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与大学衔接 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2014-06-05田运隆

中国教师 2014年7期
关键词:升学率创新型普通高中

田运隆

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就是要加快培养创新人才,这不但是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战略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该成为高中与大学的共同责任,两者的有机衔接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高中教育的定位与使命

清华大学著名学者谢维和先生关于普通高中教育新定位的观点引起教育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谢维和先生提出,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实际上已经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成了高等教育的准备和预备,认为中国普通高中正在面临第二次转型,即从大众化的终结性教育向大众化的预备性教育迈进。

此次争论的焦点在于高中教育定位。有些学者不同意将高中教育定位成“预备性教育”,提出“基础+选择”、“基础+预备”等观点。一些学者赞同将高中进行分类定位,还有学者反对高中分类或分流。有的专家提出高中“独立定位说”,即不考虑初中教育,也不和高等教育衔接。这些观点各有出处,也有各自的解释与内涵。

任何领域或专业的正确理论要具备三个功能,要精准地解释过去、正确地指导现在、科学地预言未来。其实,高中教育如何定位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最关键、最简单且最直接的问题是学生的“出口路径”,也就是高中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方向。

1995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召开全国“高中建设工作会议”,当时确定高中教育具有四类模式:一类高中为大学输送合格的生源,即普通高中;二类高中为就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即职业高中;三类高中为特长教育,如艺术、外语、体育等服务;四类高中是综合高中,即学生在高二后进行分流,兼顾升学与就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关于高中教育发展具有标志意义的决定。

在以后的十几年里,我国教育实践实际形成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局面,出现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富有特点的学校类别,产生各具特色的高中阶段分类教育格局,为具有各种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资源。当前,我们提出反对高中分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本人非常赞成谢维和先生的观点,认为普通高中就是大学预科教育,这是既成事实,也是普通高中学生“出口路径”的大众选择。可以说,普通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是大学教育的预备阶段,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大学输送合格的生源。

二、高中教育的两难选择

高中教育问题聚焦在以下几点:普通高中教育的质量标准是什么?普通高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够是大学选拔的“合格生源”?亦或者说,高中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高中实行开放式办学还是监狱式管理?是追求升学率还是追求学生全面发展?是培养考试型人才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些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许多高中校长。

多年来,许多高中校长都面临着这些“两难”问题,用一个时尚的词说就是“纠结”。这是因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认认真真进行新课程改革的高中确实干不过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学校,这是一个很尴尬的事实。我们都曾听说安徽有一所“超级学校”,当然河北省也有,学生高中三年所做的练习篇子摞起来有4米多高,平均每天要做35张篇子。加班加点与题海训练变成教师教学秘籍,“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成为学生的励志口号,这些学校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的学生人数确实会达到几十人,使得家长趋之若鹜、学校门庭若市。虽然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北大、清华等著名学府并非真心喜欢,但是高考分数就摆在眼前,按照目前高考“高分录取”的制度,这些大学是没有办法不录取的。可以说,现行“高分录取”的高考制度助长了应试教育强势反弹的气焰,无限地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加大他们的课业负担。学校大量招收补习生,教学过度成为常态,以牺牲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博取高考升学率,甚至为了争夺生源雇用招生代表到各地抢挖尖子生,给钱给物,论功行赏,严重地腐蚀了教育者的灵魂,损害高中教育的形象,造成地域教育资源的失衡,影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些学校的影响下,其他学校的校长都难以安坐,谁还会考虑高中教育该如何定位?谁还会考虑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高中教育陷入血拼升学率的局面,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在“监狱式管理”、“传销式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所谓高材生,到底能有多少会变成真正的人才?这值得所有高中校长和大学校长进行深入的思考。升学率高的学校就一定是好的学校吗?未必。如果所有的大学都追求就业率,所有的高中都追求升学率,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没有希望的。

三、创新人才培养——高中与大学的有机衔接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是高中教育的责任。高考升学率固然重要,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讲究方法与手段,必须守住“边界”,即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过度”是对学生长远发展最大的摧残。

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学校教育要回归本源。教育的本源就是助力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点燃学生生命的光辉,为了学生明天的幸福。只有富有生命激情和人文情怀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才有可能成为杰出的大师。

作为一名学校校长,没有哪个校长愿意让自己的教师和学生没日没夜地加班补课、大量做题,以牺牲师生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来博取升学率。然而,迫于领导指令、社会舆论及家长压力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校长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高中校长的自律是不够的,必须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机制入手,更重要的是要尽快改革高考和大学招生制度。

1. 高考必须改革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通道衔接”的问题。从中考到高考实施的选拔机制应该为这些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通道。大学也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加速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破除“唯分数论”,加大面试权重,特别是为那些具有“特异才能”的学生开辟“绿色通道”,破格录取,使这些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特长进入大学接受专业化学习,变为对社会有价值的创造型人才。endprint

目前高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高分录取”的招生理念。从考试结果来看,搞题海战术、加班补课这些“超常规手段”确实能够取得好成绩,使得“教学过度”成为常态,高中学校热衷招收大量复读生。而且,越来越多达到一本线的学生为了考入更好的大学,不断地加入复读队伍,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些高四、高五的学生陆续地考入重点大学,增加了高中学校招收复读生的信心,导致很多优质教育资源被挤占,出现恶性循环,使得应试教育得到人们的推崇。这一情况如果不被遏制与杜绝的话,高中学校很难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的深入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2.综合素质评价与大学自主招生

大学的质量标准是什么?要选拔什么样的学生进入一流大学?怎样利用大学自主权选拔优秀学生?这对高中有什么样的要求?综合素质评价能否与高考挂钩?大学要明确这些问题,它们对高中教育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如果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就不可能创设出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基础决定发展,素质决定未来。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方案要求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其中基础素质评价分为7个维度,即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创新发展、运动健康和审美发现。通过几年的实施实践,这一综合素质评价使得学校和家长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学有所长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假如所有的学校都能认真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如实地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这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定会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也能够更好地和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机制衔接。

为此,大学的办学理念,特别是招生理念应该明确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而不是追求学生录取的高分数。大学的自主招生要突出特色,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高中教育树立正确的航标。香港大学拒收高考状元,这给大陆的大学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大学拥有自主招生权,才能够很好地体现大学精神。

3.高中必须主动与大学衔接

普通高中的任务就是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生源。“保持高中教育的独立性”这一想法既天真又可爱,但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现阶段,我国有一大批高中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行高中教育多样化的探索。这都与学生未来发展的路径设计密切相关。

为此,高中必须与大学主动衔接,了解大学精神和人才选拔的理念与标准,知道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与方法,与大学形成“教育共同体”,科学规划学生的未来发展,多维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项能力。普通高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无缝隙地衔接于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规划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及积极心理能量。

本文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与大学有机衔接的教育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学会、河北石家庄一中)

(责任编辑:孙建辉)endprint

猜你喜欢

升学率创新型普通高中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普通高中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升学率”不应是衡量学校的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