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预设与生成共促课堂高效

2014-06-05王晓宏

中国教师 2014年7期
关键词:预设探究过程

王晓宏

预设与生成是高效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高效课堂的核心。但细观目前身边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在落实“预设”和“生成”这一教育教学理念时,仍存在过分依赖预设而忽视生成或摒弃预设而刻意追求生成的行为,造成课堂中教与学的失衡。

一、教师在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中的过度行为表现

1.过度依赖“预设”,忽视或规避生成

一是拿“预设”当“圈套”。部分教师为了按预设的教学方案完成预期目标,过分依赖“预设”的程序,教学结果只以预设目标的完成为标准,对学生超越教师预设而产生的新问题,或视而不见,或不置可否,或巧妙搁置。

二是“预设”只图“标奇立异”。不少教师在预设过程中盲目追求新潮,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如多维目标的整合、多媒体的运用等,不深入钻研教材,对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学习情境以及学法指导等预设不够。一旦“生成”的内容与“预设”的目标出现矛盾时,手足无措。

三是预设“问题”只为“热闹”。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方法简单地等同于提问,把“满堂灌”变成频繁而随意、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满堂问”。教学过程貌似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课堂气氛非常“热闹”,但实际上学生是被“提问”牵着鼻子走,既没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时间,也没有探究的热情,“启而不发”变成“启而难发”,“热闹”使得课堂教学有“温度”而没有应有的“深度”。

2.过分强调动态生成,轻视或摒弃预设

一是为生成而生成。不少教师把美化生成、贬低预设当成新时期教学评论的一种“时尚”,直言课前的“斟酌推敲”已经太“out”(过时)了,认为课堂生成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甚至不用备课。于是,课前不做充分预设,课堂倾全力于“未曾预约的精彩”,教学远离文本,任意生成。如: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特意准备了瓶、水和石子让学生演示,从中体验乌鸦的聪明,领悟遇到困难自想办法的道理。一位学生演示时,一粒稍大的石子卡在瓶口,任凭怎样摆弄也进不到瓶里。教师抓住这“生成”的机会,当即提议让学生想法儿解决这一难题。但直到下课,石子依然卡在瓶口。正是这种“为生成而生成”的行为,导致不少教师寄希望于教学中的“灵感”突发,但由于缺乏充分的预设,又缺少高超的调控艺术和引领的技巧,往往弄巧成拙,不能发挥好生成性问题应有的作用,课堂在“生成”中迷失方向。

二是“让生成决定课堂”。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动态生成,课堂应交给学生,让生成决定课堂。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放手“自主”,“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放手“合作”,“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放手“探究”,“教师讲授”完全让位于“学生发现”。“只要生成”使得教师丧失了有效的价值引导和智慧启迪,忽视了课程本体的存在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独特性,导致“生成”游离文本、脱离目标。

二、让预设和生成共促课堂高效

1.精心预设,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高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所期望生成的目标。课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适时预想到课堂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和新方法,使教学能有序地展开,使生成具有方向感,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1)合理预设教学目标。合理预设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要以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为宗旨,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对学生发展具有多元价值的过程性目标。

(2)潜心预设教学内容。高效的教学预设需要深入研究教材。一是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使教材的内涵得以释放,使预设的问题有生成的质量,促使学生从较高的层面掌握知识和获取能力。二是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充分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产生的课程资源,预判学生可能的“非预期行为”,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研讨和多层次的开发,保证预设课堂目标的真正落实。三是要把教材当作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灵活预设教学策略。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等因素,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对策略,比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创设互动的学习氛围,如何对学生新的生成以及“节外生枝”做出反应、引导、点拨和评价等。

(4)科学预设高效问题情境。首先,问题情境的预设要切合学生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原则,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思维,在问题情境中学会探究。其次,问题的设计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线,以“疑”为诱,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让有效问题生成高效课堂。再次,预设的问题要有层次性,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设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学生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5)弹性预设教学过程。一是教学过程的预设要“包容大气”,为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留出时间和空间。二是要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进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活动情况,积极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氛围,注重在互动中生成新的教学过程以及新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适时将这些新资源转化为学生的新知识和新能力。三是教师要合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索过程,凸显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

(6)充分预设学情。高效的教学须基于对学情的充分预设。课前,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个体差异等基础上,以学生的“已知”为基点,对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生成点进行多种估测,并预设灵活和变通的应对方案,顺应学生思维,对学生的“未知”进行点拨、引导和讲解,以学定教,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能为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endprint

2.有效生成,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生成,是指师生、生生在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课前的预设,不可能全部考虑到在教师、学生、文本的相互交流中产生的思维碰撞、意见分歧等不确定因素。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这些不确定因素,时刻关注课堂学习过程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地对生成资源进行组织、引导和运用,做到既能关注“生成”,又能驾驭“生成”。

(1)让预设性生成资源引领课堂。预设性生成,是教师在充分而科学预设的基础上的生成,是课堂生命的主体,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保证。因此,教师要把预设性生成作为课堂生成的主流,让课堂在预设中生成,让预设性生成引领课堂教学。

(2)捕捉和利用非预设性生成资源。非预设性生成是指课堂偶然的、意外的生成。教学中,教师要把非预设性生成作为课堂生成的支流,并恰当地捕捉和驾驭这些“意外”生成资源。

一是及时捕捉偶发型资源。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文本,会产生诸多“偶发”资源。教师要及时发现和利用这宝贵的教学资源,以生成为导向,促成预设的可变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如:某教师让学生用“尾巴”一词口头造句时,一位学生说道“人是有尾巴的”,话音刚落,班级学生哄堂大笑。但教师却很和蔼地说:“你能积极发言,很好。你造的句子从语法上讲没有问题。然而从科学上讲,笼统地说人是有尾巴的,不够妥当。因为现代人是没有尾巴的。如果改成‘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有尾巴的就好了。”讲到这里,学生和听课的教师都露出满意的神情。可教师又继续说道:“不过,说‘人是有尾巴的,也不能完全算错,我们平时不是会说‘他有了点成绩就翘起了尾巴这样的话吗?大家想一想,这里的‘尾巴和我们说的‘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有尾巴的‘尾巴是不是一个意思?”于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展开热烈而有意义的讨论。这种生成是教师没有预设的生成,是捕捉课堂上的“意外”资源,驾驭课堂,引发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捕捉错误型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因势利导,让课堂在“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中充满活力,促成有效生成。如:某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林海》一文时,一位学生把“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字可大不一样”一句中的“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教师随即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发现和分析秦岭“云横”而大兴安岭却是“那么温柔”中感悟和掌握“大不一样”和“不大一样”,进而理解大兴安岭的特点。

三是捕捉差异型资源。学生的认知角度、思维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对同一学习内容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学生的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多角度、多模式地参与课堂学习。如:某教师教学“圆的认识”,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圆的认识”之后,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在纸上画圆。当一位学生用硬币在纸上画出一个圆时,教师随即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出这个圆的圆心(把没有圆心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中间的交点就是圆心),引导学生对圆的半径、直径达成共识,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促进学生思维有差异地发展。

(3)在合作、探究活动中“生成”。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探究,为教学的有效生成创设良好的条件。其次,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自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的思考,督导学生的合作,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使学生从自学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收获知识产生过程中的非知识元素,从而培养兴趣,锻炼思维,提升学习经验,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可持续学习。最后,教师要把握好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度,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选择适当的探究内容,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4)在质疑中“生成”。质疑是课堂学习的高级阶段,有质疑才有生成。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高质疑的能力;要讲究质疑的价值和策略,提高质疑的效率,趣化问题设计,使问题充满“诱惑”,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构建高效课堂,要坚持预设与生成共存互补

(1)“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共同创造的产品。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既要改变只以教师为中心、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全封闭式的“预设”,又要避免无效的、无价值的随意“生成”,双管齐下,统筹兼顾,最大程度地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

(2)理性对待“节外生枝”。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和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节外生枝”,应立足发展,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使生成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理性打造高效课堂

“预设”和“生成”都是构建高效课堂不可缺少的手段。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建设中的“预设”与“生成”。关注预设,但不拘泥和依赖于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关注生成,但不摈弃预设而放任生成,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真正地为提高教学效益而生成。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在一个更理性、更有效的目标指引下得以高效。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马赞 孙建辉)endprint

猜你喜欢

预设探究过程
设问引导探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浅析预设的应用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