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闽台同源优势 促进两岸文化交融
2014-06-05金晶
金晶
福建省与台湾文化交流频繁,空间非常广阔。在目前海峡两岸关系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尤其需要挖掘闽台同根同源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和平统一。
钱穆在《文化学大义》一书中说:“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然而两岸恢复文化交流已20多年,台湾民调显示,支持极独、极统的人数虽然都在下降,但倾向“一边一国”的比例在稳步上升,主张逐步实现独立的台湾人比率达到了46%。不得不承认,台湾“去中国化”效果非常明显。
因此,我们需要深刻反思:大陆的对台文化交流政策是否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如何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对现有的文化交流政策进行有效的补充和修正?
强化同源 探索“先行”
位于泉州的闽台缘博物馆用无数的图片和实物告诉我们,福建省与台湾共有“五缘”:一是地缘相近。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物理距离很近。二是血缘相亲。福建是台湾汉族主要祖籍地,2300多万台湾汉族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7.6%。三是法缘相循。从历史来看,经中央授权,台湾一直归福建省管辖。四是商缘相连。改革开放以后,福建台资企业数量在全国排第三。五是文缘相承。台湾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都和福建相近、相形。
要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促进文化交流是关键。两岸文化交流要以福建祖地文化交流为重点,以文化传承为载体,推动两地文化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不断强化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认同。
首先,要加强对闽南文化、客家文化、船政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和整合,规划和建设展示福建省文化魅力的对台文化展示基地,增强福建原乡对台湾同胞的吸引力,使福建成为台胞寻根谒祖的基地,民俗信仰拜谒的中心。
其次,应当要充分做好与海外侨团的交流合作,加强与海内外侨胞和台湾同胞的沟通联系,并且发动福建宗亲会、宗族会去台湾深入交流,全面增强大陆与台湾人民和旅居海外的台湾同胞的沟通联系,进一步增进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然而,两岸文化交流目前并没有充分利用和挖掘闽台同根同源的优势,反而舍本逐末,且面临重重困境:
大陆花费3000万元人民币在台湾举办一场大型综艺活动“妈祖之光”由于台湾方面的封锁无法在台湾落地播出,从而几乎没有任何效果。
创办于2008年的厦门文博会,即海峡两岸文化产业交易会,是全国唯一以“海峡两岸”命名、并由两岸共同举办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至今已经举办了五届,第五届展览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却面临形式单一、参会人员反复往来、缺乏高端人才交流、合作范围狭小等诸多问题。
此外,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福建和大陆学者一年受限只能去台湾一次,且手续烦杂耗时数月,经常等手续办完了,交流的热情也冷却了。
虽然国家提出将福建省建立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的概念已经多年,但在具体的支持政策上远远不够。专家建议,应当适当放开福建省有关学者和官员赴台交流的政策,积极开拓福建对台的旅游市场,针对不同类型的台湾民众制定更多细化的惠台政策,让福建成为对台文化交流合作是实实在在的“先行区”和桥头堡。
借民间推力 为体制所用
一位两岸文化交流的民间推手——周樱,她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关注儿童,2009年开始介入两岸文化交流。她举办的“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每年在北京、福建和台北举行,今年已经第五届了。她在台北的展览从第二届开始破例被批准在台北的国父纪念馆举行。刚开始举行的时候,展览遭到了台湾绿营的强烈抗议,认为又是中共统战的“阴谋”。周女士很平静地邀请这些抗议者观看展览。观看了两岸的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绘画自己心中的故乡,包括安徽的黄山、福建的土楼、台湾的日月潭,这些抗议者被深深感动。他们不仅取消了抗议,还向周女士表示,下一次办展览,他们愿意来当义工。同时,台湾《中国时报》也在重点版面报道了展览,台湾偏绿的著名画家、国父纪念馆馆长郑乃文也前来观展并高度认可。
周樱的成功带给我们几点思考:
首先,民间推力不可忽视,且可为体制所用。她名片上写的是云扬天际文化艺术机构。这是一个民营文化公司,同时在香港和厦门运营。虽然不在体制内,却可以被体制所用。目前,周樱的“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已经成为国台办认可的重点交流项目。
其次,最适合推进两岸交流的民间推手应当是熟知两岸背景和体系差异的人士。比如周樱是香港人,拥有海峡两岸三地大量宝贵的人脉和资源。厦门文博会还聘请了周樱公司为咨询顾问,还委托她组织举办文博会中的高端论坛,一些台湾的文化领袖都由周樱亲自邀请。而大陆官方举办的同类型论坛却时常面临无法邀请到台湾方面关键嘉宾的窘境。
再次,两岸文化交流要超越政治差异,从人性出发。周樱推出的“少儿美术展”,超越了两岸的政治差异,超越了台湾的蓝绿分歧。这样的主题,不用语言,不用争辩,就可以直指人心,消融坚冰。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容易找到两岸的共鸣和认同。从这个角度出发,专家建议对台工作应该加大对台慈善工作的力度,尤其是救济台湾的弱势群体,让台湾民众感受到大陆的真心和温情。
面向民众 润物无声
目前大陆的对台工作习惯侧重做台湾高层、政界、名流的工作,这样的做法有一定的效果,但另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忽视了台湾普通民众的需求。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专家唐桦说,想要达到两岸的交流融合,必须让台湾感受到大陆的诚意。我们需要跨越两岸不同的话语体系,从更小的切口,更人性的角度出发,从而避免台湾的戒备和反感。
台湾的政治生态是一人一票的选举民主。唐桦说,台湾的乡村、农会领导,尤其是农业和渔业的居民,是台湾选举的“铁票仓”,可以决定台湾政治的走向。针对台湾这种政治生态,大陆对台政策需要考虑这些人的基本需要,并一定程度上面对这些有巨大“发言权”的选民。endprint
在经济合作上,福建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位于福建漳浦的海峡花卉集散中心是国台办批准立项的重点项目,自2012年底开放以来一致致力于吸引台湾花农前来落户创业。其中台湾钜宝公司还得到了前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访问。虽然目前入住的台湾企业还不多,实际效果也拭目以待,但毋庸置疑是一个可以探索两岸农业合作的有益渠道。
然而在文化交流上,我们并没有迈开步子。上述提到的“妈祖之光”综艺活动,之所以被台湾当局封杀,是因为它主要是政府出资举办的,很容易被认为有政治目的而遭到反感。福建省社科院专家建议可以利用寻找台湾民间文化代理的方式,通过他们制作相对客观、容易获得台湾观众接受的节目形态,并通过他们寻求在台湾落地播出,以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此外,专家们建议,可以适当增加闽南语文艺作品,比如歌曲、地方戏曲、戏剧等形式的创作,并深入台湾民间乡村演出,以增加普通台湾人民对大陆文化同源的认同。
专家还建议,可以让在海峡两岸及全球华人中拥有众多信众的“妈祖”、“大道公”真身去台湾巡展,应当也会取得良好的共鸣和效果。
青年交流 以人为本
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特别是加强台湾青年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两岸青少年之间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已经成为两岸共识。目前,国内关于如何加强与台湾青年文化交流的研究较少。可查询到的资料,大多只是停留在会议旅游、赛事活动、校际之间举办的各种夏令营或比赛,缺乏对其交流形式和方法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深入研究。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唐桦是重点研究两岸青年交流的专家。她告诉我们,目前两岸青年交流的状态较好,已经由早前零星的单向交流转向了定期机制性、以社团为载体的双向交流。在台湾就读的“陆生”和在大陆的“台生”越来越多,两岸联姻也呈上升趋势。
不过,唐桦指出,目前两岸青年交流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官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没有考虑到台湾青年的感受。台湾青年一来,大陆就对其进行宣讲灌输式教育。必须看到交流是一种双向的沟通,也是长期的任务,不是用一两次活动就能解决的。必须要做多于说。建立信任机制,使交流得以长期进行下去。此外,最重要的一点,交流过程中,要淡化意识形态,做到以人为主体,侧重提升人性的文化价值,提倡两岸共同的中华文化普世价值观。
其次,由于两岸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两岸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台湾青年的“自我意识”与大陆相比大约有10年的差距。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充分的交流沟通,反而容易产生很多隔阂。
再次,技术的隔阂容易造成心理的隔阂。大陆青年目前的虚拟社交沟通方式主要通过微信、微博、QQ等,而台湾青年主要通过“脸书”FACEBOOK。由于“脸书”目前在大陆是禁用的,这种技术上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两岸青年人交往的障碍。唐桦建议,是否可以尝试在福建省建立“先试区”,部分放开“脸书”的使用。
此外,唐桦建议,台湾志愿者服务的文化盛行,可以让台湾志工来大陆帮助弱者,带来对大陆发展差异性的认同。
唐桦表示,台湾年轻人就业压力大,在住房和就业等方面极度务实。年轻人需要的是舞台,只要大陆能够提供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和不错的福利,相信台湾年轻人会愿意到大陆就业发展。
唐桦说,台湾青年的政治参与度很高,他们不仅仅能用选票影响目前台湾的政治生态,他们对大陆的认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台湾未来对大陆的政治态度。
政府搭台 民间唱戏
根据初步统计,过去20年来,两岸文化交流共有5000多个项目,交流人员5万多人。
台北历史博物馆馆长张誉腾曾表示,两岸的文化交流在初期主要局限于民间交往、相互安排。但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层次上没有那么高,有时民间团体做的交流彼此间容易重叠,因此,两岸文化交流离不开政府搭建交流平台。
专家指出,目前的文博会、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以及在北京举行的文化高峰论坛等,对与民间交流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能够避免以往由民间团体各自为政的局面,还可以保证多个层次有效的文化交流。
2012年举行的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两岸达成协议持续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制度化建设,推动实现两岸民间文化团体互设办事机构,促进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建立交流平台,提升整体竞争力,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然而专家指出,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上,需要扮演主角的应当是民间机构和民间团体,政府的角色应当弱化。据悉,厦门文博会上很多的参展企业是大陆国企,这就给两岸的交流带来了局限性。此外,一个良好的政策框架需要更多细化的政策落实支撑,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唐桦指出,在目前非常受关注的创意产业人才方面,大陆和台湾在结构上天然互补,在交流方面有巨大的空间。台湾的人才结构是橄榄型,两端人才较少,中级人才过剩。而大陆呈金字塔型,中层较弱,可以大量吸收台湾的中级人才。然而,大陆要吸引人才,需要进一步简化手续,尤其需要加速对台湾学历和资格的认证,否则,很难大量吸引台湾青年人才到大陆发展。
此外,台湾的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教学质量、产学结合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可鼓励大陆与台湾进行职业教育的合作。台湾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正面临缺乏生源的问题,急于在大陆寻找出路,它们在大陆设立合作办学机构的意愿也较强烈,应因势利导,给予必要支持。专家建议,可以尝试先将设立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办学机构审批权限下放至拟设立机构所在地的县区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并且允许符合条件的台湾地区永久居民申请大陆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
解放思想 扎实工作
综上所述,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需要的是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工作,而不是喧闹光鲜的舞台和貌似宏大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到,大陆对台工作的现状,不仅仅是两岸话语体系、政治形态差异所致,也是我们对台工作评估体系造成的。在目前的评估体系下,对台工作的官员倾向做一些主题宏大、反响貌似强烈但实际效果欠佳“大而空”的活动,却没有动力去做长期、细致、没有声响却十分必要并且具有实际效果的工作。
当然,我们的工作也需要台湾方面的积极配合,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如台湾方面对大陆入台以及台湾人民进入大陆就业工作也有十分严格的控制。台湾的教授如果要接受大陆大学的聘请,必须放弃台湾的“国籍”。而由于两岸福利的差异,能够放弃台湾“国籍”的教授非常有限。但无论如何,海峡两岸的交流工作,要从我们的工作做起。
2013年10月30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大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将对两岸关系发展以及两岸交流合作带来更大的空间。
前台湾行政部门首长刘兆玄先生在北京访问清华大学时曾说:“大家在台面上看到的是经贸的交流,其实更底层的,我们应该谈一下文化的交流,两岸之间的发展最大的公约数在文化,就是我们的中国文化。”
然而促进两岸文化交流,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渠道。我们有理由相信,以福建省为基础龙头,发挥“五缘”优势,突出先行先试,突出民族民心,突出融合融洽,突出以人为本,不断拓展领域,努力提升层次,扩大综合效应,就一定能开创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新局面。
(作者系新华社国际部电视室副主任、支部书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