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院校研究生课程设置满意度现状研究

2014-06-05李宏黄秋媚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课程

李宏+黄秋媚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78年全国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并从1981年开始实施学位制度为标志,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由此迈开了前进的步伐。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大众化,研究生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扩招的步伐加大,使社会上不断有人指出研究生的价值越来越低,就业的困难加剧了这种怀疑。但其实目前面临的种种问题只是我国高等教育正向大众教育转化的一个发展阶段,事物要取得发展,必然在矛盾统一中进行。同时,要看到我国享受过以及正在享受着研究生教育的人群在全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所以,如何在研究生逐年扩招的情况下,保证研究生教育的数量和质量是每个培养单位工作的重心。

《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在研究生培养体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教案、培养方式、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导师指导方式、学位论文标准、管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强创新研究,产生一批示范性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新型培养模式”[1]。其中,研究生课程教学是整个研究生培养中的基础环节,其质量直接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两创”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2]。

二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与工具

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建设等问题上,国内学者大部分采用封闭式问卷进行调查,且在分析上往往局限于百分值和均值等对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在借鉴其他学者的基础上,编制了《重庆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问卷》量表,所有项目(影响因素)均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评分,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项目鉴别力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等。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根据Grosuch(1983)的观点:样本量与变量数的比例应5:1以上,因本问卷变量因子有39个,为减轻相应的工作量,本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98份,回收率99%,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近100%。

3项目鉴别力分析

采用临界比率法对项目进行分析,高低两组受试者在所有项目均分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中的结果显示:t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所有项目都具有鉴别力,能够鉴别出不同受试者的评分。

4探索性因子分析

为便于分析影响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建设因子,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全部指标进行降维。经统计可知KMO值为0.893,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得到的P值小于显著性概率0.05,非常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提取6个公因子时方差贡献率达到73.439%,对全部变量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见表1到表6。6个因子(课程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设置、就业帮助、学术帮助、整体满意度)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6.27%、12.40%、8.56%、8.48%、13.63%、12.46%,方差贡献率说明了各公共因子对课程设置的影响大小。由此,构成了调查重庆大学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调查的6个一级指标,39个二级指标。

5量表信度和效度检验

经过克朗巴哈信度系数(Cronbachα)检验,该量表的总信度和各维度的信度系数大小见表7。说明本量表有很好的信度,项目之间相关性、一致性很高。再者,本量表是在分析了大量学者的课程设置调查基础上编制的,并经过本校相关教师的指导和更正,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信度和效度有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级指标只能从整体分析重庆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要对二级指标进行分析。首先求出二级指标各项目的平均分,再与Liker量表中间值3分进行比较,便可知道每个项目与基本分的差距,从而明确工作要加强的内容。项目分析结果见表8。

从表中可以看到,在专业技能的方法和技术、职业资格认证的知识体系、行业人才目标、公共课程内容、学位课程前沿性、学位课程技能性、学校对实践教学和应用教学重视度上的平均分低于3分,从项目40(总体而言,对所在专业的课程设置,我感到满意)可以看到整体满意度为3.20,表明以重庆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学校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缺乏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体系

公共基础课、学位课以及专业课等与本科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没有突出研究生培养上课程的深层次和内容上的递进性,也不能较好地体现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宽广性。在公共课程设置上,公共课程内容与本科基本重复,教学方式更是千篇一律的讲授式。其中,政治课程不仅内容陈旧,授课课时最长,而且考核仅仅以课程论文为手段;基础英语在内容上是简单的累加,在教学方式上基本以授课式为主,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在专业英语上,授课课时少,不能较好地授予学生该有的研读外文方法与技巧。公共课程分布的不合理以及占有课时多,这也是导致专业课程等不能较全面开设科目和深入分析等的原因之一。

2研究生课程体系不能满足行业的人才要求

在调查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研究生在校就读期间在期望与现实间形成的落差,会降低研究生群体的幸福感。首先体现在受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者对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幸福指数期望会越来越高,但现实中论文发表要求、毕业就业的困惑、择业上与意向就业单位相差的距离、在校期间待遇的高低等无不影响着硕士研究生在校的幸福感。事实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于高校、科研所、研究所等事业单位;专业硕士研究生倾向就业于社会地位、声誉较好的企业组织等。但往往在应聘时发现,单位招聘要求的条件往往在硕士能力之上,要求的更多是海外留学博士、硕士或者国内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处在一个尴尬位置,大部分学生认为接受完研究生的课程教育仍然不能成为行业需要的人才。endprint

3研究生课程缺乏实效性

研究生课程缺乏创新性、前沿性,教材内容甚至十几年都是一样,使得教师不能将社会热点结合到教学中,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空洞和枯燥。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更关心科研的前沿性,认为科研能力在研究生阶段是首要的。硕士难免在科研探索的过程中处处碰壁,若这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指引,缺少相关渠道获取科研主题信息,论文撰写技术自然低下。形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研究生导师的进修和学习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二是师资水平有限。资金的短缺,导师队伍不能投入到教材的改编以及更新教学内容上,同时不能参与前沿性的交流会等,思维上得不到开拓,视野自然狭窄,自然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导师无创新思维和视野,很难指导和帮助学生去实现创新。

4培养单位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不够重视应用教学、实践教学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硕士研究生大部分未发表论文,博士研究生基本上都已发论文,充分说明在硕士阶段需加强论文撰写能力的锻炼。信息的搜集、提取和加工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学术论文的撰写与投稿也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人才所必须要掌握的一种能力[3]。实践证明,“参与课题”、“课外学习”、“听学术报告”是对研究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最起作用的三种学习方式[4]。从项目37(对于学校开展的讲座数量和质量,我感到满意)以及项目38(我可能参加感兴趣的各种学术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在“听学术报告”这一栏上打分是高于基本分3分的,在“课外学习”上主要是研究生自我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学生自我的实践实习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及相关的实践实习。但对于“参与课题”,访谈中很多学生谈到极少真正参与导师的课题,就算参与其中做的也只是一些基本的工作,专业理论知识不能得到有效运用,研究生群体便容易产生对学术的一种乏力。

四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策略

1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重视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基础性

培养高质量、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需要有一流的学科专业平台,在根据培养机制改革的培养方案修订中,提出凡是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必须按照一级学科来设置培养方案,以此来集中各种教育资源,提高培养质量[5]。按一级学科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一般不超过6个;按二级学科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一般不超过4个,使设置的研究方向更加科学合理,符合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6]。

2增加培养导师队伍资金的投入,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术型导师注重在基础理论知识与学术实践上给予指导,校外兼职导师侧重在专业技能、实践运用上传授经验。若要在科研和实践上实现良好指导,对导师全能素质要求就更高,应具有更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导师的成长自然离不开学习,增加导师队伍培养基金的投入,有利于刺激导师参加前沿性、创新性的交流活动、借鉴他人经验,提高积极性,才能拥有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理论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性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有所不同;自然科学研究的创新主要是研究结果的创新,而人文社科研究的创新包括研究证据、角度以及结论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这种理论与世界的同构度的高低水平”,如果这个角度或者理论能比较贴切地解释社会现实,并能比较有效地预期社会发展趋势,那么其合理性的程度就高[7]。只有注重学术型研究生理论把握、前沿问题的理解等学术能力的提高,应用型研究生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才能从创新角度对研究生进行专门的培养。

3加强研究生活动课程建设,注重实践教学和应用教学

研究生活动课程是指“为指导学生主要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性活动项目及方式”,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系统性、主体性特征[8]。研究生活动课程是指研究生自愿参与的,如学术报告、学术交流会议、科研课题、各类讲座等。我校创新科研基地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校应建立有效机制鼓励研究生自主作科研报告,参与学术、实践交流,通过有效的交流能促进研究生相互之间的学习,探讨彼此的疑惑或质疑的内容。

另外,我校可增设科研学术上和专业实践的活动课程,科研学术活动课程应包括科研信息的收集、科研热点的分析、论文撰写注意事项与技巧、论文投稿注意事项与技巧等系列讲座。师资上可邀请本校学术先驱或科研能力较强的博士研究生传授经验,也可借助西南地区大学联盟的优势资源,邀请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学校的专业教授或博士研究生来校分享经验。另外,借助产学研的平台逐步扩大研究生实践基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平台,研究生可获得对口的专业实习,其中会遇到大量的社会问题,在研究生克服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4改变公共课程授课方式,促进师生互动;更新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效益

在公共基础课程上,可适当改变政治课程的授课方式和课时长度。借鉴重庆大学大量的学术报告模式,即讲座+微博。各科目应建立相应的微博课堂,教师讲解课程重点内容,可结合微博上讨论热点、焦点话题,学生也可以以微博发表见解或现场发表意见的方式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中,以此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和交流环境。任何人在微博上发表的见解或提出的问题,所有人在网上都可以看到,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思维范围,还可以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和创新性。基础英语、专业英语应增加外教队伍建设和交流平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无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平台上,教师把资源共享到指定网页上,教师、学生可直接利用网上资源,或在平台上发表课堂、课程意见等,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相互交流,能更好地促进英语的学习。基础英语应侧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专业英语则应注重专业术语的学习和科研文献的研究,只有提高了英语水平,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借鉴国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林海兰,董丁戈.硕士研究生新课程体系的建构———以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2(3):36-40.

[2]包迪鸿,江雪梅,黄勇.完善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思考与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122-124.

[3]吴菁.我国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兼析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的经验[J].教学园地,2011(12):5-9.

[4]杨颉,陈学飞.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与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72—113.

[5]陈琦.培养机制改革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李勇.加强工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188-191.

[7]胡守钧.社会共生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李臣.活动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课程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