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应该怎样给人以温暖……
2014-06-05杜学文
杜学文
几个人在一起聊天,谈到当下的文学,说有许多作品喜欢描写小人物的不幸与失败,读后让人感到窒息,甚至有人生无望之感。我以为,就文学而言,这样的倾向是很可怕的。我们这代人是在接受了许多文学作品的激励之后,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成长起来的。如果读者看了我们的作品,没有感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反而感到了绝望,那么,我们干了什么?这是很严重的事情。这时,有人说,小岸的小说是能够给人以温暖的。
小岸,一个似乎距我比较遥远的人。因为实在没有更多的接触。见过面,是因为她的电视剧本《侨女李林》;参加过山西省作协为她和刘慈欣举办的作品研讨会;当然,也读过她的作品。正好,她新近出版了长篇小说《在蓝色的天空跳舞》,也挤时间读过了。我觉得,朋友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小岸近年来比较活跃。其作品频频被各类小说选刊转载、介绍,并获得了赵树理文学奖等省内外重要奖项。可以说势头正旺。她的小说的确是以写普通人物的命运为主的。这些人,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令人艳羡的社会地位,没有丰厚的经济收入,甚至也没有稳定体面的工作和完整的家庭,当然更不是肩负重任的社会英杰。他们是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是我们的芸芸众生,是行走在大街上难以分辨的几乎任何一个人。搓澡工韩宝军、美容师袁小月、幼儿园老师余露、学生苏娅……以及生活在他们身边的同样的人。但是,也正是他们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主体。对他们的描写正是对我们自己生活和命运的关注。小岸的小说,大概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她的描写是一种封闭的描写。也就是说,她关注的只是这些小人物自身的生活,而对他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太在意。因此也可以说,小岸把焦点封闭在人物的生活当中。社会的发展变化她很少涉及。或者说,她不在意这种背景。即使一些作品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她也不去表现社会的变化。她关注的只是自己要表现的人物。其次,在对人物的描写中,虽然小岸表现了这些人物的行为,但我以为她更感兴趣的是这些人物的内心。可以说,小岸的描写是一种着眼于行为的心理表达。人物的精神世界是她表现的核心。她更主要的是描写人物的精神蜕变史。这为她小说境界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困难。但是,人的精神世界却可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升华。
在小岸的小说中,其人物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一般来说,这些人物家庭不完整,且常常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变故。如《失父记》中的韩宝军,母亲抛弃了自己和父亲离家出走,女友与别人结婚,父亲又身患绝症;《车祸》中的袁小月,父亲早逝,母亲乖戾,弟弟嗜赌,姐姐无情,丈夫背叛;《余露和她的父亲》中的余露,父亲冤死,母亲暴戾;《在蓝色的天空跳舞》中的苏娅,出身不明,母亲被强暴,哥哥被判刑,爱人遇车祸,丈夫有外遇等等。他们都生活在一种充满了缺憾和不如意的家庭中。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些人物的心理、性格有了不同程度的扭曲,他们的生活也因而出现了各种挫折。小岸从人物的心理感受着眼,娓娓道来,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遭遇种种不幸的人物形象。在这样的描写中,有多种选择。最可能的就是,满足于为读者创造一种悲剧性的人生,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无奈、绝望、痛苦。当然,即使如此,我们也要承认这些作品存在的意义。因为生活并不是理想中的图画,它总是充满了缺憾。但就小岸而言,她最闪光的价值是在不自觉中非常珍贵地表现出了人的理性、良知、善良和希望,进而使我们感到,生活虽然并不能尽如人意,但仍然充满了温暖和安慰。她的小说能够在这种洋溢着伤感的情境中激发出我们对生活、对未来的爱和希望。
长篇小说《在蓝色的天空跳舞》里,主人公苏娅因为自己的出身不明,受到了父亲客气的冷漠。这使她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甚而痛恨自己的母亲。她把情感寄托在同学与伙伴身上。但是,生活使她们一个个离她而去。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男人,生发出女性的爱恋。但是,热恋她的苏拉因为误会与她错过,自己暗恋的老师也终成为一种过去。而真正有爱的画家卷毛却丧身于车祸。作为一个女人,苏娅经历了太多的失败、不幸。但是,小说并没有让我们绝望,仍然使我们感到了温暖。在这个长篇中,有几个细节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是苏娅的哥哥苏曼。他因为与学生康美美的恋情而被判入狱。但是,在小说的最后,长大的康美美从国外留学回来。尽管当年因自己的怯懦没有证明苏曼的无辜,但康美美的内心一直充满了对苏曼的爱,即使这么多年也没有改变。这一结局再次证明,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有真爱的。它让我们对人间的真情充满了信心。还有一个是离婚后的苏娅偶然看到了曾经的同学苏拉拍的电影《蓝色的青春》。电影中的男孩在和女孩看完电影后送女孩回家,竟在女孩家附近徘徊不去。后来,男孩悄悄来到女孩家门口,掏出一根红线,拴在了女孩家的门把手上。电影中的这个细节就是苏拉和苏娅的曾经。这使苏娅回想起了当年的她和那个热爱电影的苏拉,苏拉的单纯、诚挚、潇洒,以及他们之间的秘密。苏娅感慨万端,思绪万千。她再次感到了生活的温暖、慰藉。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之后,苏娅终于看到了自己和所爱的人在蓝色的天空跳舞。
《失父记》是2013年小说中的佼佼者,在《山西文学》发表后即被《小说选刊》选载。小说中的韩宝军随父亲从农村来到城市,靠父亲修理自行车维生。他学习不好,没有考上城里的高中,开始在各种饭店端盘传菜,后来成了一名搓澡工。他没有什么宏远的志向,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但是,年迈的父亲突然生病住院了,被确诊心脏瓣膜严重病变。这种状况使医生也大吃一惊。因为医生还没有见过身患如此严重的疾病还能活着的病例。如果不马上做瓣膜置换手术,父亲随时都可能因心脏衰竭死亡。但是,做手术至少需要八万块钱。韩宝军向父亲要钱。这些年他们打工挣的钱都是父亲保管着。但是,老父亲却坚决不愿做手术,因为这很费钱。他希望把这些钱给自己的儿子省下来。但是,韩宝军终于找到了家里的钱。令他高兴的是,这些钱完全够父亲做手术用。小说的最后是,父亲突然不见了,竟然神秘地失踪了,让医院和韩宝山再也找不到了。这样的小说似乎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但是,小岸并没有强调其悲剧性。她没有把故事讲述成一个让人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悲剧。她突出的是父子之间那种难以言说的关心和爱。她描写了他们艰辛的劳作、不幸的家事和内心淡淡的期冀,强调的是他们身上拥有的美德、勤劳和满足。而正是这些,使我们感到了生活的温暖,感到了活着的意义,以及努力的可能。
实事求是地说,读这些小说往往使人感到淡淡的忧伤。这是来自生活的不可抗拒的忧伤。但是,这种忧伤并不掩盖生活的魅力,反而总是让我们从忧伤中体会到一种同样源自生活的温暖、安慰、希望。生活本身就是充满了缺憾的。但问题不是生活,而是我们如何认识并对待她。从古至今,我们还很难以说,什么时期、什么地方的生活是完美无瑕的。因为这种完美总是相对的,不可能呈现出绝对的状态。或者也可以说,完美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和希望之中,而不是现实之中。特别是在今天,由于社会的剧烈变革,可能旧的矛盾还没有解决好,新的矛盾又出现了。曾经并不是问题的东西,今天变成了问题。过去希望放弃的东西,现在却强烈地希望重新得到。人,就是这样在种种矛盾之中努力着、存在着,并因自己的努力而证明自己的存在。对于生活中的缺憾、问题、矛盾,甚至丑恶,人们可能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给予严厉的批判,并由此而呼唤更加合理、公平的生活;有的因此陷入绝望。而另一些人则在感受、发现了这些问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中那些美好的、值得令人珍惜的、给人以温暖和力量的东西。因而,这些东西就变得更加珍贵,更具有魅力,更让人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向往。
这样说来,我们需要注意的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如何认识生活,特别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当下的生活。从理论上说,我们当然希望生活充满阳光,充满美好。这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实是生活本身并不完美。这是一种规律。更何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诉求、不同的评价尺度。能够满足某一种诉求的并不一定能够满足另一种诉求。因此,我们对某种特定的社会生活状态就只能从其本质来分析,要看其本质是维护人的正常生活需求的?还是违背人的正常需求的?如果是前者,那么,我们需要反思的就是个人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如果是后者,我们需要审视的就是社会生活本身的问题。以小岸的小说为例,我以为其中的人物所面临的挫折、不幸都属于个人境遇的范畴。那么,就需要我们讨论第二方面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对待生活。首先是作者在生活中感受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对社会生活持积极态度的人,总是能够敏锐地感受到生活中积极的一面。而持消极态度的人总是更多地感受到消极的一面。由于对社会生活的态度不同,个人的选择也不同。积极的、坚强的人总是进行正面的选择。相反,往往进行负面的选择。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不同,人生的结局也将不同。这种不同的态度、选择如果仅仅是个人的,那么也许问题不大。但如果是把这种选择告诉了社会,并且希望更多地影响社会,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文学创作虽然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的劳动,其个性化色彩更强烈。但是,如果你一旦发表,让作品与社会见面,就不再是个人的活动,而是一种社会行为。作品所透露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都要对社会产生影响。这里就有一个我们如何影响社会的问题。是让社会有更多积极的东西?还是有更多消极的东西?是让人们通过作品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并唤起人们建设美好生活的信心?还是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无望,消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于创作者而言,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一种严肃的价值选择。
文学之所以能够存在,自有其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就是文学通过描写人物形象、抒发人类情感,使我们以形象的手法而不是概念的手法了解了自己。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除了其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外,文学还通过语言塑造了人类的情感,使人类的情感更加健康、理性、丰沛。由于文学的存在,我们不仅多了一个认识社会、感悟人生的通道,而且也多了一个情感体验的平台。我们对社会生活中丑恶的现象充满了憎恶,对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充满了向往。在这种情感体验当中,表露出人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选择。但是,无论社会生活发生怎样剧烈的变动,即使是沧海桑田,也不能改变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我们希望生活中有更多美好的东西,有更多符合人的健康发展的东西,有更多的希望和温暖,而不是相反。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学创作能够把美好的东西、人类的希望和力量表现出来。即使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如意,也不能让人自己失去生活的信心。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发展、大进步之中。这是中国之幸。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这种巨大的变革之中,也存在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如果我们不能经受这种考验,解决不好这些矛盾,中国将遭遇停滞甚至倒退的悲剧。所以,一方面,我们不能回避、否认存在的问题,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通过自己的创作更强烈地激发社会的正能量,激发社会的创造力。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具体到创作来说,感受到国家的进步可能更多的是在观念层面,感受到生活中的问题却更多地是在具体的人和事的层面。而文学却恰恰就是对具体形象的描写塑造。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一对矛盾。但是,其本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认识历史,如何对待生活。如果我们希望推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希望能够为生活的不断完善、进步发光发热,那么,就不要闭上自己的眼睛,在感受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感受生活中存在的美好,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希望,并在我们的创作中表达出来。让我们的笔能够更多地温暖人们的心灵,并激发人们努力、进步和追求理想的力量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