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非法集资亟待拓宽民间投资渠道
2014-06-04刘英团
文/ 刘英团
11月21日,兰州市又发生一起涉嫌非法集资诈骗的公司老板“失联”案件,兰州汉方食品经销部通过买保健品返还高息的方式非法吸储,目前兰州市报案人数已达1000余人。11月24日,甘肃鑫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老板“失联”。进入12月份短短几天,已有两家投资公司“人去楼空”。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兰州集中连续爆发涉嫌非法集资诈骗“跑路案”。据统计,目前已发生30余起,涉案金额高达5亿多元。(12月7日《京华时报》)
地方政府盲目招商引资恐“引狼入室”
今年以来,陕西、四川、甘肃等西部多地频发“跑路”事件,涉案资金动辄上亿元。一个又一个老板“跑路”的背后无不是非法集资日益疯狂的一个缩影。有调查显示,民营经济80%的资金来自于自我积累和民间融资。其中,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民间融资是一种经济行为。但是,逾越了政策、法律“红线”,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吸收公众资金,则属于非法集资。从发生的此类案件来看,非法集资大多是一些外地人到当地注册空壳公司,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维持运转,一旦资金链断裂,公司法人或者负责人便立马“跑路”。
其实,非法集资之所以得逞,除了骗子公司鼓吹的“高回报”蒙蔽了部分民众之外,无不是用虚假的投资项目或不具有实际价值的商品设下骗局。其中,更多的恐怕是地方政府盲目招商引资导致的“引狼入室”。在公开报道中,利用政府项目行骗已成为一种现象,政府红头文件每每成为骗子的“法宝”。譬如,传销大佬江宇翔曾给贵州某县画了个“生命产业特区”的大饼。江宇翔组织公司以政府红头文件圈钱,然后逃往美国。这项计划总投资75亿元,建一个69平方公里的“贵州省‘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成了政府招商引资最大的笑话。
急需通过立法给民间融资立规矩、划红线
“非法集资”是违法行为,是严厉打击的违法行为。在实践中,非法集资以及非法集资“跑路”是典型的涉众型经济犯罪,不但损及群众的利益,还干扰了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从一些担保公司“跑路”所引发的后果看,因非法集资而血本无归的民众,失心疯者有之,跳楼自杀者有之。所以,要谨防担保公司“跑路”。对担保公司、理财公司的“跑路”行为,不但要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幕后实际控制人“大刑伺候”,还应通过立法给民间融资立规矩、划红线,否则“跑路”之风难禁。
适逢年底,又是兑付的高峰期,会有更多的问题暴露出来,与之相关的“跑路潮”会达到一个小高峰。当下或今后一段时期内,老板“跑路”“失联”“被抓”会成了民间最流行的语言。当然,妥善处置“非法集资”以及非法集资中的“跑路潮”不应把民间融资一棍子打死。倘若监管到位、使用得当,民间融资也能双赢。从本质上讲,非法集资的繁荣昌盛源于企业“钱荒”,源于民间投资渠道狭窄。崇尚节约是我国人民普存的优良传统,而“投资无门”却给非法集资提供了可趁之机。
遏制“非法集资”以及非法集资中的“跑路潮”的蔓延,一是民间金融合法化,最主要是把原来地下的混乱的充满各种风险隐患的民间融资活动拉到地上,并设置合理的规则,使民间融资真正做到阳光化、规范化;同时,要对担保公司、理财公司实施强制备案制度。如果相关的担保公司、理财公司拒绝备案或虚假备案,就不能局限于限期责令改正,而是要处罚,要依照法律,尤其是要依照刑事法律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是构建民间金融监管法律规制体系。避免民间融资转换为非法集资的关键在于对合法融资需求从“堵”到“疏”的根本转变。目前,我国民间金融资金总额高达数万亿,却没有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监管;同时,规范民间金融活动的法律规定相对分散、禁止性规范居多,难以发挥理想的规范作用,规范措施的捉襟见肘和立法的乏善可陈,给民间金融留下很大的不确定性和灰色地带。所以,需要从立法上,从准入标准、利率管理、资金来源、资金用途和监测等方面给予规范。其中,对吸收存款类与非吸收存款类民间金融机构应实施分类监管,并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交易主体、交易半径构建不同的监管框架。
三是规范民间金融融资活动,建立危机处理制度。通过立法将民间金融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再通过政策引导、规范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同时,对出现严重风险的民间金融组织实施快速有效处置措施,将其因破产倒闭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降至最低。其中,遏制非法集资,乃至非法集资中的“跑路”行为的治本之策,是要让更多人选择“大道”而非“小道”,是要让更多的人“有路可走”。其中,通过《放贷人条例》是把非法集资的“小道”规范成金融“大道”的捷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