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都市媒体内容建设的差异和平衡原则

2014-06-06李慧南

记者摇篮 2014年6期
关键词:市场定位创新能力

李慧南

与十年前都市类媒体陷入同质化泥淖一般,如今,占领各类优势渠道的新媒体也再入同质化怪圈。打开门户网站、媒体网站,或者不断刷微博、微信,大量相似甚至是重复的信息充斥视听。摘编和转发成了关键词。而且越是同类媒体,同质化现象就越严重。我们姑且把它叫做圈子信息。按照这个规律发展,随着新媒体技术打破圈子能力的增强,可怕的同质化现象蔓延的范围也就越大,问题也会越严重。我习惯给“内容为王”接一个下联:“渠道为后”。这是用中国的宫廷文化打一个比方,来说明媒体转型期内容与介质、渠道的关系。在如今新媒体亦严重缺乏内容建设标准之际,抛开渠道优势论,重新回归内容建设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事情。这是本文所探讨问题的背景之一。

另一个背景缘自都市媒体的定位。以报纸为例,除党报外,拼市场的报纸无论怎样表述自己的定位——主流媒体、民生媒体、大众媒体等等,其实还是在尽力抢占更多的发行市场,提高自身影响力。报纸争取最大多数读者的战略选择决定了这样的事实:报纸内容选择上的特色难免被阉割;而内容操作上的特色依然难有起色。本文试图以案例来讨论都市媒体内容建设的差异性和平衡性原则,即如何树立特色,又兼顾平衡,以适应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选择。

时代商报作为辽沈地区有历史、有品牌,又面临严峻挑战的都市报纸,具有较典型的样本意义。这两年,时代商报的内容建设走的是一条定位创新之路。一方面,极尽商经特色,大打差异牌;另一方面,立足地方,关注热点,积极引领大众舆论领导权。尤其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在特色和平衡上相辅相成,不失大众基础,更能独领风骚。

一、差异化的精髓不是回避,而是进攻。既能勇于占领蓝海,更能拓展蓝海外延

传媒同质化的主要内因有二:一是对大市场的误解和眷恋,导致定位失衡;二是创造能力下滑。外因则主要是信息门槛太低,模仿和复制没有成本。找到钥匙,才能打开同质化的锁。不同媒体对市场的理解一定不同,谁能真正洞察玄机,把握机会,谁就能在定位上跳出井底,别有洞天。那么如何防止被复制、超越呢?除了先发优势,最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所以,做好差异化的关键词有两个:市场定位、创新能力。

时代商报在内容建设方面做足特色的努力是忠实践行报纸定位。其报纸综合定位为“主流城市日报”,并回归“商报”本性。告别传统报纸的刻板、僵化、生硬,区别于都市报的琐碎、浅薄、感官刺激,也不同于专业报的晦涩和狭窄。将读者定位但不囿于“城市新兴中产阶层”,目标直指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坚社会力量。这是适应辽沈地区既有报纸格局、顺应未来发展潮流的选择。

于是时代商报在产品设计时,将内容划为两类:公共新闻、分众新闻。公共新闻在内容选择上与其他媒体是同质的,但在操作上要依托创新形成特色。分众新闻则不论选材和操作,都要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

时代商报的B叠,全是财经和商务新闻。上至重大财经政策、事件,下至区域商会活动,细至投资理财、企业帮办,均紧扣经济主体,兼顾信息传播、观点表达以及具体服务功能。但是,仅以众多版面和栏目进军蓝海不算成功,还要能在蓝海里站住脚、扎下根、产生效益。所以,在经济新闻的实践上,时代商报强调操作要有专业水准,呈现则务必去专业化。因为专业化的呈现是全国性专业财经报纸和行业报的事,那是另一片红海。时代商报要的是说清事、讲清理、有所用、有所悟。不过不能语言无味。以吟诗为例,不做白居易,而要当陶渊明。因为与读者定位相匹配,白诗讨老妪欢喜,陶诗则不艰涩而耐回味。

人类活动的所有事件都可以归为经济事件,或者具有经济价值。从这个角度说,时代商报所选择的蓝海外延广阔。对于公共新闻,所谓操作上的创新和特色,第一考虑就是经济视角。这一习惯,已经融入时代采编人员的血脉。对公共新闻的经济化考量,效果是一石双鸟:既突出了报纸的特色,又提升了报纸的品位,与报纸的市场定位、读者定位浑然天成。

二、平衡的核心原则不是守衡,而是打破平衡

打破平衡不是主观妄为,而是拒绝墨守成规。

经济视角只是打破常规的有效手法之一。对公共新闻的报道创新,时代商报总结为“不仅传播价值,而且传播价值观”。对当前地方性媒体而言,内容建设的两个关键点是地方性、观点性。前者关乎价值,后者关乎思想。

去年辽宁省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对本地媒体而言,是一个很好实现价值的舞台。地方媒体对本地重大事件的关切,多是通过打破一般性报道平衡来实现的。时代商报众多策划中,有三项获得较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其一,“道德模范倡导文明观赛”。郭明义等40名全国道德模范、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写下40条文明观赛礼仪。这是成功传播价值观的典型案例。

其二,“好运加油卡”策划。沈阳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手绘运动员祝福卡2000张,在全国体育美术精品展上展示,积极传递正能量。

其三,“盛京十二韵榜单”。全面展示辽宁地方特色、风采,是最大可能吸引社会资源参与的好平台,也是众多潜在价值的孵化器。这些策划,拒绝了传统单向发布模式,调动了尽可能多的目标读者、潜在读者、社会资源参与互动。尝试多种媒体的传播制作,也是创新载体的好办法。如哈大高铁开通,时代商报不仅出平面特刊,还组织航拍制作视频,有效延伸影响力。

传统思维对地方性报纸的贴近性界定有一个误区,容易重视地理界限,忽视心理距离。而事实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在于空间,而在于心灵。

基于此,时代商报对公共新闻,尤其是热点新闻的选择强调打破地域限制,尊重读者内心需求。比较典型的案例是《豪车不应成地雷》。一撞豪车倾家荡产的新闻虽然不是发生在本地,但几乎所有的驾驶员都会有这种担心。新闻本身带来的法律思考、道德思考又极具挑战性。不过,操作这样的题材,不要停留在单一事件本身,一定要抓住本地读者的心理需求展开次生报道。在事实传播上,考虑读者的利益关联;在观点传播上,考虑读者的心理关联。

时代商报内容建设上公共新闻和分众新闻的设立,在内容选择方面兼顾了平衡和差异。在新闻操作方面则力图打破平衡,大写特色。所谓差异和平衡,像一对冤家。没有平衡,难成方圆,没有差异,不足立命。而差异和平衡,又实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对公共新闻的操作探索,是在平衡基础上的创新、突破;对经济新闻的去专业化操作以及诸多经济新闻题目本身,都兼具广泛新闻性和民生关注度。这种选择的价值,无论对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独具特色的市场通行证。

(作者单位:时代商报)

猜你喜欢

市场定位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产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型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
浅析太仓仓建超市的市场定位策略
农民工返乡创业如何找好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下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改革分析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