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地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2014-06-05赵阿霞
赵阿霞
(吉林省人口生命科学技术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尼莫地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赵阿霞
(吉林省人口生命科学技术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取80例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实验组同时接受尼莫地平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尼莫地平治疗,有助于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尼莫地平;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价值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会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且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是该疾病的高危人群。相关研究证实,约有70%左右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发病原因在于颅内动脉病变。在我国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约为180例/10万,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量约占80%左右。尼莫地平是现阶段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治疗药物,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次临床研究就对尼莫地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医学研究选取 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43例,女性37例,患者年龄在52~74岁,平均(68.5±12.4)岁。全部观察对象均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且无风湿性心脏病、肿瘤、结缔组织病、肝肾功能障碍以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合并症。利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且两组观察对象基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活血化瘀、降血压、扩张血管等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主要治疗药物包括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剂等。实验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在上述基础治疗措施的基础上,接受尼莫地平治疗,具体方法为:静脉滴注10.0 mg/d尼莫地平注射液,连续用药1周后,改为口服药物,每天给药3次。两组观察对象均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对比分析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界压力、外周压力、平均血流量和平均血流速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1]。
1.3 疗效评定依据。痊愈: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目眩、耳鸣、头痛、头晕等体征和症状完全消失,肢体运动能力和语言功能完全恢复;显效: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目眩、耳鸣、头痛、头晕等体征和症状显著改善,肢体运动能力和语言功能明显恢复;有效: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肢体运动能力和语言功能有所恢复,体征和症状轻微改善,生活能力部分恢复;无效: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未达到上述临床诊断标准,甚至有所恶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病例总数×100%[2]。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3]。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实验组观察对象药物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0%,对照组观察对象药物治疗的总有效率仅为70%,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观察对象药物治疗效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n(%)]
2.1 血流动力学指标:实验组观察对象药物治疗前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为:临界压力(10.4±0.7)kPa,外周压力(1812.1±153.2)Pa·s/s,平均血流速度(12.3±2.2)cm/s,平均血流量(6.5±0.7)mL/s;药物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为:临界压力(8.2±0.6)kPa,外周压力(1550.2 ±112.4)Pa·s/s,平均血流速度(15.2±0.2)cm/s,平均血流量(9.1± 0.8)mL/s。对照组观察对象药物治疗前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为:临界压力(10.0±0.9)kPa,外周压力(1827.3±132.2)Pa·s/s,平均血流速度(12.0± 2.2)cm/s,平均血流量(6.6±0.8)mL/s;药物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为:临界压力(9.1±0.5)kPa,外周压力(1703±124.4)Pa·s/s,平均血流速度(13.1±2.4)cm/s,平均血流量(8.0±0.6)mL/s。两组观察对象药物治疗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随着近年来我国人民饮食结构的逐渐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各类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在我国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约占发病患者总数的70%,其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约占20%,而双侧或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约占80%[4]。我国现阶段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总数在2.7亿左右,且每年死亡病例总数高达300万人,患者即使幸存下来,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劳动能力受损现象,因而其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5]。
尼莫地平属于一种1,4-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该药物能够有效避免血栓形成,对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作用,降低血液黏稠度和红细胞脆性,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对细胞内钙含量产生调节作用,阻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膜钙通道[6]。医学报道证实,尼莫地平用于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能够与中枢神经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起到扩张缺血或正常脑动脉的作用,同时能够对血管平滑肌细胞钙离子内流过程产生抑制作用,避免脑组织受到缺血性损害。尼莫地平用于直径在10 μm以下小动脉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较为显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脑组织缺血现象。适当剂量的尼莫地平能够对脑血管产生选择性扩张效果[7]。
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常规临床治疗措施的基础上,接受尼莫地平治疗,其总有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且有助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恢复,而仅接受基础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有效率仅为70%,且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效果较差,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1] 范琰,陈亚红,刘梅林,等.老年患者应用不同类型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1):3-5.
[2] 葛才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整体护理初探[J].交通医学,2012, 26(6):665-667.
[3] 徐尚志,沈丽丽,吴长明.瑞舒伐他汀在高龄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疗效观察及安全评估[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1): 88-89.
[4] 杨燕柱.采取干预措施对防治社区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3):226-227.
[5] 段彩虹.尼莫地平预防全身麻醉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临床护理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5):461-462.
[6] 韩富民.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8例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7):830-832.
[7] 张肇兰.浅谈尼莫地平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2012,10(2):154-155.
R743.33
B
1671-8194(2014)28-01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