撵蒸馍
2014-06-05王新扩
王新扩
豫东南一带的乡下,人们都把方形的馒头叫“卷子”,半圆形的白面馒头叫“蒸馍”。平常日子里,大家吃的多是卷子。只有逢年过节,祭祀摆供和谁家操办喜事时,才蒸蒸馍。
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年到头,也只有大年初一至初五的几天里才能吃上蒸馍。能吃上蒸馍,是我们这些穷人家孩子的梦。乡亲们把正月里走亲戚戏称:“撵蒸馍”。从前,家家户户蒸的蒸馍很少,且多是用来招待客人的。蒸馍时,都要蒸出几个档次,除蒸出少量的白面蒸馍外,还要蒸些小麦细面与粗粮面混杂的花卷子,之后,再蒸些杂面窝头、野菜饼子和野菜角子。随着年味由浓到淡,人们手中的馍也由好向次过渡。小孩要想多吃蒸馍,就得缠着大人“撵蒸馍”。
正月初二,是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无论家境穷与富,无论路途远与近,闺女们都要备着丰厚的礼物,带着丈夫、儿女向娘家赶。也就从这天起,我们乡下便开始“撵蒸馍”了。
“撵蒸馍”的队伍中,有骑“永久”牌自行车的汉子把铃摁得“当当”响,飞也似的冲在大家的前面,身后的媳妇一个劲地提醒:“竹篮里的麻花都颠碎了,你慢点骑!”赶驴车的把鞭子甩得“啪啪”响,车上的小男孩不听娘的劝阻,摸出一个摔炮扔向驴腚,“啪”的一声,吓得驴儿一阵狂奔。有离娘家近的,男人用一根竹竿挑上三四个竹篮的礼物,另外手上还拉扯着老二。老大腿脚生风,与自家的黄狗一起跑在阿大的前头。女人怀中抱着吃奶的小三,在男人后面走得气喘吁吁,唯恐正午之前赶不到娘家。
有一年的正月初二,我随父母一起到姥姥家走亲戚。那天,天刚刚泛白,我就起床穿好了自己的新衣裳,缠着父母“撵蒸馍”。待父母收拾停当时,我已跑出了村口,来到姥姥家时,大姨、二姨、三姨三家人全到齐了。姥姥家堂屋当门摆了一张八仙桌,桌上荤素凉菜一应俱全,刚烫的一壶佳酿正冒着沁人的醇香。这一桌是招待女婿的,自然规格要高一些。闺女和外孙们由姥娘作陪,在厨房里临时摆张矮点的桌子,上些热菜,每人发个蒸馍,便开席了。在我们快吃饱时,堂屋里还在争论“梁山英雄排座次”,因惦记着堂屋里有好吃的下酒菜,我早早把碗一推,跑进了堂屋。
姥爷酒量不行,特意请了三个邻居陪客。入席时,八个大人都谦虚起来,你让我坐里面,我让你坐里面,结果谁也不愿往里坐。此时,调皮的我从桌子下面钻过去,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洋洋得意地说:“你们不坐,我坐!”话音刚落,大人们目光一下聚向我,哑口无言。父亲见状,上前打了我一个耳刮子,我挠挠头皮说:“噢,谁坐这儿,谁挨打呀!”当场惹得大人们一阵大笑。
翻过年,我已43岁,总还有健在的长辈当着妻儿的面“揭”我当年的“短”。
责任编辑:侯娟芝
美术插图:邢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