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当弘扬人性之美
2014-06-06刘战芳
刘战芳
如何弘扬普通人身上的人性美?这是地方媒体人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当下,地方电视台人物类节目面临着节目类型化、雷同化、缺少特色、缺失人文关怀和深度不够等问题。作为地方媒体人不能仅停留在人物的表面做文章,应当贴近实际,发现普通人生活的诗情,捕捉普通人生活的美感,感悟他们生活的真谛,弘扬普通人的人性美。
1.要更多地展示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朴实美和悲情美
在细致采访的基础上,节目应该避免叙事不叙情,让观众望而生厌。力争让节目的场景和节目的思想融为一体,形成可感知的意境。弘扬小人物的人性美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百姓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展示普通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等,因此,很容易触及人性美的不同层面。
几年前,笔者到兴城大寨乡无意中遇到了这件事。一位46岁的高龄产妇生下三胞胎儿子。三个少年虽相貌相同,他们的生活境遇却大相径庭。如何选择一个理想的媒体角度讲述三个同胞兄弟不同命运的根源呢?这期节目《三胞胎在分离中成长》,用两组不同背景的现场画面体现三胞胎不同的成长环境,挖掘形成他们不同人生的缘因。以母亲和奶奶分别为主线展示两种思想深层次上的冲突,在激烈的冲突中朴素美和悲情美交织在一起完成对人性美的弘扬,给人带来复杂的心灵感受。
2.能凸显人性美的正能量,反映社会的审美理想
以普通人为表现主体的地方电视节目,体现更多的是百姓的“话语权”。但是节目的出发点应当在人性、理性和专业的立场上,让节目自然表达出理性思考的一面,体现节目深度的人文情怀和魅力。如《牵手》节目讲述兴城三道沟乡有这样一对夫妻:丈夫瘫痪,二十年的家庭生活中,妻子承担全部的家务,孤身一人养大了儿子。镜头里体现他们之间的爱情没有煽情似的表达,更没有时下流行晒幸福的方式。整个节目贯穿始终的是妻子忙碌地操持生活,丈夫安心地躺在病床上。妻子没有丝毫的抱怨,家庭的氛围平静简单。节目中不着力渲染家庭的艰难,而是着眼于展示这对夫妻内心的平和。让一个坚定、善良、勤劳的女性形象呼之欲出,引发观众关于爱情本质的思考。
3.将小的民生、民情扩展到观众普遍关心和关怀的大问题上
普通人虽为小人物但不能缺失大情怀,节目应当寻求社会群体共鸣产生美感呼应。挖掘普通人的人性美要求我们的节目更加专业、更加理性、更有责任心,提高观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久前,笔者在兴城兴海北路采访到一位肢残人王长江,三十四岁的他靠双拐行走。他曾经是当地第一位残疾人大学生。毕业后求职坎坷。最后,他在家人的帮助下开始了艰难的自我创业。
这期节目《王家的心事》两条叙述线并行交错。以残疾青年回乡探望母亲和姐姐为虚线,艰苦创业为实线;以父亲对儿子成长过往的回忆为虚线,父亲多年来的付出以及对儿子的挚爱为实线。两条叙述线并行交错反映残疾人婚恋的无奈和尴尬。让残疾人婚恋的社会问题褪去冰冷和沉重,充满着人性美的印记。
4.在展示普通人的文化追求和梦想时,自觉完成对美学的追求,弘扬人性美
作为地方电视媒体人不可避免会接触到普通人的艺术理想,它植根于身边人、身边事,与观众之间有天然的亲和力,普通人的艺术灵魂深处弥漫着温情,燃烧着火焰,引导着观众精神生活的方向。
不久前,笔者偶然结识了一位专门制作烫画葫芦的民间艺人。录制《葫芦上的艺术》过程中用大量写实镜头展示了他潜心制作烫画葫芦的过程。采用模拟镜头、同期声和现场体现他对兴趣的执着成就艺术上的造诣。节目以介绍烫画葫芦工艺为由头,用民间艺人创作场景构成的特定意境展示他实现人生艺术理想的喜悦,整个节目仿佛带领观众进入到烫画葫芦的学习过程,在一个个精美烫画葫芦的映衬下,节目抛却低俗粗浅,使人获得登大雅之堂的感受,引发观众自然的民族情怀。
199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东方时空》,一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催生了民生类节目的萌芽,直到今天对地方人物类电视节目依然具有指导意义。作为地方媒体记者,我们面对更多的是普通人的平时生活,我们的节目就是要反映民众思想、揭示普通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弘扬普通人身上的人性美。
(作者单位:兴城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