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是心的引领

2014-06-05孟扬

中国教师 2014年7期
关键词:师德孩子教育

编者按:从2013年5月开始,教育部会同有关中央新闻媒体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推选活动,按照师德表现、教书育人、工作实绩等衡量标准,推选委员会结合公众投票情况,充分讨论酝酿,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最终产生十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本期《热点争鸣》专访了其中的四位楷模,涉及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等领域,请他们就教育本质、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师德考评等热点问题进行解读,供广大教师学习、思考和讨论。

杨小玲,武汉第一聋校中学高级教师,先后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标兵”、“全国师德楷模”、“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刘志,兰州市实验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先后荣获甘肃省“园丁奖”、“陇原师德标兵”、“201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

刘占良,陕西省商洛中学副校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201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商洛中学“名校培养名师,名师支撑名校”育人工程的杰出代表。

俞国平,浙江省乐清育英学校小学分校校长,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第四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教育部师德教育专家库人选。

《中国教师》:您如何看待教师这一职业角色?教师的使命是什么?

杨小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位教师给我的影响特别大。我的家乡在农村,小时候没有谁去引领,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前行目标的小女孩。我读初中的时候,感觉还是迷迷糊糊的。我的专长是体育,那时候体育老师给我的认识就是我将来就是搞中长跑的。但我进入初三后,我的班主任刘老师并没有像体育老师那样看我,而是默默地引领我向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例如,我在学习上有点贪玩,体育特长生大多有这个特点,他就把班长的座位安排在我旁边。我的训练时间是在下午四点半之后,他就要求我在四点半之前把所有的作业全部做完。当时他对我比较严厉,可以说我不怎么喜欢这位刘老师。但是,有一天到了四点半,他过来看我还没有做完作业,到了五点钟,他说你必须要把作业完成。然后,刘老师就拿来一个发饼与一杯开水。就这么一个小细节,我当时特别感动。在我的心目中,教师都是很有威严的,我对教师都怀有一种敬畏感。但那一刻,我觉得老师特别亲切,当老师可以温暖一个人的心。就在那时,我想我将来一定要当一位教师,做一位像刘老师这样能够温暖人心的老师。初中毕业后,我因体育特长被汉阳三中与华师一附中的高中部特招,我都没有去,而选择报考幼师。

谈到从事特殊教育,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缘于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校当时的黄素芬校长到我们学校招舞蹈教师。我读师范的时候,舞蹈基础也不错,当时的班主任雷老师推荐了四位学生,我也过去看了看。那时没有音乐,四个孩子在那里无声地舞蹈。那一刻,我感触特别深,我就想到初中时代的我,很天真、很快乐,但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我觉得这样一批特殊的孩子,内心可能更加的迷茫,不知道方向在哪里。那时,我就有种使命感,我觉得我应该来教他们,帮助他们。带着这样一种情结,我放弃了留校任职和保送读大学的机会。当时那一刻,这批孩子确实打动了我,在我18年的人生中,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群聋人,我觉得应该把我身上的那份快乐、对孩子的那份喜爱传递给他们,可能就是一种使命感吧。1990年,那时攻读特教专业的人都不愿意被分配到特教岗位上,但我选择了特教。当时,聋校的办学条件和环境特别差,这些聋人孩子们还处于一种很原始的状态,他们的情商很低,与正常的孩子不同,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幼儿、家庭方面的教育。孩子们在家庭里就像关在笼子里,什么都不懂。我第一次见到这几个孩子的时候,内心的感受是我想去教他们。但和我一同来的几位教师都觉得这种环境很可怕,因为这些孩子们不说话,只会“啊,啊”地发出叫喊声。看到这些孩子们的状况,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总有一种声音在对我说,我应该为她们做点什么。基于这种情感,我回学校后就和雷老师谈了我的想法。雷老师当时对我说的一句话,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她说,你如果有自己要选择的路,那么我支持你,越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人。他这句话确实给我很多触动,雷老师是很了解我内心的一个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虽然这个环境比较恶劣。

所以,这两位老师是了解我的人,支持我的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就是我的引路人,这也让我坚定了自己的教育方向。

刘占良:20世纪70年代,我在农村度过了纯真的少年时代。我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我经常看见父亲在台灯下写教案、改作业,直到深夜。他为了孩子的安全夏天到湖边巡查,有一次还被狼狗咬伤。他深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信任。父亲的言行举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高考制度恢复后,是他鼓励我报考师范院校。1979年我考入当时的陕西师范大学商洛专修科数学系,因为我在学校数学系成绩最好,1981年被文教局分派到省级重点的商洛中学任教。当年还不满19岁,在高手云集的商洛中学我心存敬畏,父亲又鼓励我:“热爱自己的工作,虚心些,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另外,谁家的娃上学都不容易,对娃好一些。”在老教师的帮带下,我一点一滴从头学起,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干一行,爱一行,做学生喜爱的老师,这就是我当年最简单、最纯洁、最执着的信念。

32年来,我先教初中,后教高中。做过17年班主任,当过数学教研组长、教务主任,现在又当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学校里不同的角色我都体验过。我认为教师这一职业的核心就是用爱心培育学生,发展学生。当教师,第一要有当“好教师”、当“学生喜爱的教师”、当“名师”的理想,这样你就会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教育方法,研究教学,研究学生,才能把职业当事业去追求、去奋斗。第二,自律奉献不可少。教师要以德立人,必须先要以德立己,用高尚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影响学生,否则学生就会认为你是言行不一的“两面派”,教育效果也可想而知。我一直认为,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选择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生,你将这个职业当作事业去追求去奋斗,也会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因为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发生在每一天的每时每刻,这就要求教师用无私的奉献精神从事教育。第三,教师这一职业要求教师要充满教育智慧,掌握娴熟的学科教学方法,用智者的眼光发现不同个性学生的教育时机,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四,教师这一职业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与创新。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倍增,这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再也不是“一桶水”的问题,而是充满教育智慧、长流不断的“泉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使命是关爱学生、启迪学生,催发学生道德品质的升华,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是要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的细节问题。一句安慰的话语,可能会使学生走出困扰的阴影;一个鼓励的眼神,可能会使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一次悉心的指导,可能会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一次资助的善举,可能会成为学生拼搏的动力。

刘志:我选择到幼儿园工作有两方面原因。从西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老园长邀请我到幼儿园任教。当时,我也考虑到幼儿园做教育教学自主性较强,发挥空间较大。幼儿园阶段没有国家固定的课程要求,也没有升学压力,整个的工作环境比较单纯,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的工作。因此,作为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我选择到幼儿园工作。

从教20多年,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认为,教师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前不久,我参加一个男孩子的婚礼,他是我曾经带过的孩子。他与他的母亲特意邀请我参加他的婚礼并担任证婚人。曾经是我作为老师抱着他,如今,他长大成人,在他的婚礼上,当他听完我的祝福后紧紧地拥抱着我时,我深切地体会到作为教师的一种幸福,一种感动。当问他为什么邀请我时,他说因为我是他的启蒙老师。教师这个角色,是对孩子心灵的培育。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今的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也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立德,如何去树人,对孩子的德行进行培养,要关注人性的培养。教师不应该是功利的,不应该只关注传授知识,不应眼中只有学生成绩。社会上有一种声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并不赞同这种说法,教育不是要竞争个你死我活。起跑线到底在哪里呢?每个人出身不同,这种比较本身就没有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教师角色进行了新的界定: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引领者;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只是教育教学的工作者,还应是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者。教师要让每个个体都能很好成长。教师不是做一个机械的匠人,应该关注人性,把真、善、美这种人格品质传递给孩子。

俞国平: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成为教师一方面是深受我哥的影响。哥哥是一名乡村教师,虽然在农村教学,但却备受人们的尊敬。我自小跟着哥哥长大,耳濡目染,觉得做教师很好。另一方面,当时家庭非常困难,到师范学校学习有助学金,可以减轻家庭负担,于是我选择师范专业。在师范学习三年之后,18岁我就成为老师,在农村任教四年,1994年来到乐清育英学校,这是一所民办学校,我在这里一待就是21年。

谈及教师这一职业角色,我认为历史、社会赋予教师这一角色太多的定义、太多的内涵,以至于教师有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传统的“春蚕红烛”说、“灵魂工程师”说;近年来所提的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在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还是“课程建设专家”……凡此种种,无不彰显教师的崇高与伟大。当一种职业集合了多重角色之后,就近似“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完美表征,为此就有了理想化的要求。教师越来越成为“玻璃房”中的人,一举一动都容易引发社会热议。教师队伍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容易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更容易产生“放大效应”。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其实,教师就是教师。他首先是一个人,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每天也要与柴米油盐酱醋茶打交道。当然,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的是他面对的是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为此,他不能是“园丁”,“修剪”对儿童来说太过于残酷;他不能是“红烛”,如果以牺牲自己来换取学生的成功,对自己来说也太过于惨烈;他也不能是“工程师”,学生的灵魂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教师的每一天应该行走在平凡与神圣之间,指向现实与未来。教师的幸福指数来自于对生活、对工作的热爱,他注定是个善良、正直、快乐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丰富,他的教学艺术精良。他和学生在一起,为彼此的存在而幸福!

如果要谈教师的使命,我愿意这样描述:“教师,就是那个和你在一起快乐地笑、愉悦地学,引领你去探寻知识的人。”

《中国教师》:教育的功能是什么?它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对人有什么影响,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杨小玲:教育就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的问题,是用心的教育。教育传达的是什么?比如说现在很多学生的理想是要去韩国、日本、美国读书。我经常在想,也许我与现在的这些孩子们有年龄代沟,但是作为祖国的希望,你应该喜欢你身边的同学、老师、学校、家庭、国家。我觉得我们现在缺乏的是对孩子传承的教育。我们对孩子讲要爱国、爱家,他们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我觉得这中间缺失了一个基础的东西。以艺术为例,为什么孩子们都喜欢那些流行的、很张扬的东西,而不喜欢那些有内涵的、民族的东西呢?那些经典的歌曲,我唱出来后,我女儿都会说我太老土了。直到现在,我还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怎样帮助孩子们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国家是如何走过来的,这样艰辛的过程,孩子们怎样去接受。我觉得我们的孩子还是缺乏人文的、基础的爱国教育。我们在谈求真、求善、求美,但什么是真、善、美?很多孩子理解的美就是“韩潮”、“韩风”。在我们看来,这些孩子的观点有些片面,但我们不知道如何去纠正,这是很严重的一件事情。

但是,我的学生们能够接受我的思想。我经常在想,这是什么原因?可能是我一直以来用我的身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比如说,我走在路上,看到一位抱着小孩、拎着东西的人,我会主动地走上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会这样做。但我在任何时候,尤其在学生面前,我一定会这样做,我只有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感化我的学生,我的学生才能慢慢地懂得如何主动地帮助他人。

为什么社会上大家可以对教育任意地评说,因为大家看到了我们培养的这代孩子很冷漠,他们甚至会认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是两个世界。他们不相信教师,不相信教育。所以,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完全按照书本的条条框框去引领这些孩子。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应该了解现代的一些气息,结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言传身教地去影响孩子们。

教育首先应该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不能让学生迷失方向。一个不爱国、不爱家的人谈何立足社会、立足世界。

刘占良:作为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我认为,教育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即“教”和“育”。“教”就是教给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教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知识,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育”就是唤醒学生的真善美,帮助他们成长,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教育的功能就是启迪人、影响人、发展人。教育的作用就是能够让受教育者(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能够丰富知识,充实头脑,掌握方法;能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我认为教育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教育者要树立“优秀可以培养”的理念,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面对智力、性格、情趣、认知能力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展示舞台。使学生经受不同机会的历练,让他们各自表现出最优秀的一面,这“一面”就是“有用”。借助于“素质教育”这个舞台,让学生能成“柱”者成“柱”,能成“檩”者成“檩”,哪怕是做一根“椽子”,也是有用之材。这样的有用之材,既能为社会所用,同时,其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刘志:温总理曾提及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要想过这样的生活必须要以教育为前提。如果没有教育给予人理想,就谈不到有尊严。教育是在传递一种对生命的气息,教育帮助我们学会欣赏、鉴别不同,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这也正是我们人类应该追求的。教育不是压抑,它的目的不是把孩子套在牢笼里,不是要把人培养得千篇一律,而是鼓励每个孩子多元化的发展,让孩子的心理、品行、个性能够自由的发展。教育不是竞争,每个人存在的价值不是为了竞争,而是享受存在的过程。教育不是为了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获得一份高收入。功利性的、压抑性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只能培养出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人。教师,尤其是幼儿教师,对孩子人格、品性的形成至关重要。印度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曾经写过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教育是要让每个人的心灵能够更加丰富、饱满,是合乎人性的。教育就像农业一样,每个人都应该经历播种、施肥、开花、结果,经历自然的成长与收获。

俞国平:教育不是“上施下效、作善”这么简单,教育应该是发展人,而受教育者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会跳的一定让人家跳起来,会跑的一定让人家跑起来,这就是因材施教。我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激发,而不是给予;是一种“零售”,而不是“批发”。

一个孩子的发展存在许多可能性,教师是需要发展孩子“某一个”的可能,但“可能”离成为“精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非要迫使孩子在童年阶段将“可能”成为“精英”,这是有悖于童年存在法则的。然而现在,我们看到太多的教育目标和功能的异化:看到太多的小学将培养目标定得很高,动辄就是“全球眼光、国际视野”;“超越优秀,走向卓越”;“精神贵族,领袖气质”……这是一种“教育粹化”,这样的教育过于功利,过于极端。其产生的社会影响足以影响一个社群、一代人的价值观。

我是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对小学阶段教育的定位就是要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个“基”是什么?我想学生应该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扎实的学习基础、一定的学习技能。例如,我们学校把学生培养目标聚焦为“仁·智”。我们思考“仁·智”是内心的丰盈和外在的敞亮。具体来说在身体发展上做一个健壮的人,热爱运动,健康成长;在心理品性上做一个快乐的人,活泼开朗,快乐人生;在道德涵养上做一个仁善的人,诚信仁厚,明理负责;在学习素质上做一个乐学的人,享受学习,好书为伴;在能力特长上做一个有特长的人,学有所长,受用一生。

教育应该是一扇门,门外生机盎然,孩子走过这道门,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和鲜花的芬芳。

《中国教师》:如何深化教育改革?

杨小玲: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管有没有教学的压力,首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基础。比如说一个孩子的物理不是很好,但语文是他的强项。那么,在物理这门课上,教师要真正了解孩子,哪里是他的难点,如何帮助他去解决这个难点,而不仅仅以分数作为评判。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完全是“论分制”,必须根据这个孩子的情商、智商、能力综合判断。教师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心理和身体的接受能力来判断孩子是否用心了,尽力了,一定要静下心来,不要一味地追求分数、排名。

这里,我讲一个小细节。我读初中的时候,经常贪玩,不喜欢背诵,我的英文成绩经常只有六七十分。我的英语老师没有批评我,没有限制我去锻炼,而是对我说,你的普通话说得特别好,而且声音特别好听,能不能做你们组的英语科代表,每天早上带领大家朗读。我自认为我的声音不错,这时又得到了教师的认可,所以,每天晚上我就在家里练习发音,每天早上早早地去学校,从小组领读逐渐成为班级领读。我的英语成绩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提高到了80多分。我现在思考这里的原因。其实,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某些方面的认可,是在发现他们的长处,从而不断弥补短处。老师爱你了、鼓励你了、相信你了,你自然而然就跟着老师走了,这就是心的引领。孩子们从小学读到初中,他们的智力差异不大,主要是能力方面的差异,有的孩子智商高一些,有的孩子情商高一些,有的孩子形象思维强一些,有的孩子逻辑思维强一些。作为教师,对于形象思维强一些的孩子,应该充分挖掘他们的特长,对他进行引领、帮助,理解、尊重、鼓励。我觉得教师应该用这样一种思维、这样一种态度对待每个孩子。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好的发展。

刘占良:干任何事情都要改革,不改革就会僵化,不改革就不能发展,更谈不上创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也要应时而动,与时俱进。正如同工厂和市场的关系一样,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工厂就生产什么产品,才能达到互利双赢。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适时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与时代的发展同方向,同步伐。这样社会得到了有用之材,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也有了用武之地,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育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就中学教育来讲,我认为中学教育改革,一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二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落实教育公平;三要增加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的密度,提升道德境界,更新专业知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方向,在基础教育领域内抓住了“招考制度改革”这一关键点。希望上级能研究出更加细致的配套制度,确保“招考制度”的公平与诚信;取消“重点中学”称谓,遏制择校行为,斩断超级中学利益链,确保各类学校办学行为的规范化,还教育发展的原生态。

刘志:以前,我们谈及教育改革,重点关注的是教育的普及。现阶段的教育改革把目光从教育的数量转向对教育的质量的关注,即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比如在学前教育领域,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学前教育。这意味着学前教育不仅要大力推进、积极发展,还要办出质量和成效,增进学前儿童的幸福和愉快,真正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质量能不能担起改革重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能否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相匹配,学前教育的课程设计能否符合孩子发展成长的需要,教育资源分配如何更加公平,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我国在2011—2013年实行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结束了,我也很关注未来学前教育该如何发展。在第一个三年计划中,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完毕,虽然补充了很多学前教师,但是教师的质量有待考究,师资力量目前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硬伤。第二轮的三年行动计划可能会更加关注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我相信未来教育改革能够对学前教育的质量进行干预和引导。

俞国平:教育必然需要改革,我们看到了近年来国家所做的努力,比如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异地高考悄然破冰。

我认为目前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公平。究其根本源于招生制度,源于学校三六九等,源于配置不够均衡。教育同医疗卫生一样,是普惠的。俗语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是当教育的青山被围成“猎场”的时候,公众无奈只得从中“杀出一条‘学路”,而这条路常常就是以“烧自己”为代价所获取的。《中国周刊》报道北京一个家长一口气要给孩子报八个辅导班,而且无一例外全是奥数班。这就是畸形的教育生态,不这样孩子就没有好出路。

当然,就目前而言,教育不可能完全公平,改革需要渐进式,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艘大船而言,转弯掉头是需要时间的。但是从国家层面上说,这是顶层设计问题,这也是国家底线问题。我们看到现在教育重点是放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上,以此来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应该是方向。尽管艰难,但需要行进。

《中国教师》:教师如何发展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

杨小玲:我读的是幼师,原来的专长是体育。我在幼师时接触了舞蹈,而且我从小就喜欢舞蹈。我进了武汉市第一聋校之后,在我的师傅文洁老师的引领下,参加了舞蹈队。在这个舞蹈队中,我发现我在舞蹈的某些方面能力不如我那时的学生,我就在想,可能我将来不一定能成为舞蹈教师,但我一定要有这样一种意识:不管将来能不能胜任这个角色、这个职业,但是,既然我站在孩子们中间了,我就应该不断地去完善自己,让孩子们能够信服你。所以,那段时间虽然我不教孩子们舞蹈,只是配合文老师带领孩子们做一些基本训练,但我用了三年的时间,每个星期自费去文化宫两次学习舞蹈。我要教孩子们舞蹈,那么我一定要比所有的孩子更优秀,这也是一个教师自信心的培养。经过自己的学习、练习,孩子们都很奇怪,杨老师20多岁的人了,怎么舞蹈越跳越好,基本功也越来越好。我们在排练舞蹈的时候,孩子们看到我很快地能够拿下一个舞蹈,对舞蹈进行改编,看到我在突飞猛进地进步,这对他们来说是在行为上一个很好的引领。

我是做特殊教育的,手语是教师与聋哑学生的一个交流工具。很多教师可能只是熟悉自己学科内的手语,比如说数学教师只是熟悉数学课堂上经常会用的手语。但是,我还是那句话,你想走进孩子的心灵,想让他们接受你的思想,首先要走进他们的世界,成为他们那个世界的人。所以,那些年,手语书我来回看了很多遍,武汉电视台聘请专业手语主持的时候,尽管我刚参加工作不久,资历比较浅,但我也报了名。报名后,我花费了很多时间练习,每天必看《长江日报》,每天听新闻时练习打手语,天天听,天天练。三个月后,我被挑选上武汉电视台做手语翻译的工作。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在与孩子们进行交流的时候,你应该了解每个孩子的手语,每个孩子的表情与眼神等肢体语言。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眼神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你要根据你对每个孩子的接触,对他的家庭、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了解,知道他当时的表情是什么意思。总之,我还是说一个“走心”,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他们那个世界的人,这点很重要。

比如说,我班上有40多个学生,每个孩子家庭是什么情况,家里有几口人,孩子几岁的时候发生过变故,表现特好或者特差的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肯定是有故事的,教师必须要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哪些事情,你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去避免他曾经受到的一些伤害。这我也是从一个孩子身上感悟到的。我原来有个学生叫李勤勤(化名),她学习舞蹈是非常有灵气的,我对她很用心。周六她不回家,我单独地给她排练独舞,她生病了,我会带她去医院看病,她衣服穿少了,我会去给她买衣服。但这个孩子对我还是很冷漠,甚至我请她给其他学生做舞蹈示范的时候,她会甩脸色走人。我就特别不理解,和她发生了一些矛盾与摩擦。后来,我通过与她的同学、家人多次沟通才知道,她六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父母不在身边,没有及时救治,慢慢耳聋了。这个学生在六岁之前是一个快乐的、能够听到声音、能够听到音乐、活蹦乱跳的孩子,但六岁之后,她什么都听不到了,她看到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作为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在人格、思想上,在对孩子的那份爱上,用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去呵护、引领他们。

我们学校孩子的家长经常说我们老师是菩萨。我们不能说自己是菩萨,但是一定要有一颗大爱之心,去关心、关爱学生。

刘占良: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跟随社会进步、教育改革而与时俱进。从一个学校来讲,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决定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度,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如果一个学校没有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这个学校将留不住人,将是死水一潭,发展创新也就成为空谈。从大的方面来讲,教师的专业发展决定着教育的发展。

教师在专业上发展的途径有很多,其核心在于学校为教师创设良好的专业发展氛围,激发由个体发展到群体发展的正能量。可以结合当地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以校本研修为主,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专家指导、参观考察、听课研课、课堂观察、课题研究、实践反思、系统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比如我们学校就采用以下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研讨的机会,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2)教研与教学相结合,进行课题研究,做学者型、研究型教师;(3)在教师中倡导“四个一”,即每人每学期研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撰写一篇读书体会,写一份成功的教学案例,写一份学科教学反思。学校通过实施“名师工程”、“优师工程”、“青蓝工程”促教师专业发展。

刘志: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从教师个体和组织管理两个角度来研究。

首先,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每个老师都会经历的。每一名教师都会经历青年教师、成长型教师、专业型教师的发展过程。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教育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果没有专业要求,没有在反复中的创新,教师只能沦为一个简单的匠人。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职业追求,有自己的教育信仰。扪心自问,是想成为混日子的教师还是成为深受学生、家长爱戴的专业型教师?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例如,刚入职的年轻教师面临最重要的挑战就是教师角色的改变。能够在教育教学一线一丝不苟,认真细致做好幼儿保育和教育任务,完成本职工作,而不是一开始就来质疑自己的工作。随后,在熟悉带班工作后,成长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能够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方法开展工作。当然,成为专业型教师或称之为专家型教师这第三种境界最为重要。要求教师能够分享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以此影响、改变、带动他人。

专业化发展不仅是针对教师个人而言,对于管理工作也很重要。作为幼儿园园长,我要帮助每个教师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教师的教师。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幼儿园管理工作也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提供支撑,搭建发展平台。

俞国平:客观地说,相比较二十年前的我们,现在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明显提升的。教师的专业知识上升了不少,大多数教师都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各种培训也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在专业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师德教育”往往被忽略。教育信念的弱化、教育理想的淡化使得一些教师在当下社会迷失方向,物质欲望大于精神操守。师德教育非常紧迫,教师要坚守专业自尊,塑造自己的教师精神。

我是来自一线的学校管理者,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建设“师德安全岛”,了解学校历史以及“师德红线”;建立四“十”导向,即教师十项权利、十项义务、十项好习惯、十项职业素养导向;推进师德愿景、承诺、述职制度;通过共同读书、多元培训以及家校共建,激发教师对于职业选择、所教学科、所带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因为热爱,所以真诚,因为真诚,所以崇高。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师德应该是底线,当然,专业发展要结合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我常和学校的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校园英雄”。不论是班级文化建设还是学科课堂教学,不论是科研课程建设还是生活情趣,每一位老师都可以给自己一个方向、一个空间、一点时间,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

我想,教师有了需求,学校需要把握如下三个关键词,尊重:每个人都是高贵的存在,让高贵与高贵相遇。普惠:见得到每一个老师的光芒,享受公平。支持:把支持当成发展的助推器,让老师感受存在的幸福。专业发展绝不是“一刀切”,也不可能“整齐划一”,一所校园同样也应该让教师享有属于自己的“我这一个”。我想,个性创新的教师队伍更能使学校、学生百花齐放春满园。

《中国教师》:如何看待师德考核,应该如何开展,有什么建议?

杨小玲:就像我们的专业发展一样,师德也是需要发展的。人不管是在素质还是专业方面都是有一个发展空间的。我刚进学校的时候,也体罚过学生。那时候我给学生领操,我站在台上,要求学生们向前看齐,但孩子们或歪或斜甚至根本不理会我的时候,我就走过去,把脚一踢,要求他们站直,现在看来这是有违师德的一个表现。我不怕透露我成长的一个过程。我那个时候就认为教师用心教育学生,学生就应该尊重教师。在我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我慢慢觉得,学生站立不好或者手伸不直,我要去找一下原因。为什么会有这个转变呢,我觉得这还是我经历教育的一个过程。所以,不管是学校、教育局、教育部,应该有一个关于师德教育的细化方案。让优秀的教师走进学校,起到榜样的作用,这就是其中一种开展师德教育的方式。我这段时间走进了很多大学,很多教师都会和我交流,他们觉得在我身上受到了很多启迪。当然,我不能说自己是师德的一个标准,但是,我的某些点可以给大家启示。比如说,在比较好的的一个环境下,我为什么没有留下来,我可以进中残联,我为什么又回到了学校。再比如说,我是做基础教育的,如果让我回答很专业的问题,我不一定能回答出来,但是,你如果让我上一节课,让我和学生做一个交流、一个访谈,我可能会做得很好。也就是说,人生要认定一个努力的方向。关于教师的师德评价,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一个机制不断地去培育教师的师德,从思想上不断地去帮助他们。我以前踢了一下学生,现在想起来很后悔,但是那时自己年轻气盛,不可能有四五十岁老教师的德行。年轻的教师肯定会犯错,这时候,确实需要我们去教育,去帮扶,去给予一定的理解。当然,在平时的考核中,也要有严格的制度。师德的考核不应该侧重评,而应该侧重引导、帮扶。

我们现在的教师,只要能够考取教师资格证,有一定的文凭,就有可能进入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可能没有在师范院校里进行过一系列的师德教育。他来到学校后,可能还没有形成爱学生的意识,还没有形成育人的技能与艺术。所以,我们的教育部门一定要对这些教师多进行培训、引导。不要让这些教师立即上岗,应该让他们先到偏远地区的学校实习,与孩子们进行交流,了解孩子们的成长。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看到这样的弱势群体的时候,教师就会有一种帮扶之心,就会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慢慢地,他们就会知道原来教育不仅仅是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应该从人的角度,关心、关怀学生,得到学生的理解与支持,进而不断培养作为教师的自信心。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我们都要关注、理解他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这样,你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去影响、引领、帮助学生,让学生在其中得到传承、提升,然后不断地去创新,不断地去发展,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

刘占良: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高度重视新时期教师师德建设,连续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和贯彻都表明了党和政府在新时期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的决心。

我认为,在进行师德考核时,首先要进一步规范师德的标准。失德必须受到处分代价,师德考核“不合格”一票否决,这样才能对违反师德的行为有一定的威慑。如此,将会把违反师德的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为我们的教育创设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教师队伍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群体,生活阅历不同、接受教育的层次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导致道德品质的层级也不同。我认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考核的核心在学校,关键在落实,重点在教育行政部门持之以恒的检查和社会、家长、学生的日常监督,而不是出事之后的再处理。只有这样,高尚的师德得以发现,得以表彰,弘扬了正能量;失德者得以处分,违法者得以惩处,警示其他人。师德建设的重点在预防,而不在处理,这样教师群体才不为极个别违背师德的害群之马背黑锅、遭诟骂。全体教师将用高尚师德之光造就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刘志: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意味着对于教师道德必须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工作面对的对象是人,人是不可复制的,学生不像工厂生产的产品,坏了可以报废扔掉。面对这样特殊的群体,对师德进行高要求是十分必要的。为什么社会上师德败坏现象频发,体罚、变相体罚、教师性侵,教师行业的公信力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完善师德考核机制非常有必要。

我认为首先要从教师的准入方面入手。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教师?从前我们忽视了这一部分,以为有文凭、通过考试就可以成为教师,这样的标准是远远不够的。教育部2012年颁布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师德为先,幼儿园教师要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履行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职业有职业认同和专业道德的人才能够成为教师。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考评方法,对入职教师进行心理测评,有性格缺陷的不予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另外,目前也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师行业退出机制。一旦进入教师队伍,基本拿到了铁饭碗,没有什么途径把他推出去。对于性格有缺陷、专业素质不够的教师应该及时清退。同时,我们要明白现代师德理念对教师的要求,其核心我认为是对学生负责。如果只是单纯态度和蔼、品行端正,而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够并不是负责,也不是职业道德高尚。现代师德的内涵要求教师既能够教书育人又能立德树人。我们幼儿园作为基层单位,对于师德建设抓得比较紧。单凭自律很难确保工作万无一失,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考评。每年各科室都要给家长写师德承诺书,对教师师德进行综合考评,包括自评、他评、考核小组评价等多元主体。采用一票否决制,对于师德不合格者,不予聘用,让老师们意识到师德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社会媒体就师德问题也应该有正确的舆论导向,要站在教育角度看某一事件对于教育环境的影响。例如范跑跑事件,有人反驳他在地震发生那一刻,自己率先跑出教室而弃学生不顾只是作为一个人的正当自救。但是作为一个教师,他没有坚守住作为教师的道德底线。社会媒体也应该站在教育视角看问题,把正确的价值取向传递给整个社会。

一名专业的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一定要想清楚三个问题,我应该干什么,我能够干什么,我愿意干什么。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把问题想清楚,踏踏实实干工作,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一定要树立自己的专业精神、专业信仰,不能因为社会的浮躁而不能沉淀下来钻研工作。我不喜欢所有人都来谈论教育,凭空想象往往是不负责任的。现在的教育很被动,受到外界干预太多,整个社会要给教育一个自由的空间,教育需要安静,而不是炒作。

俞国平:过去一段时间,教师、校长虐待、性侵学生等事件使教师似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样的事情不仅是对孩子的伤害,也无疑给“为人师表”蒙羞。这样的教师是为社会所不齿的,当以严惩。

公众这样的声音也正是基于社会诉求,这些负面样本就像一面镜子,更让教师看清自己,让我们做老师的反思、警醒。师德是为师底线,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是非常及时的。

师德考核势在必行,必须加强。我们可以对教师开展一些教育培训活动,邀请高校教师、法律人士、心理辅导专家、师德楷模,让教师对于师德有一个深层次的认知。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制约。例如,与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学校在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时,要求签订师德承诺书。除了聘任合同,在职务、职称聘任上,都可以进行年度师德承诺或签订师德协议书。当然,县区级职称授予的时候也可以附加这一方面的协议要求。

现在做教师,压力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家长对于优质教育的向往。教育很容易暴露在社会公众视野之中。这种聚焦和辐射效应使教师缺少职业安全感。另一方面,社会的复杂背景也造成现在孩子的个性复杂,教师教育当下孩子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要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因此,师德长效机制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对社会公众有一种合理的引导,要认识到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在提升教师师德水平的同时也要严肃保障教师的权益,要引导舆论关注教师的生存形态。

此外,师德建设方面一定要严把入口关,抬高准入门槛。尤其是非师范类学生入职,需要加强其对师德的认知,甚至要补充“法律知识”的考核。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孟扬)

猜你喜欢

师德孩子教育
致良知与师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