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凯航班”沈阳故障事件的一次立体传播

2014-06-06温俊勇王晓倩

记者摇篮 2014年6期
关键词:奥凯辽沈晚报

温俊勇+王晓倩

2月25日晚,奥凯航空一架飞机在飞抵沈阳上空后,仪表盘显示“起落架”故障。为核查故障,飞机在桃仙机场上空盘旋了2个多小时后,终于平安降落。当晚,从7时50分左右有消息传出,到晚8点20分飞机平安降落,11时记者基本结束采访,辽沈晚报通过高效、快速,精准的指挥系统,调动晚报一线记者,通过官方网站(北国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微视、官方视频等所有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对这条信息进行多角度传播,取得了一次值得回忆的漂亮战役。

一、中央厨房发挥了指挥功能

从最初的介入,全程的指挥、中程的信息传播,直至最后的成稿。整个报道过程调动了包括地方、微博、微信、网站等所有的采访、新媒体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实现了一个重大突发事件的点(即时现场消息)、线(直播专题)、面(综合、综述类长微博、微信专题)的立体传播。

成功得益于辽沈晚报建立的中央厨房式的采编流程,为此次重大突发事件实现了立体高效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完成了一次采集、多点发散、点面结合直至见报稿件的最佳传播效果。

快速的出动:最先获知,进入机场

事发当晚,辽沈晚报凭借长久以来建立起的优质线索平台,从7时20分许,便已经获知,从天津飞至沈阳的奥凯航空BK2870航班因仪表盘显示起落架故障,正在天空盘旋无法降落的线索,事后据了解,此条线索的获知时间为同城媒体中最先。

此时,总编辑徐晓民立即做出部署,要求增派骨干力量前往采访,各平台全力以赴,滚动播出。副总编辑叶立群第一时间安排指挥采访,全媒体采集中心总监叶枫立即协调多部门,做好调派人手及采访车辆的先期工作。

承担此次具体指挥采访工作的社会部主任温俊勇立即安排记者张珑、闫尚,坐上采访车,要求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桃仙机场,并想尽一切办法进入一线采访,同时调派摄影部记者赶往机场配合拍摄图片。考虑到事件重大,又紧急抽调已经下班的记者李毅从家中赶往桃仙机场。兵贵神速,20分钟内,两名先头记者已经赶到,而在10分钟后,记者李毅也已经赶到了现场。

而此时,在机场接机口,等待接机的人们,此时还不清楚,飞机上,他们的亲人还未摆脱危险。而记者的采访工作已经悄然开始。

按照既定方案,一路记者围绕接机家属,针对机上乘客的诸多信息部分的采访,另外一路记者直奔桃仙机场,正面采访,寻求官方对此意外事件的积极回应及诸多释疑。

根据形势发展,按照指挥中心的要求,一线记者迅速改变原来的采访方案,执行了事先制定好的第二套方案,在同源采访时,另辟蹊径,独家视角寻找重点人物。

前后呼应 高效突破 精准发布

就在三名记者赶往机场的同时,记者吕洋、高鹤被安排负责关于此次航班所有信息的核实求证工作,事后证明,这样的采访分配是科学并且卓有成效的。

“这是来自新舟60飞机,此前曾有过故障先例!”“这架飞机从天津起飞时已经晚点了半个多小时!”“这家飞机是途经沈阳,目的地是延吉”……

一条条新鲜猛料的信息被两名后方采集记者找到,并迅速传递给一线的记者得知,这也是指挥中心的要求,因为这样的结果是更加便于一线记者根据后方提供的信息,随时机动灵活地调整采访思路,更新采访提纲及事先制定好的问题。

与此同时,后方记者并没有停留在只是枯燥地在网络上寻找关于此次航班的文字信息,指挥中心要求记者必须同核实到的每一个信息取得电话联系,进行电话方式的采访及语音求证。

一个又一个电话从辽沈晚报全媒体采集中心拨打出去,正当现场其他记者正在苦寻信息,甚至只是通过个人手机百度查询的同时,辽沈晚报的后方记者已经采访完了桃仙机场、奥凯航空、民航总局、消防救援中心、医院……

所有的信息经过慎重的核准后,记者的稿件已经开始进行写作中,并且根据随时传递进来的信息做着迅速的更新……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条核实后的信息经过一线记者一手消息——采访部门值班主任——上传至中央厨房编采群——新媒体值班主任重新分配至即时新闻、微博、微信,并根据各种媒体的不同属性重新进行编辑整合,以微博、微信、即时播报等即时传播工具,通过辽沈晚报官博、官微、北国网等平台第一时间陆续发布出去。

成功降落 完美收官

飞机于当晚7时40分许,在经过多次的低空飞行后,成功着地,飞机正常落地脱离跑道,人机安全。而此时守候在候机大厅里的其他媒体并不清楚这个最新的信息,仍在苦苦等待。

本报在第一时间收到来自权威人士提供的消息后,迅速传回了这条重磅信息,在经过后方记者的迅速核实确认无误后,这条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整理完毕,随机等候多时的辽沈晚报诸多发布平台迅速更新了这条信息。

随后,这条消息被以N次方的速度疯狂转发扩散,奥凯航空平安着地的消息也是晚报的全国首发信息。

当飞机平稳降落后,一线记者和后方记者开始实施新的采访方案,按照晚报的采编手册,一线记者随即守候至接机口,对平安降落的机上乘客展开贴身式采访,并为每一位受采乘客送去平安祝福。晚报记者的温馨问候更是赢得乘客及家属的感谢。

与此同时,在得知飞机平安降落后,后方记者按照采集中心发布的采访计划,进行第二轮的密集式采访。

“故障原因是什么,如何破解,塔台同航班飞机间如何排除故障,飞机降落后是否存在危险,系数有多大,该型号飞机是否应申请停飞,机上乘客的赔偿问题由谁负责……”

在飞机尚未平安降落前,值班领导已经提前草拟了近30条问题,然后交由后方记者完成,此次采访内容均为针对奥凯航空、桃仙机场方面,而这两方面对此事的回应更值得关注。

半个小时后,后方记者已经完成了对上述多部门的采访,稿件也进入紧张采访中。同时,后方的一名记者承担了此次稿件的统筹及组稿工作,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框架结构,前方记者在完成采访后,按照主任的要求,分工写作,然后稿件交由组稿记者组合处理。

晚11时30分许,5500字的报道稿件全部完成。

我们的体会:任何一个采访都离不开一线记者的努力,更离不开后方指挥系统的一条条指令的正确发出。在此次采访中,后方指挥系统协调了多部门全力以赴的配合,分工明确,同时有专人梳理,确保了全过程的务实、有序,减少了无的放矢、没头苍蝇式的瞎忙乱。最后我们收获了成功。

一直以来,晚报都在追求如何高效和精准地挖掘和传递新闻信息,此次,在晚报的中央厨房式采编流程的指挥平台下,采访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

二、数据(数据统计均截止到2月25日22时,即当晚数据)

微博:2月25日事发当晚,辽沈晚报官方微博启动专题直播,共发布19条微博,其中1条为整合长微博,2条转发网友消息,其余均为本报记者一手消息。本报首发时间为20:01,因有记者核实内容,这条确认消息属实的微博单条阅读量44.3万,转发341次,评论44次。随后,20:23发布的由本报记者现场发回的“最新消息:飞机安全降落,乘客信息正进一步核实中”的微博,比“央视新闻”快5分钟。此外,19条微博中共有5条转发超过200,3条阅读量超过30万,其余均在2万至3万之间。另外,本地辽视第一时间、直播生活等官博,新闻网站如新浪新闻、腾讯新闻、搜狐新闻的直播报道、新闻推送和官博报道中,均体现“据@辽沈晚报”报道或“据@辽沈晚报记者”字样。

微信:2月25日事发当晚,辽沈晚报官方微信第一时间推出2条这次事件的微信整合报道。20:56,率先推送“【快讯】#辽沈·现场#天津飞沈阳一航班起落架故障 盘旋两小时后安全降落”的动态新闻图文整合报道。随后的22:01,又推送了【辽沈·收藏帖 历史上飞机迫降典型案例】的图、文、视频综合盘点。

即时播报:2月25日晚,即时播报20:13播发第一条消息【快讯:起落架故障 一飞机无法降落桃仙机场】,随后北国网开专区滚动直播事件整个进程。

视频:2月26日,通过前一晚在微博里发布的征集令,从网友手中征集到事发当晚飞机降落的现场视频,通过紧急制作后上传到视频平台。

微视:2月26日,通过技术手段截取飞机降落的现场视频制作成微视,在辽沈晚报官方微视上播发。

三、先网络后纸媒的编发流程

1.多部门、全媒体参与的立体报道

整个报道过程调动了包括地方、摄影、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所有的采访及新媒体部门,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实现了一个重大突发事件的点(即时现场消息)、线(直播专题)、面(综合、综述类长微博、微信专题)的立体传播。

2.一次采集多次发布的中央厨房式平台

中央厨房式的采编流程为此次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实现立体高效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流程图:

一线记者一手消息——采访部门值班主任——上传至中央厨房编采群——新媒体值班主任重新分配至即时新闻、微博、微信,并根据各种媒体的不同属性重新进行编辑整合

四、立体传播成功的几个要点

1.快

飞机平安落地的消息为官微首发,比@央视新闻快了2分钟,得以最多地被各大新闻网站转载。

2.准确

辽沈晚报首条微博比@央视新闻慢了5分钟,但比央视新闻多了核实内容,做到了重大新闻的准确性,这点同样重要。

3.图、视频

前方记者有乘客下机的最新图片后及时回传,数据表明,配图的几条微博转发量明显高于无图的。在第一时间一手获得的视频转发效果更好。

4.立体

所谓立体不单指传播手段,还有传播内容。从微博到微信,在此次事件中,无论是前后方记者还是微博微信编辑,都没有单纯播发信息。而是第一时间链接到了新舟60的“历史”,史上曾经成功的“迫降”等更具外延阅读价值的图、文及视频内容。在首阶段直播结束后,微博编辑还编写了极具悬念的预告微博,对第二天的报纸内容做了重磅预告,这也做到了新媒体与报纸的深度整合互动。

猜你喜欢

奥凯辽沈晚报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求索——评委谈“ 我的合唱我的团”2014辽沈合唱大赛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
辽沈、平津战役时我给林彪当秘书(下)
辽沈、平津战役时我给林彪当秘书(上)
关于《辽沈决战》一书的谈话(一九八三年八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