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双接铜竹笛的诞生及发展

2014-06-06文/常

乐器 2014年4期
关键词:铜套音孔笛子

文/常 筝

中国竹笛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学家发现:河南舞阳贾湖墓葬出土的“骨笛”,距今8000多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笛”,距今7000多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及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两支横吹笛的考古发现,足以证明中国竹笛的历史悠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骨笛逐渐发展为竹制的笛子。中国作为盛产竹子的国家,竹的品种繁多,故而取材简便。到了唐代,增加了竹笛的膜孔,采用膜衣贴在竹笛上以其助声,贴上了笛膜的竹笛音色清脆、明亮,形成了中国竹笛自身所特有的音色。再加之竹笛的表现力丰富,自古以来深受广大人民喜爱,流传于中国广大地区。在国家和民间的文艺表演团体以及社会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笛的演奏与应用占有明显的位置。竹笛在中国长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已形成固有的特征并以中国笛文化的鲜明特色成为中国文化瑰宝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竹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普遍性、广泛性及群众性。

由于竹笛所特有的特性,使它逐步成为了一种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民族乐器。竹笛一般可分为梆笛、曲笛、低音笛(分别见图1、2、3)。

图1 :梆笛

图2 :曲笛

图3 :低音笛

建国后,中国竹笛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竹笛技巧、乐曲的需要,也为了解决笛子因吹奏过程中气温的升高和降低,竹笛发声频率也随之升高和降低,导致笛子整体音准偏高或偏低的问题,故而在20世纪50年代,老一辈笛子艺术家和制作家共同研究下,竹笛调音接铜套管技术应运而生,使竹笛的音高、音准得以增高或降低。随后,该技术在全国乐器厂的竹笛制作过程中广泛采用,并成为中国竹笛的常规配置而普及全国。除了解决发声频率调节的问题之外,由于带接头的竹笛在接头处可以卸下,使细长的笛子分成两截,携带方便,故而这种带有接口的竹笛称为“接铜竹笛”。

随着时间的推移,接铜竹笛在现今全国上下得到了推广。在实践推动中,发现笛子作为吹管乐器,它受气温等条件对竹笛开孔计算方式的影响,其中最根本原因在于温度变化对音准的影响。根据我们实验得到结论:气温变化时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0℃时,声速是331m/s;15℃时,声速是340m/s;当摄氏温度相差一度,竹笛音准会相差约0.6m/s,也可说音准相差1.62音分左右(一个音为200音分)。一般来说,人的听力在相差±15音分就会感觉到音不准的问题,一支竹笛在温度低与温度高的情况下,吹奏出的音高是不同的。若在0℃的温度条件下制作的竹笛,在30℃的气温下吹奏时,它的音高开始吹奏时要偏高60音分左右;在30℃的温度条件下制作的竹笛,在0℃的气温下吹奏时,它开始吹奏的音高会偏低60音分左右,在持续吹奏约5分钟后,音高会提高10音分。这个现象表明,竹笛的发音与人的体温、吹奏时气流的导热作用有着一定的关系。

为此制笛者在制作竹笛时,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生产出接铜竹笛,而单一型的接铜竹笛,接口是在竹笛膜孔与音孔之间或吹孔与膜孔之间加接铜套,用以调节音准(见图4)。

图4 :单一接铜笛

单一接铜的竹笛在使用时,如果在同温条件下,笛子音准则整个偏高20音分左右,演奏者为了达到A=440HZ(国际标准音音高),就会将单一接铜竹笛的接铜活节处拉出0.3公分左右,这样笛子的音高则达到或近似于国际标准音高A=440HZ,可是由于笛子音孔的距离的长短和音的频率关系,整个笛子音孔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数,特别是笛子底孔(又名筒音孔)就会比标准音高15音分左右,这样在演出中就会出现音不准的问题。

如何解决当前所发现的问题,是每位吹奏者所值得探讨的问题。如若,在原有单一接铜竹笛的基础上,在笛子底孔与第一孔之间再加一活络铜套,用以调节音准(见图5及图6)。

图5 :双接铜笛

图6 :分解开的双接铜笛

这一铜套,在音准发生偏高的情况下,一般拔出0.2公分左右,音准就会接近或达到A=440HZ的要求。通过厂家(江苏省扬中市长鸣乐器有限公司常阳等)与吹奏者(上海市戏剧学院常筝)的实践,发现随着上、下两铜套的同时应用,则解决了上铜套(吹孔与膜孔之间或膜孔与音孔之间的铜套)拉开调节音高偏高问题时,遇到筒音偏高的问题,以及在笛子底孔和第一孔之间加上铜套(下铜套),而造成低音略高于其他音孔的音准问题。上下铜套的同时使用,为伸缩调音之用,使上、下音孔之间,音准相同,音程关系更为协调。吹奏者在吹奏过程中,再加之气流角度、风门大小、气息等方面的控制,如此这支竹笛音准将达到较好的水平。

由此可见,要将竹笛的音准达到最佳水平,并不仅仅是具有音准好这一方面就可以的,它还应具有许多方面的关联。它的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可包含着物理、数学、乐理、律学、声学、制作等诸方面,并还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提高以上诸学科的知识水平,使我们在将来通过知识水平的不断加深,从而更好地研究、发展中国竹笛。

[1]常敦明、俞逊发:“关于竹笛制造的探讨”,北京:乐器,1983。

[2]袁静芳:《民族器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铜套音孔笛子
论阮音孔的改制与变迁(上)
ZB25包装机一号轮铜套维修工具研制
天然气输配场站阀门铜套拆装保养方法探索
探究陶笛发音频率与开放音孔组合总面积的关系
艉轴铜套换新安装工艺探讨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
浅谈红河州哈尼巴乌的制作
起动机铜套快速拆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