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苏作 道技相融 传承文明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4-06-05王建良
王建良
新萃展示
立足苏作 道技相融 传承文明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建良
在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引领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传承保护工艺美术事业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主要体现在:扎根吴门,形成多元并存的工艺美术教育机制;立足苏作,活态传承,探索工艺美术传人培养新模式;教育助推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和工艺美术产业同步发展、美美与共。
苏作 工艺美术 教育教学改革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在当今中国政府全面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工艺美术教育面临更有力的国家政策引领,肩负着更深重的文化传承使命,呼唤着更务实更具体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传承保护工艺美术事业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拟从工艺美术教育机制改革、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对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助推等三个方面,论述工艺美术教育及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观点及思路。
一、扎根吴门,形成多元并存的工艺美术教育机制。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成立,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22年近现代美术家、艺术教育先驱颜文樑创办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58年成立的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则是学院前身。美专数度停办、几度复学、四迁校址,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留下了清晰的历史足迹。学院秉承颜文樑的实用美术教育思想,为地方和行业培养了大批工艺美术人才,同时也形成了学院特有的文化传承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在工艺美术教育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工艺美术教育机制,融合传统与现代,注重传承与创新,贯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联合政府、行业、企业,搭建教育平台,开设全日制班、研修班、培训班,覆盖学历教育、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打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衔接通道,完成“百千传艺授技工程”,活态保护、生产性保护本地区特色传统技艺,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产业,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专业教育的发展。
(一)工艺美术专科教育
学院现面向30个省市,每年招收1800名艺术及设计专业大专生。其中,装饰艺术系涵盖了工艺美术的大部分专业,开设了装饰艺术设计、书画鉴定、陶瓷艺术设计、雕刻艺术与工艺等四大专业,下设14个小专业方向,每年招生240人左右。以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研究为基础,在现代手工艺与现代设计教育教学中已经形成了精专、多元的特色。
(二)工艺美术成人教育
自2000年面向社会在职从业人员招生,已招收13届学生,总计毕业2541人。2014年开始,学院与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合作,面向工艺美术在职人员招生,培养成人高等教育工艺美术专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以适应行业从业人员艺术素养和学历提升的迫切要求。
(三)工艺美术继续教育
学院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等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建设形成工艺美术继续教育的五级平台,设有江苏中法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中心、中英苏州艺术设计教育创新中心;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江苏省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江苏省艺术设计与技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江苏省工艺美术专技人材培训基地、苏州市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公共实训基地等。依托这些平台,先后组织了2000多人次的国家级、省市级大师培训、行业培训、中高职骨干教师培训、接收100多名外国留学生,传授推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依托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平台,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连续三年联合举办了国家级培训,该培训是由文化部主导、财政部出资的传统工艺美术培训项目,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428名手工艺者和工艺美术管理者参加了培训,学员为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和行业骨干,经过培训提升,10多名学员由省级大师晋升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50余名学员由市级大师晋升为省级大师。
与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和山西工艺美术协会联合举办了由省级政府主导实施的省级培训项目,两个省的177名手工艺者参训。与苏州市政府及区镇政府举办行业培训,苏州当地556名手工艺者参训。培训涉及刺绣、雕刻、装饰图案、砚雕、漆艺等专题。学员结业作品在杭州、平遥、银川、天津、南京等地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中国(平遥)漆艺文化精品展、中国宁夏砚雕艺术展等国、省级展评中获得重要奖项近80个。
为贵州雷山县定制苗族银饰专项培训,20名苗族银饰艺人和40名美术专业基础教师参加培训,为雷山培养高素质的银饰传人注入了新鲜的养料。我们所开展的工艺美术社会培训项目,使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大批工艺骨干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王建良书记在“世界工艺文化论坛”上发言
2011年苗年服装展演活动
大师向学生进行桃花坞木刻年画印刷演示
二、立足苏作,活态传承,探索工艺美术传人培养新模式。
(一)镇湖模式——文化产业转型,教育聚力。
镇湖是“刺绣艺术之乡”,有八千绣娘,2013年镇湖绣品全年销售额达到13亿元。2006年起,学院与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苏州刺绣行业协会合作开设苏绣班,招收当地农户子女,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实习、定向就业,联合开发课程、联合开发项目、联合实施教学、联合投资设备,合作育人,助推苏绣产业发展。在新苏绣传人培养中突出现代艺术设计能力的养成,通过的“订单式培养”形成苏绣人才“量身订做”的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支持苏绣产业的发展,刺绣大师工作室在顾文霞大师领衔、梁雪芳大师主持以及学院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对苏绣原创画稿进行了研发,师生共设计原创苏绣画稿300张。苏绣班学生原创苏绣作品获得“江苏省艺博奖——银针杯”金奖等多项大奖,在2012年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年轻的“90后”绣娘郁江凭借《梦想国度》获得优秀奖。2012年受江苏省人大委托,由学院设计原创并担任艺术指导,与苏绣大师姚建萍团队合作,为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厅和中南海绣制巨幅苏绣作品《春早江南》、《海纳百川》。
在与镇湖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学院正在推进与“中国工艺雕刻之乡”苏州光福镇的合作,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与学院在光福共建了“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光福苏作雕刻研究院”,助推光福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学院与光福镇政府联合创办“苏作工艺学院”。
(二)桃花坞模式——抢救文化遗产,教育给力。
2001年在苏州市政府的支持协调下,“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整体划转到学院,在全国首次尝试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置放于高等艺术院校。学院传承与创新并重,进行传人培养、技艺研究、新品开发,为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注入新的生机。每年在二、三年级学生中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桃花坞木刻年画研修班,由工艺大师、绝技传人与学院专任教师组成工作室教学团队,联合开发课程,实施主题教学,传授年画刻印技艺,开发年画新品。培养了5届桃花坞木刻年画研修班毕业生,目前大部分传承人都活跃在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工作一线。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桃花坞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房志达、省级传承人叶宝芬长期在学院从事年画制作与教学工作,以自身的言行、才能和志趣无声地传递着姑苏艺人精细、创新、坚守的文化品格。
以年画为题材,学院系统开发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礼品、旅游纪念品,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开发推出的年画工艺品被苏州市外办作为国际交流礼品,被苏州市旅游局列为2013年度“苏州有礼”官方指定礼品。组织了桃花坞进京展、新人新作展、高校巡回展、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主题设计展等多个展览。2007年,学院成为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中唯一的一所高校。
(三)雷山模式——文化出山,教育助力。
苗族文化技艺交流
学生在展厅临摹桃花坞木刻年画经典作品
贵州雷山县是活生生的“苗族历史文化教科书”。学院与雷山县人民政府建立了多项合作机制,成立了“雷山县人民政府·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创中心”,将传统文化元素引入现代设计教学,组织跨界课题,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产品开发和社会服务,通过苗族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苗族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发,推广了雷山苗族文化品牌,提升了雷山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品质,提高了雷山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雷山研发中心完成了“打造中国首家苗族文化传承基地”等五套专题旅游策划案。师生团队为雷山开发了系列银饰、服饰及产品包装等300余件/套,申请专利及外观著作权60件/套。服装设计系学生自主设计、打样、制作、表演的5个系列42套苗族服装在苗年节上隆重推出,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其中《凤凰涅槃》获得“2011中国(贵州)民族服装设计大赛”季军,《穿越惊云》、《悦慕西江》分获民族服装设计十强和最佳工艺奖,2012年《苗族婚纱》系列在贵州省两赛一会中荣获二等奖。
(四)大师工作室——大师驻校,教育借力。
学院引入行业大师顾文霞、梁雪芳、王殿祥、刘永贵,鲍志强、马志远,蒋喜、钟锦德等,共同建立了刺绣、首饰、陶艺、雕刻等5个校内大师工作室,形成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新模式。大师进课堂,课堂变工场,让学生心中有职场、手中有专长。以大师工作室为核心,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工艺美术人才代际传承新机制。工作室推行“一师一室一品类”,即每个工作室由一位大师主持,一个工作室传承一个工艺品类,一个品类覆盖一个行业,再由一个行业助推一个地域工艺美术产业。大师工作室以活态传承,留住手艺,口传身授,以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共同培育工艺美术新传人。
上述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与实践,重在传播工艺美术精神,培养工艺美术的一代新人,产生了一些良好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应。工艺美术注重材料、造型、用途的造物原则培养了学生对文化的深度理解能力,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态并由此达到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觉,而工艺文化中所蕴含的“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服务生活的创作宗旨,“朴素、大众、健康”的美学追求,对学生设计责任的培养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发挥了文化育人的功效。
三、教育助推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和工艺美术产业同步发展、美美与共。
第一,传承手艺。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和生产生活轨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精神价值、情感特征和思维方式,对传统工艺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存录是必要之举。苏州工艺美院是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在教育部“职成司”和文化部“非遗司”的领导下,主持《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为民族传艺、为百工留名,联合国内外近百家单位,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建设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传统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培养非遗创新传人,实现职业教育与非遗项目双向互动、协同发展,保存、传承、传播、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百”是对浩如烟海的传统工艺美术种类的约数,“工”指传统手工艺,“录”为记录,对各项技艺进行碎片化的记录,原汁原味的呈现工艺美术非遗技艺的各类素材,并进行系统化的架构,同时服务于非遗技艺的设计创新。
学院组织编辑出版了包括核雕、年画、玉雕、苏式装裱等在内的《百工录》系列丛书共20本,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合作,参与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丛书,并由学院外语部教师完成其英译本的翻译工作,同步还制作成数字化影像片。与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合作编辑《江苏工艺美术》季刊。编辑出版了《苗疆圣地,和美雷山》宣传画册,拍摄制作了《中国·雷山》、《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等3部专题片,还以江苏的惠山泥人、紫砂、苏绣和剪纸为对象,原创了5部动漫片,这些动漫片将师徒相授的技艺传承、深藏于工坊间手工艺生产流程、陈列于肃穆的博物馆内的各类工艺作品,以活泼趣味的数字化影片形式在儿童和青少年中间普及,开创了工艺美术文化推广的先河。
第二,留住记忆。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地方记忆、民族之根”,具有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价值。学院积极进行传人培养、技艺保护、文化创新的同时,为苏绣、桃花坞木刻年画等苏州文化名片建馆立室,在校内建有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馆、刺绣收藏馆、顾文霞大师刺绣艺术馆、雷山文化馆,生动的展示传统工艺美术的珍贵艺术品,服务教育教学。
桃花坞木刻年画馆。年画馆存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珍稀古代作品250余件,同时收藏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相关史料、工艺门类、印刷工具、刻制工具、制作流程、年画社相关发展资料。2013年,学院还组建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社友会”,完成了一幅包含“四世同堂”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友会谱系图。
刺绣收藏馆收藏近150件各类刺绣精品,远至海外遗存,近至苏浙民间,古至清代,今至当代,涵盖苏绣、蜀绣、粤绣、京绣、湘绣、苗绣等绣种,有平民服装、官服、床帘、围眉、腰带、枕套等品种,非常珍贵稀有,极具收藏、展览和研究价值;同时建成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刺绣艺术馆,这是由刺绣国家级大师顾文霞捐赠的关于她个人从艺的诸多方面资料,包括大师亲自绣制的刺绣珍品极品、刺绣样稿、手书稿件、书籍、往来重要信件以及大师参加的各类重要活动的照片、奖章证书、活动录像带等珍贵资料175件,完整展示了顾大师的从艺历程及其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雷山文化馆收藏了雷山当地的精美银饰品、绣制品。
第三,赢在创意。学院设有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两大系列20个专业54个小专门化方向,形成了多科相融,传统工艺美术专业与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并重的专业格局。两大专业系列具有非常鲜明的人文特点,教与学都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学生通过设计创作,赋予器物以实用功能,并将自己的感情、价值观附加其上,传达了包含独特情怀的文化价值。结合各主题项目的实施,以传统文化为元素,学院先后组织了主题教学、项目教学和跨界教学等教改实践,提高了学生文化解读、创意表达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学院以当代设计观念转化工艺美术非遗资源的传统文化样式,以当代设计语言转化传统文化元素,围绕地方特色工艺,推进产品研发与成果转化,助推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和工艺美术产业同步发展、美美与共。
1981年,颜文樑先生在88岁高龄之际,挥毫题写“充实光辉”,成为学院的校训,“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我们的工艺美术教育是一项“既大且美”的事业,我们让美充实生活、光辉人生、传承文明,我们将为此不倦的追求,续写工艺美术教育的美丽长卷,让传统工艺美术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民族的灵魂家园。
[本文根据王建良在世界工艺文化节(浙江东阳2014年10月)“世界工艺文化论坛”上发表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
(王建良,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