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余姚大水记者被围堵看媒体的信任危机
2014-06-06邹柳岩
邹柳岩
2013年10月中旬,浙江余姚遭受台风“菲特”袭击,大水淹城,灾情十分严重。宁波电视台派出卫星直播车赴余姚现场报道水灾情况,遭到余姚群众围堵,护送电视台记者的警车也被砸坏。此事发生后,互联网上舆论哗然,几乎一边倒地指责宁波电视台记者避重就轻、粉饰灾情。冲突焦点主要是:记者现场报道说余姚电力已基本恢复正常,而事实并非如此;记者骂余姚人脑子不清爽、有毛病。随后,宁波电视台发微博对此事进行了辩解和说明,但仍难以挽回民众的信任,媒体形象一落千丈。
为什么大众宁愿相信网上来源纷杂的消息而不愿相信”主流媒体”的宁波电视台呢?这正是近年来媒体遭遇信任危机的一次爆发。
近年来,随着媒体商业化运作程度的加剧,弄虚作假、低级媚俗、不良广告泛滥,媒体的公信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围绕媒体应多反映社会真实生活,多关注民生,少些报喜不报忧、文过饰非,发挥媒体客观、公正、监督功能的呼声越来越高。最近有一个调查显示,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已从去年以前的百分之七十多下降到现在的不足百分之四十,这固然有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但不可否认这其中有对传统“喉舌”媒体的不信任感增加所导致的“不屑一顾”。
在信息化社会,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早已不是信息来源的唯一途径,这是人所皆知的事实,如同市场中的商品一样,你的东西不好,我可以不买而去买质量好的东西,问题是,东西不买,商家挣不到钱,而媒体没人看,却丝毫不影响媒体的利益,因为有政府这棵大树的供养而心安理得、毫无危机意识,安于享受“唯我独尊”的良好自我感觉,忽视了媒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角色定位,有人把这指为“权力的傲慢”,而这也恰恰是传统媒体面临的危机所在。
自媒体诞生以来,由虚假信息引发的媒体信任危机就不曾停止过,媒体为吸引读者、观众而做出的夸大、渲染、片面等报道时有发生,从目前看,一些引发媒体信任危机的新诱因开始出现,这些诱因或许同虚假报道无关,但同样损害媒体在受众中的信誉,造成信任危机。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信息化时代使社会和大众对媒体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媒体成为整个社会系统发生变化的晴雨表和推进器,在化解社会风险、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巩固改革开放成果方面,媒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因此,如何使我们的媒体真正成为大众认可的“主流媒体”,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余姚被围堵的记者想必是抱着“稳定”、“和谐”的本意来做报道的,但没想到弄巧成拙,老百姓不买账。当前整个社会民智在逐渐开启,求真相、求关注、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评论员的意识使任何一件公众事件的细枝末节都可以被置于大众的审视之下,被放大、被解读,一味秉承过去的报道思路和模式已经难以获得大众的认可,以为粉饰太平就可以天下无事,只能是掩耳盗铃,一番“美意”落得个没帮忙反而添了乱,这可能是节目决策者始料不及的。
一场台风引发的水灾似乎只是一个偶然,记者被围堵或许也是偶发事件,但它却是一块试金石,这次民众可以不相信电视台的水灾报道,那么平常的日子里,我们的媒体还有多少新闻不被相信;再有这样“大事件”发生时,又有多少记者被围堵,不被信任的媒体,继续一厢情愿的“自娱自乐”,那么类似”余姚大水记者被围堵”的事情就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作者单位:海城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