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媒体的报道特点及启示

2014-06-06苏维靖高洋

记者摇篮 2014年6期
关键词:汶川网络媒体传统媒体

苏维靖 高洋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在媒体中迅速崛起,发展之快,后劲之足,影响力之大,受众之广,大家深有体会。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使我们的同胞遭受了猝不及防的巨大灾难。所幸的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在全世界善良人们的帮助下,以惨重的损失为代价,在许多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这与网络媒体、信息的及时传播有一定的关系。

一、最迅速的报道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仅5分钟,腾讯网即通过QQ弹出窗口,发出了第一条地震消息。震后仅仅6分钟,百度贴吧就有网友第一时间发出《四川地区发生地震》的帖子。新浪、搜狐、网易、中华网等大中型网站以及千龙网、荆楚网等地方新闻媒体网站,均在地震发生后15分钟左右便发出了相关报道。14点46分,新华网发出第一条快讯:“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14点53分,新华网再次发出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万瑞数据的监测显示,5月12日下午三点至四点,各家网站的访问量呈爆炸式增长。网民们通过论坛、QQ、贴吧、社区等互动途径,形成了自己的舆论圈。无论是交流震感,还是询问平安,涉及地震的有效信息,都在瞬间传递了出去。无数的网民在网络上发帖,呼吁大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渡难关。

央视第一次播报据说则在30多分钟以后。但14时32分,在地震发生仅仅4分钟后,就有来自云南的新浪博友“说来话长”发表了第一篇博文:《地震了!》在随后的1小时内,我们这里就有来自震区四川以及周边地区的网友发表了近千篇描述地震情况的博客文章。

可以说,在汶川通信、交通等基本设施几近中断的情况下,在全球这个互联网和手机用户数最多的国家,由于各地网民的快速反应,许多人通过博客、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视频、论坛、手机短信等发布信息,让大家在地震刚刚爆发十几分钟后就意识到,这是一次影响了大半个中国、破坏性很强的地震,新媒体起到了一个以最快的速度汇集各地灾情的作用,尽管这种汇集是散点的,但是网民的真切记录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头两天尤其“首个24小时”地震信息传播第一波主要的信息源。而传统媒体大量采用了这些素材,央视的视频素材采用网络提供的就有20多个,这是前所未有的。

灾难性事件都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需要及时迅速地更新信息,网络的“即时发布、滚动播出”的形式更好地适应于灾害性事件的报道与救援。可以说,网络媒体包括各种用户自创内容的报道和信息交流,已经成为现在人们面对的信息传播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公民记者”的出现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本次突发事件传播中经历了历史性的嬗变,跻身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之一。而网络里的无数网民,则作为“公民记者”,不仅在地震后的报道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对于分享舆论、分享公共信息表现出了强劲的势头。

早在互联网诞生之初,就有“一人一媒体”的说法。这次事件,意味着“个人媒体时代”离我们已经近在咫尺。

在汶川大地震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网民表现出超强的网络传播能力。他们利用互联网与同龄人及社会各界紧密交往,凭借突出的信息获取、分析、评估和传播能力,以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素材为媒介,同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相互呼应,在网络上不断汇集各类统计数据和多媒体文本,普及相关知识,开展疑问解答,并整合来自灾区民众第一线的各种“草根”播报以及通过手机等人际交流渠道所进行的相关信息资源,同官方渠道的信息资源相配合,形成了来自于多个层面的立体性的信息披露和交流机制,营造了空前公开、透明的地震信息传播格局,为抗震救灾的顺利推进助了一臂之力。

在汶川地震中通过互联网协助赈灾有这样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一名女孩通过在网上发帖子帮助军用直升机成功空降汶川。二是“拯救军嫂王琢”行动,一名支援四川抗震前线的武警战士与身在四川江油已怀孕7个月的妻子失去联系,焦急之中在网上发帖寻亲,全国各地的不少网友见帖后通过各种手段发起寻找,最后终于在5月15日由江油警方找到了王琢。

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长闵大洪认为,网络媒体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的表现显示,当灾难或危机降临,政府最需要动员民众时,当社会最需要各界凝聚力量时,当各系统运作最需要相互支持时,当民众最需要相关信息并彼此沟通关怀时,网络媒体是值得信赖并能发挥重要作用的传播平台。

“公民记者”的出现依托于网络,上述两个实例的本质,正在于通过利用网络媒介的特点,既维护了个人权益,又参与了赈灾动员,服务了社会大众。

在网络媒体中,每一个公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不仅给予了公民在传统媒体中罕见的“话语权”,也使信息的报道、更新更为及时,信息量更为丰富,信息面更为广泛,从而使受众通过网络媒体获得比传统媒体更为及时全面的信息。同时,“公民记者”的出现,也使那些被传统媒体所忽视的方面得以呈现在受众眼前。

三、网络媒体的报道特点给传统媒体的启示

媒体运作逻辑的变迁每一位传媒人都感同身受。以前的媒体主要靠吃皇粮,如今新闻的把关、采集制作不是从市场的角度、读者(观众)的角度,基本上没有生命力,根本活不下去。同时,传播领域中的各种力量对比也在洗牌,过去我们的媒体传播基本上是由精英群体进行的大众传播,但现在人人都可以是新闻产品的生产者,新闻DIY的格局已经形成,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正在进行洗牌。

“美国现在已经有40%的新闻不是由专业的新闻记者采写,而是公民新闻,公民已经越来越多参与新闻报道。过去媒体的角色是传播者,我传播什么你就得接受什么,现在媒体奶酪已经开始由别人分食。过去不是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但现在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博客、播客的兴起,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作为一种新兴舆论力量,以草根名义出现的“公民记者”,在弥补媒体信息渠道不足的同时,也越来越受人们关注。

可以说,媒介参与行为只是一种公众行为,但却是受众通过所谓“赋权”强化其自身社会行动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清楚地显示,在网络时代,“弱社会关系”正超越“强社会关系”,日益成为舆论平民化、社会化的助推力。

网络媒体在这次汶川地震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质,所发挥的一些积极作用,在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在以后的灾难性报道中学习和借鉴的。

首先,在这次地震报道中,无论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地震的报道都是迅速及时的,基本没有出现慢报、瞒报的现象,而在这一方面,网络媒体因为其自身的优势表现得尤为突出。及时公开的报道在保证了公民的知情权的同时,也让我们赢得了国外同行的尊重。

其次,由于网络媒体是更自由的公共话语空间,好多被传统媒体所忽略的信息,由于“公民记者”的介入而被提上了媒体的“议程”,而大多数“公民记者”的报道都是从平民的视角出发的,因此这些报道也就更具有了人文关怀。如上文提到的“拯救军嫂王琢”行动,就是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网络报道的典范。

此外,在此次地震报道中,网络媒体对抗震救灾的信息进行了迅速海量的传播,极大地满足了民众对灾区信息知晓的需求,消除了信息的不确定性,稳定了公众的情绪。这也为我们今后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提供了一个模式,信息越多样化,报道越充分,就会在越大程度上消除公民的不确定性,从而避免流言的传播。就像舆论学中的一句名言所描述的“流言止于公开”那样。

汶川地震,使我们的媒体开始变得成熟,也使我们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不论是在报道方法还是在报道模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作者单位:辽宁老年报社)

猜你喜欢

汶川网络媒体传统媒体
云上远眺新汶川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