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阈下的服务外包行业英语语用能力培养
2014-06-05严世清
第一部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白皮书(即《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 07年首度发布;李志群、朱晓明连续主编了2007年、2008年两个年度的发展报告,此后每年均发布,主编人员不一)中把外语能力确定为影响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的核心要素之一。印度、菲律宾和爱尔兰等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占据了欧美发包市场的80%以上的份额,其主要优势在于英语是这些国家的官方语言(注:目前国际服务外包发包公司主要来自美国、西欧、日本和韩国,其中欧美市场比重为84%,日韩约5%,其它共11%,参见李志群、朱晓明,2008:7)。作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等院校应该在中央政府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背景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革英语教学,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笔者和课题组其他研究成员设计了“服务外包企业英语需求及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有关调研结果参见陈素花、严世清,2011),调研了涉及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简称ITO)、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简称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简称KPO)三大服务外包领域80家服务外包企业,旨在全面了解服务外包行业对于员工英语语用能力的整体要求与个性差异。本文试图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为视角,突破语言中心主义的樊篱,重新界定语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服务外包类专业相关的大学外语(主要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语用能力的重新界定
语用能力概念可以一般性地理解为语言使用的能力,指的是语言学习者不仅要掌握关于一门语言的知识(即所谓的语言能力),还要懂得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这个概念是语用学和第二语言习得学科研究的共同产物;例如,何自然、张巨文(2003)将语用能力归纳为:(1)在语用语言层面上遵守语言规则;(2)在社会语用层面上注重文化差异;(3)在心理认知层面上了解态度和行为的制约;(4)在时空情境层面上讲究语境的限制。但是,如果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定义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指运用语言资源及互动交流中的语境和语篇产生功能。
实际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语用能力概念的提出表明人类交际的本质特征必然是多模态的,语言系统只是人类交际的方法之一,即使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类也经常借助超语言的手段如体势语、图案、音乐等等实现交际意图,故而语言中心主义对于外语教学的桎梏必须被打破。认知语用学的主要代表关联理论(Sperber & Wilson, 1986)明确摈弃了语码论(the code theory,即语言中心主义论),提出交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协作(coordination)而不是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在交际过程中信息的增加与减少,交际双方对于命题态度的确定与弱化以及超语言系统交际的效果等等都是普遍存在的。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贡献在于不仅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了人类交际的多模态属性,而且借鉴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框架,试图构建各种模态的交际方式的语法体系,从而为多模态交际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一般认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追溯到R.Barthes于1977年发表的《图像的修辞》一文,但是该理论模型的系统建构和被广泛应用则是近20年的事情(张德禄2009)。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认为,话语的多模态性实际上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绘画配诗就是多模态话语交际的典型代表。人类的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系统与语言、图像和声音等多种手段一起构成了丰富的符号资源用以满足人类多层次多维度的交际需求。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无须任何修改就可以直接用作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框架。例如,Martin (1992)指出,话语分析可以从文化、语境、意义、形式和媒介五个层面的系统开展,其中的媒介层面就可以包含图像、音乐、绘画甚至体势语等模态的系统。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不同模态的媒介系统都和语言一样有着其丰富的语法系统而且具有文化属性,例如音乐的音符与节奏等显然是有其内在的语法逻辑的,表现欢乐主题的音乐节奏明快音调或高亢或舒缓,而表达惆怅主题的音乐节奏较慢音调则比较低沉,同时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也各不相同,在音符、音阶、节奏、乐器等各方面都有所体现,而且它们之间也以某种独特的语法逻辑相关联,共同构成了某民族特有的音乐宝库。再例如,绘画中的色彩、前景、背景、画面的布局等也是有着语法关系的。虽然说艺术创作者一般都主张独特的个性感悟,强调创造性,但对于基本的艺术美学原理(亦即为我们所说的语法)还是遵循的。
上述观点对于当代外语教学理论的启迪在于我们必须突破语言中心主义的樊篱,重新界定语用能力的概念,进而指导广大外语教师的教学实践。实际上,在互联网语境下,交际的多模态属性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普遍认同并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多模态元素。例如,2013年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英语口语技能赛项的决赛阶段由现场描述、情境交流和即席辩论组成。现场描述环节由选手抽取图画、图表、广告等,根据要求(进出口额、市场变化、景点介绍等)进行口头陈述。情境交流环节由选手抽取题目,与外籍主试官进行一对一的现场交流。无论是参赛选手(大学生)还是现场指导教师都对此类比赛试题习以为常。但是,参赛选手对于不同的媒介系统之间的关联程度注意不多,评分标准对此也没有很高的要求,而是主要考察选手的语音语调,语言的正确性和流利程度等,语言中心主义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提出,语用能力应该重新定义为语言学习者掌握目标语言通过多种媒介体统有机融合而实现交际目标的能力,说得简单点就是多元读写说能力(multiliteracy;参见朱永生,2008)亦即为多模态语用能力。
二服务外包英语交际的多模态特征endprint
在面向100家服务外包企业开展的服务外包企业英语需求及使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陈素花、严世清(2011)报告了服务外包行业的三大核心领域即ITO、BPO和KPO对于英语语用能力的需求总体情况及各领域间需求的个性化特征。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阈剖析调查结果中所体现的服务外包行业或企业英语交际的特征。
陈素花、严世清(2011)报告中有以下一组数据值得关注:72.5%的服务外包企业认为英语日常交际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只有25%左右的企业认为员工需要在英语日常交际方面需要加强;与此相对应的是,绝大多数企业认为员工需要具备电子邮件写作(72.5%)、技术文档处理(83.5%)、工作报告起草(86.25%)以及合同协议(57.5%)的准备等方面的能力,而且此类商务英语或专业/行业英语能力都需要加强培训。这些数据表明,一方面,随着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特别是交际教学法的实施,我国高校所培养人才的英语日常沟通能力已经明显提升,许多人常诟病的“哑巴英语”现象已经有很大程度的改观(特别是在英语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另外一方面,企业认为特别重要且员工比较欠缺的能力说到底就是英语写作能力。这里折射出的问题是,当我们关注口语交际能力的时候,是不是忽视了读写能力的培养?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教会学习者读书写字(英文中literate一词的含义就是会读会写),我们过分强调口语交际而忽视读写能力可能是在纠正“哑巴英语”的同时陷入了“文盲英语”的误区。
陈素花、严世清(2011)虽然没有直接调研服务外包企业对于员工多模态英语交际能力的需求,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调研报告中所说的电子邮件、技术文档、工作报告甚至合同协议等都注定是多模态性质的。譬如,服务外包行业最核心的特征是从业人员利用互联网跨越空间上的限制为客户提供远程服务。美国的一个客户购买计算机后给他打来电话(很可能是视频)为其提供桌面服务的很可能是来自数万里之外的中国或印度的服务外包人员。换言之,服务外包的行业特点是参与国际化的交流与竞争。由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方式的差异以及电信技术的发展和电话的普及,多数信息交流和商业谈判采取电话、电子邮件或电视会议的方式。对于此类电子沟通方式来说,多模态性不仅常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服务外包不同的领域对于信息交流的模态方面也是有着不同的需求的。在ITO领域,技术文档既需要文字的精练描述,也需要图表对于技术参数的规约,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在设计方面引入文化因素。网站的构建和维护是最典型的例证。技术层面的规范固然重要,但是网站主页的多模态特征则更为明显,图象、视频、音乐、卡通等各种媒介一定会同时呈现,并以各自的语法体系传递信息和意识形态,而且这些媒介之间的联系一定是和当地的政治、文化、社会习俗等有着巧妙的契合。在BPO领域,服务外包英语技能的使用场景(setting)主要为工作场合和社会交往,工作模式为展示(presentation)与交谈两种(商务谈判和社会交往)。展示过程中,多元信息(数据、图像、表格等)会帮助对方对于产品的理解与展现,而产品介绍手册,使用说明书以及合作条款的阐释等都需要多种媒介的协助。交谈虽然以听觉模态即语言交际为主,但是在新媒体时代,视觉和电子模态的交际也是很常见的。在KPO领域,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是该领域比较重要的业务,另外动漫制作也是典型的服务外包业务。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的结果展示较多使用图表的形式,多模态特征表现程度尚且不高,动漫作品的多模态特征则非常明显。音乐、绘画、雕塑、语言等各种模态有机融合才能保证作品的成功,而这些模态有机融合的唯一机制就是将其置身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语境当中。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服务外包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运营模式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还包括文化层面的(特别是离岸服务外包),而人员对于发包方所在国家的文化的深刻理解既要体现在外国语言系统本身还要体现在外国的音乐、绘画、雕塑等各种模态的认识和把握。简言之,离岸服务外包行业对于人才英语语用能力的需求已经突破了纯粹的语言交际能力,而是指向人才的多模态交际能力。
三服务外包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服务外包英语交际的多模态特征对于服务外包英语交际能力提出了较之以往更多维度的要求。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看,服务外包英语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教学理念方面,我们必须突破语言中心主义的樊篱,而要将外语教学放置在更为广阔的多模态文化语境下实施。正如朱永生(2008)所指出的那样,“英语教学不能只讲授正式的、标准的、书面的民族语言,而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其中包括识别文化差别、亚文化差别、地区差别、民族差别、技术差别、语境差别的能力)和读写多模态意义的能力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上。”相应地,我们对于服务外包专业相关的英语教学大纲就不仅要涉及语言方面的要素,还要对英语的多元读写能力作出比较清晰的描述;大学英语的课程标准也要考虑多模态交际因素。
第二,在教学材料的选择方面,我们同样要考虑多模态话语元素。这里指的不仅仅是要选用多模态的课本(如带有丰富的插图、教学课件、音频视频材料的教材),而是指要把多种模态的语篇如图片、绘画作品、影片资料、音乐作品等等都纳入教学范畴,让学习者深刻体会交际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文化语境行为。
第三,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可能是最关键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由于一些外行人士对于中国英语教学的批评和指责,大学英语课时数在很多学校都有所缩减,高职院校如此,本科院校亦然。我们认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是否必要本不应该成为问题,因为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势必要求从业人员必须良好地掌握一门外语才能主动参与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商务谈判、科技交流等活动,对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裨益良多。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使得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具备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必须要指出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概念并不仅指口语交际能力,而应该是本文所说的多模态语用能力,更何况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并非通过口语课程而是主要通过写作课程才能解决。因此,大学英语除了应该开设阅读等课程外,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开设旨在培养多元读写能力的写作课程。endprint
第四,多模态语用能力的培养对于外语教师当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师的学科背景基本上都是英语语言文学类专业的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者,他们的语言基本功非常扎实,但是对于多模态语用能力的认识不足。虽然英语语用能力的多模态特征在服务外包行业现得更为明显,但是我们认为在新媒体时代交际的多模态性应该是普遍的,因此各高校似乎都要重视广大外语教师开展多模态理念外语教学能力的培训。
第五,在多模态视角下,语言评价模式也应该做相应的改革。譬如,我们既要考察学习者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考察学习者借助多模态交际形式实现交际目标的方式,从而通过评价的反拨效应推动学生多模态交际能力的提升。例如,口试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可以是个人介绍景点,解释和说明产品、数据、图表等,也可以采用商业谈判,电视会议,辩论或电话沟通的方式,不仅考察学生使用目标语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还要考察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借助不同的交际模态实现交际目标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多模态视阈下的服务外包英语能力培养的改革应该是多维度全方位的,我们上面只是简要地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方向。多模态语用能力的研究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学术界应该对此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引领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包括多模态教学大纲的编制、多模态语法体系的建构以及各语法体系之间关联性的研究、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研究等等。2010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划、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我们希望本文所提出的多模态英语语用概念以及一些粗浅的改革思路能够对完成这一光荣任务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Martin, J. R. English Text [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2]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1986.
[3]陈素花,严世清.基于行业需求的服务外包英语教学对策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4]何自然,张巨文.外语教学中的语用路向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2003(4).
[5]李志群,朱晓明.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6]李志群,朱晓明.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7]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
[8]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的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