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响效果的采录技巧

2014-06-06林林

记者摇篮 2014年6期
关键词:音响效果话筒音响

林林

广播记者采制的录音报道,精彩不精彩,就其表现技巧来说,主要取决于稿件中的音响。由于记者的采录技巧和采访对象在话筒前的表现存在差异,音响效果迥然不同。那么优质的音响标准是什么呢?就是音响能够再现平凡的生活片段,而不是把人和自然的声音“变调”。具体说就是清晰、流畅、自然、生动、优美。这种音响的采录要把握好三点:

1.录好采访对象的首次谈话。我们在录音采访中发现,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过程中,首次的语言表达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没有做作的痕迹。他们的语言措辞、音调高低、情感流露等等,都显得无拘无束,听起来是那么的真实、生动,甚至感人。有的记者采访就是这样,先让采访对象试说一遍,听听说得怎么样,然后再正儿八经地录音,结果怎样?再让采访对象重复说过的话时,其感情色彩和自然程度都大大降低了,与第一遍谈话的音响效果大相径庭。没有录下首次谈话的音响,随后不论录几遍,永远也达不到首次谈话的音响效果。记者不满意,采访对象也不满意。

一次,我台一名新记者在采访市师范附小5年级一名失亲学生时,就是因为没有录上采访对象的首次谈话,而损失了生动感人的音响。这名失亲学生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介绍了代理妈妈是怎样关心、关爱、关怀她的故事。讲到动情处,她潸然泪下,边哭边说,非常感人。当时,我们的记者并没有录音。等到这名失亲学生说完之后,我们的记者感到说得很好,准备录音,让这名失亲学生重说,结果重说时的感情怎么也上不来。无奈,记者只有懊悔地放弃了这个采访对象的谈话音响。

2.录好采访对象的全部谈话。录音报道的写作是一项复杂的过程,特别是选择和剪切音响,需要反复听取录音素材。哪句话要,哪句话不要,甚至哪个字要,哪个字不要,都要精心筛选,然后将录音写成文字,再按照文字去剪切音响。这样一来,有些记者为了写录音报道省事,就在录音采访时,少录或者集中采录采访对象与主题有关的一段话。殊不知,这样采录的音响效果很差,要么是呆板做作的“拿腔拿调”,要么是照着材料念的“念稿音响”。由于只录一段话,写起录音报道来,倒是省事、方便、快捷。可是稿件质量无从保证,这种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稿件,严重影响了新闻宣传质量。

采访对象在话筒前紧张是录音采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是,人的精神处于兴奋不安状态是有时限的,所以采访对象在话筒前的紧张情绪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何时紧张,何时放松,因人而异,记者很难把握。对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采访对象的谈话过程全都录上,待到采访对象放松时,再巧妙地提问,这样录到的有用音响就会流畅、自然、和谐。

这种录音方法,录音时麻烦,写稿时更麻烦。不用说别的,就是在选择音响时,就得听取那么长的录音,再从那么长的录音中捞取精彩的部分,将其记录下来,用在录音报道中。这样采访和写稿,是很麻烦,可是麻烦过后,带来的作品却是精彩的。怕麻烦的记者不是好记者,怕麻烦写出来的作品,必定是平庸之作。

3.适时偷录。偷录就是隐蔽式录音,在采访对象不察觉的情况下,将其谈话采录下来,事后将录下来的音响回放给采访对象监听,以取得其同意,避免引起“侵权”的嫌疑。为什么要适时偷录?这是因为有些采访对象认为“被采访”就是要被宣传出去,自己的声音就要面对成千上万名听众,说不好怕影响自己的形象。结果越想说好越紧张,就像在考场一样,越想考好越失常。考场失常现象被叫做“怯场”,而在话筒前紧张则被称作“晕话筒”。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告诉采访对象要录音,让其消除紧张心理,保持正常的语言状态和行为状态。在看到采访对象的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时,偷偷地按下录音机的录音键,这样录出来的音响流畅、自然、和谐。这种采访对象、记者和录音机都在明处,只是记者录音时隐瞒着采访对象的录音,姑且算作“明中偷录”。

一次,我台一名记者在采访辽阳市某单位领导时,就针对她在话筒前紧张的问题,采用了明中偷录的方法。王某关于下岗职工拓宽就业市场的一段谈话,记者起初明录了三遍,音响效果都不好。后来记者说不录了,王某才放松下来。这时记者却偷偷地打开了录音机,又和她谈起了刚才的话题,这样偷录的音响效果非常好。

对上述三种采录技巧的选用,要根据采访对象在话筒前的表现决定。一般来说,采访对象在话筒前不紧张,适合采用“录首次”的方法;采访对象在话筒前紧张,适合采用“录全程”或“明中偷录”的方法。

(作者单位:辽阳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音响效果话筒音响
数字音乐即时性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小话筒
浅谈舞台音响效果的艺术设计
简易无线话筒扩音系统设计及实现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试论音响效果在舞台综合演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