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情感类电视节目的一点反思

2014-06-06吴喆

记者摇篮 2014年6期
关键词:故事类讲故事矛盾

吴喆

自从2005年,江西电视台《传奇故事》栏目创办并获得好评,情感类、故事类电视栏目,便成为各地方电视台争相“克隆”的一种节目形式。在短短几年里,相继创办的情感类、故事类栏目不下一百多个。可在随后的几年里,问题却接连出现,并引起了原广电总局的重视。直至2011年4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贵州卫视《人生》永久性停播,此类栏目出现的问题受到业内的高度重视。

广电总局下发的文件中,关于停办《人生》栏目的理由是:“为单纯追求收视率,不顾及当事人的心情和处境,放大个人隐私和社会阴暗面,缺乏同情心……”

一、情感类故事类栏目的通病

情感、故事类节目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模式,这类栏目从起步到发展,都带有浓重的“克隆”、模仿的痕迹。同时,它们同样承担着提高收视率的“使命”,面对着同样的收视群体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因此,它们的问题也必然带有某些共性。

问题一:在节目选题上,越发追求“刺激”“扎眼”。今天的情感类故事类栏目,不同于以往的节目形式,由于它十分注重收视效果,因此,“宁静、平和、祥和”这些字眼从来就不可能进入它的“法眼”。

在故事题材的选择上,它热衷于选择那些能够迅速吸引人们兴趣、引起人们关注的题材,“火爆、冲突、矛盾、纠结、悬疑、怪异”被认为是获得良好收视率的法宝。

问题二:价值取向日渐“媚俗”、“恶俗”。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任何一种故事都有着不同的解读,从中可以体现出故事的讲述者自我价值观和审美观,也能体现出一个情感故事类栏目自身的品质。

从情感故事类栏目创办那天起,节目的主创人员和制作团队就对研究栏目受众的“偏好”十分热衷。很多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观众就是要从“我们的节目中”得到那些满足好奇心、寻求刺激、实现满足与发泄愿望的故事讲述;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观众通过镜头,看到那些他们想见又见不到,想听又听不到的新鲜事儿。

在经济力量的驱动下,突破道德底线、媚俗,甚至恶俗已经成为制约情感故事类节目健康发展一个毒瘤。

问题三:故事情节的“恶意”取舍和细节的“恶意”放大。没有情节、没有细节就不会有故事。讲故事的功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故事的讲述者对故事情节的选取和细节的放大。而故事能否吸引人的秘诀就在于把控情节与细节。然而,当下一些情感故事类栏目受“媚俗”、“恶俗”价值观、审美观的驱使,一些制作团队或个人,利用讲故事的上述技巧,在选取故事或故事情节中,故意歪曲事实,刻意选取那些“勾魂”的情节和细节。直至以偏概全、不计后果对情节、细节放大,形成了对故事的恶意改造。

问题四:放大矛盾冲突,极力制造悬念,追求戏剧性,不惜违背客观真实。悬念、戏剧性是一个成功故事的前提,也是对生活中情节、细节加以艺术化的结果。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很多制作团队或个人而言,手段却成了目的。只要把故事悬念做足,只要把戏剧性体现到极致,即万事大吉,其余皆不必考虑。在不经意间,节目本身越来越成为博人一笑的“电视快餐”。

问题五:放大矛盾冲突“缺少节制”,对当事人构成伤害。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没有冲突也就没有了故事。选取矛盾冲突的情节讲述故事,是情感故事栏目存在的必要条件。

情感故事类栏目,其本质依然是以新闻为基础,不能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但是,在很多情感故事类节目实际操作中,这一原则正在一点点受到侵害。一些情感故事类栏目,把获得矛盾冲突过程的视频画面当作栏目竞争取胜法宝,为了在短时间内能够“记录下”矛盾冲突的画面,一些记者不惜采取“启发、诱导、再造”的策略,鼓动当事人与矛盾方“再发冲突”,这一切的目的就是让采访的记者获得矛盾冲突“第一手资料”。至于伤疤被揭开,矛盾再激化、旧仇变新恨,他们并不负责,也不受到良心的谴责,他们无中生有、激化矛盾、挑逗冲突,甚至可以造假。

在这里,道义、良知、公理意识正在被一些人故意遗忘,渐行渐远。

问题六:对被采访当事人“工具化”的利用。情感故事类节目的选题毕竟是来源于新闻,来源于真实世界,而不同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当事人的讲述就成了讲故事的前提条件。然而,追求收视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使得很多节目的制作团队,对待故事的主人公的态度不是尊重,而是利用。最终,一个经过“恶意”改造的故事被“强加”给了真实事件中的当事人。

二、“讲故事”的关键不是“技巧”,更是“心灵”

讲故事需要技巧。经过多年的实践,电视工作者对于讲故事的技巧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情感故事类栏目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非出自技巧方面,恰恰是利用技巧的人在指导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偏差。这一点需要认真反思。新闻的本质是真实,情感故事类栏目的核心也是真实。再好的故事技巧,如果脱离了真实,脱离了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情感故事栏目便是自毁信誉、自毁前途。因此回归本源,找寻栏目自身存在的精神与价值,才是此类节目存在、发展的根本前提。

1.坚持新闻原则,维护媒体的“公器”定位。所谓公器,意味着它来源于公众,也服务于公众,受制于公众。在我们国家,媒体服务于党的领导、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人民的需求,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2.从业人员应当成为社会道德的倡导者和社会正义的捍卫者。纠正当前情感故事类栏目存在的问题,使其能够不断完善、健康发展,其中的关键,还在于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

守卫良知,维护尊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承担起新闻工作者“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使命。

3.正确理解观众的审美与追求,雅而不矫,俗而不媚。观众的欣赏心理,一直是电视从业人员十分重视,却又不甚了了的课题。然而,受片面追求收视率的驱使,人们对观众审美观的认识,往往是表面的和片面的。

把人的审美简单地以高低贵贱加以区分,矫揉造作地高雅,曲意逢迎地媚俗,都是对人的精神追求的曲解与偏见的结果。

总之,情感故事类栏目是电视事业发展的产物。它出现的问题需要媒体从业人员认真反思,积极纠正,这是电视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要求。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故事类讲故事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听冬神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多维阅读》
歇后语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