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因训练合并米氮平治疗惊恐障碍的对照研究

2014-06-05杜春燕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8期
关键词:氮平归因复发率

杜春燕

(潍坊市荣复军人医院,山东 潍坊 261012)

归因训练合并米氮平治疗惊恐障碍的对照研究

杜春燕

(潍坊市荣复军人医院,山东 潍坊 261012)

目的探讨归因训练合并米氮平治疗惊恐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84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惊恐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2例,归因训练合并米氮平治疗)和对照组(42例,单用米氮平治疗),疗程8周,用MarksSheehan恐怖量表(MSPS)、惊恐相关症状量表(PAS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及实验室检查评价安全性,并在治疗结束1年末随访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末及8周末PASS评分、Msps评分、HAMD评分及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研究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在4、8周末的有效率、痊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评分无显著差异,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结束1年末,研究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归因训练合并米氮平治疗惊恐障碍具有疗效好、起效快、患者依从性好、复发率低的特点。

归因训练;米氮平;惊恐障碍

本研究试用归因训练合并米氮平治疗惊恐障碍患者并与单用米氮平进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表1 两组各时段量表评分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84例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惊恐障碍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的诊断标准。排除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器脏疾病患者及伴有恐惧症、强迫症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患者和药物过敏者,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共84例,其中男35例,女49例,年龄17~62岁,平均(39.4±17.3)岁,平均病程(28.6±17.3)个月。

1.2 治疗方法:将本组资料中84例惊恐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研究组给予归因训练合并米氮平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米氮平进行治疗。其中研究组男16例,女26例,平均年龄(37.3±11.4)岁,平均病程(26.5±19.4)个月;对照组男19例,女23例,平均年龄(40.1±10.2)岁,平均病程(29.4±18.3)个月。上述资料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1 评定方法:用惊恐相关症状量表(PA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MarksSheehan恐怖量表(MSPS)于入组时及治疗4、8周末进行评定。两组均给予米氮平15 mg/d开始,晚间1次顿服。依据临床疗效及患者耐受情况2周内逐渐增至40~60 mg,最大不超过75 mg/d,2周为1个疗程,对患者连续治疗8周,并根据患者症状加减剂量。同时,第1周开始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归因训练。

1.2.2 归因训练方法:第1周,鉴于PD患者除了有植物神经功能变化之外,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障碍。对此,为充分了解患者发作时的内心想法及感受,与患者进行单独交流,通过医患之间的交流首先建立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了解其自身心境和行为对发生任何事情在不同度上产生的影响。第2周,帮助患者意识到他们自身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心理感受与他们自身消极行为有着直接关系。第3周,为促使患者产生积极向上的正性心态,改变其回避和心理上的焦虑,主要针对患者消极的归因采取相应措施使之转变为积极的归因。第4周,强化患者积极归因,在患者治疗前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使患者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转变,使患者树立自信心,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家庭。后续每4周对患者进行复诊1次,在复诊过程中主要强化归因训练,而其他抗精神病药物严禁在研究期间对患者服务,患者有失眠症状可患者服用小量阿普唑仑[1]。

1.3 安全性评价:在患者治疗后第2、4、8周末,后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检查其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以及肝功能。

1.4 疗效评定。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患者惊恐发作完全消失,能正常适应社会。显效:患者惊恐发作明显有所好转,偶有发作,其频度<50%。有效:患者病情有所改善,发作次数有所减少,频度>50%。无效:患者惊恐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痊愈+显效=有效。

1.5 脱落情况: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研究组中有5例脱落,对照组中有4例脱落,其脱落原因可能是因为震颤、自然脱落或患者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

1.6 随访情况:经随访1年,对两组患者采取电话、书信及面谈等方式进行交流,以此了解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恢复及复发情况。

1.7 统计学分析:本文研究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依据资料类型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各时段量表评分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第4、8周后的疗效,研究组明显比对照组各分值变化低,两组差异显著(P<0.01或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有效率比较:研究组完成37例,4周末时有效29例(72.5%),痊愈18例(45.0%)。8周末时有效36例(97.3%),痊愈34例(91.9%)。研究组完成38例,4周末时有效21例(51.2%),痊愈11例(26.8%)。8周末时有效34例(89.5%),痊愈28例(73.7%),两组比较,4、8周末时有效率、痊愈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

2.3 两组间不良反应比较:研究组共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则有7例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口感、震颤、头痛及恶心等,程度均较轻微,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多在治疗2周时出现,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 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研究组复发5例,复发率(13.5%)。研究组复发14例,复发率(35.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χ2=8.21)。

2.5 两组患者脱落率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脱落率,无显著差异(P>0.01),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PD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可致残的焦虑障碍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2]。在临床给予患者米氮平进行治疗,其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由于PD患者在心理体验及躯体感受的认知上有曲解,并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也倾向对生理上的治疗,因此,对患者实施单一的药物治疗容易导者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对于药物治疗所存在的这一不足,而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归因训练能使患者从稳定-全面-内部的归因转变为不稳定-特殊-外部的归因[3]。归因训练可以改变归因方式,而归因方式的改变又可引起行为的改变。患者不良的归因方式通过这一系列的干预方法能够得到纠正,改变其情绪和行为,最终达到治疗PD、控制焦虑发作的目的。本研究显示米氮平合并归因训练治疗PD较单用米氮平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复发率低的特点,为临床上治疗PD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少,观察时间较短,米氮平合并归因训练治疗PD的确切疗效还有待更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3]。

[1] 振晓,于相芬,孙波.米氮平的临床应用及其不良反应[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4):310-311.

[2] 王纯,张宁.抑郁的归因理论与归因训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423-424.

[3] 孔令军,肖瑞林,左小云等.生物反馈合并米氮平治疗惊恐障碍的对照研究[J].江西医药,2009,44(2):149-151.

R749.7

B

1671-8194(2014)28-0200-02

猜你喜欢

氮平归因复发率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米氮平结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有效性研究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高中生学习成绩与成就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米氮平治疗老年失眠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米氮平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