在水底的是根苗条的胡萝卜,而浮在水面的是根圆圆胖胖的白萝卜。哦,这样啊,这一点我倒是真没料到。说实话,我也没把这两种萝卜放进水里确定过其沉浮状态。只是看到教材第3页中“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这段文字下的配图里是一根胡萝卜,于是我想当然认为胡萝卜在水中会是浮着的。现在出现了两种萝卜,沉浮状态不一样,且胡萝卜并不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浮着。在对“观察物体的沉浮”实验进行汇报时,各组的结果仅在萝卜上有所不同。于是我让各小组尊重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只是请大家按自己组的萝卜品种,在记录表格中的“萝卜”前加一个“胡”或“白”字。但同一种物质是沉还是浮的原因却不清楚。唉,都是萝卜惹的祸!
接下来的任务学生十乐意去做。切呀切,切一半,再切一半,再继续切……学生切得不亦乐乎。看着这一切我也乐在其中,因为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原来沉的,无论怎么切都还是沉;原来浮的,无论怎么切都还是浮。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突然,一个声音大叫起来:“快看,我们的萝卜沉下去了!有的沉,有的浮!”听得出来,这声音很兴奋。我连忙循声走去。“不是吧!”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刚才能整个浮在水面上的白萝卜被切小后有两块竟然沉到了水底,其余的浮在水面上。“这是怎么回事呀,这现象与我想要的结果完全背道而驰!不是改变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是不会改变其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吗?”这个怎么就改变了呢?这又是萝卜惹的祸!
我飞速地转着脑子,拼命想给出这出乎意料的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我看着橡皮,看着白萝卜,看着书中准备板书的结论,恍然大悟。
当该组学生汇报这一现象时,我说:“请大家仔细看看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轻重、体积大小,是否会改变其在水中的沉浮?”
“注意到了前提条件吗?”随着我用红笔在板书上“同种材料”四个字下划出红线,孩子们小声读着,都若有所思。
“我们确实是用的同种材料呀!都是从同一个白萝卜上切下来的呢!”那组的孩子们抢着说。
“橡皮是人造的,萝卜是自然生长的。人造的橡皮各部分密度都很匀均,而白萝卜却不一样,生长得不匀均。”听了我的解释,孩子们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但目光中仍透着茫然。看着他们迷惑的眼神,我有点犯难了,他们没有学过密度的概念,我如何解释白萝卜密度分布不均,有地方密度大,有的地方密度小呢?
我只好利用大家生活中已有的体验,说得通俗些:“我们平时有这种体会吗?有的萝卜泡泡松松的,咬起来很轻松;而有的萝卜很结实咬起来有些费力。”
“是的,是的。”这一下炸开了锅,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对萝卜的感受。
“我想书中的同种材料是指质地均匀的同种材料,估计教材的编者也没有考虑到萝卜质地不均匀吧!因此,我们用萝卜做切割实验合适吗?”
在座的小脑袋一个个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那我们就不用书中的萝卜来做实验了。刚才我们已经用橡皮验证了沉的物体切割后的沉浮情况,现在我们再用什么物体来验证浮的物体呢?”
“泡沫块!”
“为什么?”
“泡沫块在水中是上浮的,而且质地也比较均匀。”
“很好,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
下课前,我布置了一个让孩子们回家观察的任务:选取一个能沉入水底的新鲜萝卜,切成两半,放入水中记录其沉浮状态。将其中一半萝卜在空气中放置一周后,再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把结果记录下来,一周后我们再一起讨论。
一节课有惊无险地结束了。貌似很简单的内容,却因为萝卜出现了诸多插曲,都是萝卜惹的祸!其实仔细想想,是我对选取的材料估计不够,课前没有亲自将物品放入水中实验观察,仅凭经验想当然。再者,我对书本上的内容深信不疑,认为胡萝卜一定是浮在水面的,且切割后也会浮。我太过教条,也太经验主义,以致课上出现了让人有些措手不及的情况。
都是萝卜惹的祸?孰之过?师之惰!
原来,科学教师也应像这一学科的名称一样,要有一个科学而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实验最好是亲自动手尝试,并勇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不能唯课本、唯教参是准。要求学生记录真实的实验现象,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看到的,不轻易盲从他人。如有疑问,则反复实验,多动脑,多思考。勇于建立自己的观点,科学地对待周围的事物,并能用科学的方法思考和处理事情。
(作者单位:武汉市青山区青翠苑小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