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次急症136例急救治疗体会
2014-06-05黄小强
黄小强*
(江西新建县中医院,江西 新建 330100)
高血压次急症136例急救治疗体会
黄小强*
(江西新建县中医院,江西 新建 330100)
目的探讨高血压次急症的治疗与转归。方法选择136例高血压次急症患者,回顾分析治疗过程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经降压等治疗后,患者均血压逐步降至安全范围内,症状缓解。结论高血压次急症患者的治疗,不应强调快速降压及关注血压下降幅度,而应重视去除诱因,根据患者的症状缓解状况调整使用降压药物治疗。
高血压次急症;救治;转归
高血压次急症是近年来为方便临床救治需要而从高血压危象中分出的一个亚型,一般指患者舒张压>16.0 kPa(120 mm Hg)(1 mm Hg=0.133 kPa),出现头疼、头晕、胸闷、心悸、烦躁不安等症候,但不伴有新近发生的急性进行性严重靶器官损害[1]。本文对我院2008年~2013年收治的136例高血压次急症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并就急救处理做一些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表1 一般资料表
①全组136例中,男82例,女54例,平均年龄53岁,具体分布见表1。②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的102例,病史<3年的39例,3~5年的35例,5~10年的17例,>10年的11例,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的43例,其余为不规律或没有服药;另34例否认或未经诊断高血压病史。所有患者入院查体均舒张压>120 mm Hg、收缩压>180 mm Hg,查心电图、心肌酶谱排外急性冠脉综合征,查肝肾功能等血生化检查排外急性肝肾功能障碍,查头颅CT排外急性颅内血管意外等严重靶器官损害,符合高血压次急症的诊断。
1.2 方法
①一般治疗:予半卧位,心电血压监护,稳定情绪,胸闷、心悸者予吸氧,记录出入量。②降压治疗:给予口服坎地沙坦酯片8 mg,1次/天,及氨氯地平片2.5 mg,1次/天,在2、8、24 h及第3天分别记录患者血压、心率,观察症状变化。防治脑水肿,特别是主诉头疼、头晕者,予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脉滴注。保护心脑重要脏器功能,选用香丹30 mL或疏血通4~6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积极治疗诱发疾病,特别是疼痛患者予快速镇痛治疗,无禁忌时小剂量使用镇静剂。
1.3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 果
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以及各时间段内患者症状缓解(指头疼、头晕、胸闷、心悸、乏力等消失,除血压外各项生理指标基本正常)总人数(表2)。
表2 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
表2 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
注:治疗8 h、24 h、3 d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
由表2看出,患者在使用口服降压药及中成活血化瘀针剂等治疗下,治疗8 h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下降水平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及年轻化,高血压次急症已成为急诊内科常见的一种急症,其危险度虽不如另一亚型高血压急危症,但仍需立即处理,在数小时至24 h内将血压降至安全水平,否则会恶化为高血压急危症,从而危及患者生命[2]。本组患者中102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患者中,仅有42例按医嘱规律用药,提示停用或不规律服药是发生高血压次急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应激状态及劳累、过度饮酒则是另一诱因,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和循环血儿茶酚胺过多,导致小动脉舒缩障碍,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产生一系列症状[3],因此在处理高血压次急症时应首先去除诱因,这是治疗的关键。在本组病例降压治疗中,予口服ACE-I/ARB类或CCB类,治疗效果良好,一般无需静脉滴注硝普钠、硝酸甘油等强效快速降压药。另在治疗中发现部分患者虽然血压降至安全水平,但症状却并未随之缓解,需经过数天后始逐步缓解,因此笔者主张,高血压次急症患者的治疗,不应强调快速降压及关注于血压下降幅度,而应重视去除诱因,缓解精神紧张、焦虑、疲劳及调整饮食等,根据患者的症状缓解状况调整使用降压药物治疗,并坚持长期服药控制,减少急危症的发生。
[1] 张文武. 急诊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10.
[2] 刘易新.高血压危象的急诊处理[J].中国医刊,2008,43(9):10-11.
[3] 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8.
R544.1
B
1671-8194(2014)28-0252-02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