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2014-06-05王文娟
王文娟
网络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特性满足了大学生们喜欢自由、沟通的平视观,因为网络的信息自由广泛,与大学生们活跃的思想形成了互动的契机,因此在高校是大受欢迎,网络文化教育是对个体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属于人的思想和意识的教育,但网络文化教育往往具有更为终极、整合力的特质,更容易让人的心灵找到归宿,找到最高的价值导向。但这也是一柄双刃剑,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大学生在接受网络带来的广泛信息的同时,也接受了大量负面影响的资讯。
目前电子信息网络正蓬勃发展,因其便捷性,借助了高科技手段,因此它速度快,使用也更加方便。既便于信息大量存储又便于迅速传播,还可以实现多媒体的传播。在网络世界中,相貌,身材,性别,年龄等这些活生生的形象特征都变得无影无踪,使得个体和行为具有某种程度的隐蔽性,因此,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之外就形成了一种虚拟社会,尽管人们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也可以像现实生活中一样继续开展各种活动,也是借助于现代网络的通信技术实现的。这些特点,使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往往展现着循规和越规的矛盾斗争。
一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一)学习方面:考上大学便无所事事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高中到大学是一个质的过度,高中学校为了达到某些硬性指标,片面追求升学率,把衡量教师工作成效的指标自觉不自觉地定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迫使教师一味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搞题海战术、频繁进行考试。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从紧到松,升入大学后经常以上网来度过宽松的课余时间;由于大学生缺乏外部压力,自我约束能力普遍不强,缺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正确态度。这种学习态度的改变,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思想素质。
(二)生活方面:铺张的消费习惯
由于大学生的父母由于与孩子相处时间很少,在对待孩子的物质消费方面,大部分都有补偿心理。在访谈中,多数家长都表达了尽量满足孩子物质需要的基本态度,因此多数大学生有大手大脚花钱的消费习惯。不少大学生内心所具有的孤独感和自卑心理,往往会通过消费行为来进行补偿,这些消费行为与时下流行的平板电脑等因素结合起来,令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了较大程度的痴迷。
(三)品行方面:个人主义和越轨行为
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关乎支撑大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脊梁问题。无论道德知识、道德情绪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养,都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平时对大学生的教诲、奖励与惩罚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与态度、行为示范等对于大学生的抗拒诱惑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均能产生积极的决定性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置身在有缺陷的家庭教育里,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出现了严重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了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造成了德育障碍。
(四)心理方面:敏感脆弱与内向执拗
在与父母的联系沟通上,由于父母与其子女相隔较远,身居家乡的父母能经常与大学生保持沟通的很少,绝大多数的父母是偶尔沟通,不少大学生刚刚过度到大学校园,会产生情绪消极、自卑,感觉孤单,甚至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等,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据调查,大学生每天到网吧上网的占2.6%,经常去的占12.8%,偶尔去的占28.3%。从这些学生中抽样调查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沉迷于电子网络游戏,有的甚至浏览过不健康网站;超过两成以上的大学生平时衣着打扮过于夸张或者仪表不整,个人卫生较差;还有个别学生平时和社会上不良青年交往密切,经常有逃课、打架等违纪行为发生。在对这部分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一成以上学生对父母在外从事什么工作,是否辛苦等生活状况都不清楚,也有少数学生认为家里穷,是父母无能,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并由此产生怨恨情绪,甚至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沟通,逐渐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难以与人相处,因而产生心理异常,特别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二网络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完整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自然受到一定客观情况的影响,人的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中的消极因素可能构成犯罪原因。受网络络文化的影响,学生们的生活与网络紧密相联,大、中学生是校园网推广的主体,也是促使其更新发展的催化剂。但大学生基本尚处在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对于事物的优劣缺乏深入的判断,且自制能力较弱,渴望成功的欲望很强,从网络文化表现出来主要有两方面:
(一)沉迷性
一是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自卑情节的大学生,更希望在网络游戏世界里面找到成功的喜悦和失去的自信,现在不少网络游戏以征服为主题,很切合大学生的心理,使其沉迷其中,而抛弃学业,造成了人才的变向流失;网络文化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特殊的教育内容,是对个体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属于人的思想和意识的教育,可以为教育对象确立一定的信仰内容和方法。
(二)幻想性
不少大学生过高估计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成果,把网络软件开发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科研看得过于简单,甚至生出辍学而从事网络创业的想法,让大好的青春夭折在网络世界里。因此,网络文化的诞生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这一代大学生。而网络却受到市场原则驱动,从很大程度上以盈利为目的,而盈利则是与受众需求紧密相连的,受众的需求就是置身市场的网络运作的指挥棒,只有了解受众需求,顺应受众需求并满足受众需求,赢得受众宝贵的注意力资源,才能增加媒体的含金量。揭开媒体的投资价值,进而获取广告商的资金投入。广告商向媒体制造的符号奇观。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就体现为文化奇观的制造能力。
(三)引导性
当今,大学生犯罪出现了低龄化、物欲化、团伙化、智能化等新特点,究其原因既与大学生特定年龄阶段的特定的心理因素有关,也与目前家庭、学校、社会出现的新的不良现象有关,当前的教育体系和社会大环境在价值取向上总体是倾向于实用与功利的,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成绩名次和物质上的需求,精神需求则远离了大众的视线,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教育引导;同时商业的气息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缝隙,使思想还欠缺成熟却身在其中的大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的窒息。没有文化的诗意,没有安静的空间,到处都是媒体渲染的娱乐氛围。在这个以分数取胜而又凸显浮躁的社会中对偶像观的教育引导在各方面还是一个未被重视和关注的教育盲点,所以造成了高校中的网络行为与观念的不和谐甚至畸变。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改善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有效降低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辅导员应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自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网络之于社会和大众的交流作用越来越多,要在发展中正确把握校园网文化的创新,就必须将大学生的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中心思想,大学生的成长是关键,同样社会人对校园网的认识也是关键,体现人的价值是核心。针对班级中关注“共性”多,而忽视大学生特殊群体或个体的情况,建议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功能,辅导员要给这些大学生以特殊的关爱,多接近他们,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大学生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
第一,要强化分类指导。辅导员应逐步建立大学生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让在大学生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二,辅导员要针对大学生开设相关的课程。要开设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他们走好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老师,他们和其他任课老师一起共同对大学生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以对家庭缺位、亲子教育缺失的大学生进行亲子教育补偿。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活技能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生活自立能力。
第三,辅导员与大学生家庭的互动,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此外,对校内网络文化的正面宣传,对在校学生的正确引导,对大众广泛普及其有益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信息网络的概念继续扩展,电视网和计算机网正在渗透,融合。另一方面,信息网络的宽带正在高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因此,信息产业的转轨变型必然要求文化产业的全方位加盟网络产业的升级换代,迫切呼唤内容产业的历史性登场。未来的网络形式和走向会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昨天的梦想和今天的创造。“如果互联网发生了问题,将不是因为我们缺乏技术,缺乏远见,或者是缺乏动力,而是我们未能把握方向,共同走向未来”。要宏观调控网络,以免产生失衡现象。通过社会责任感对从业网络人员的呼唤,更通过构建先进的网络主导文化对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的引领,最终得以实现。那么,网络环境在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的建设中,必将成为大学生人健康成长的风向标,必将成为人们永恒向往的神奇美好之地!
参考文献
[1]吴晓云.网络文化对青年影响[J].嘉兴学院学报,2002(5).
[2]毛国红.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江苏石油工学院学报,2002(2).
[3]严峰.生活在网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