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2014-06-01闫艺
闫 艺
“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闫 艺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验法、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应用“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试成绩,实验组的学生在理论成绩、技术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普遍优于对照组的学生;“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培养实践能力等方面优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课内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课外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更佳。
普通高校;研究性教学;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理念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即从过去注重的“三基论”到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质论”,再到以学生健康为第一目标的“终身体育论”,一些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依然是高校应用最多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没有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没有被教师有效地调动起来,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如何改进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外一些国家,如美国和英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兴起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被公认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学习方式已经进入学校基础教育体系中,在高校也开始注重构建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研究性教学[1]。笔者查阅有关研究性教学的文献中,都是以“研究型教学”或“研究性教学”为主题进行研究的,而把“分层教学”、“合作教学”、“研究性教学”结合起来以“分层—合作—研究性”为教学模式应用到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因此,本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把“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不仅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在普通高校其它体育项目的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以福建省厦门理工学院篮球选项课教学为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登陆CNKI(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查阅相关的研究性教学方面的论文,并阅读有关体育课程设计、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专著,为本研究提供相应的材料和理论支撑。
1.2.2 专家访谈法 本课题组成员以实地走访、电话访谈的方式对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集美大学体育学院、华侨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学方面的专家12人进行咨询,对调查问卷的指标进行两轮修正。
1.2.3 实验法 本文的实验对象是厦门理工学院2012级和2013级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实验时间:2013年9月—12月,2014年2月—5月。实验设计:在2012级和2013级各抽取2个班级进行实验,2012级的2个班级为对照组,2013级的2个班级的学生为实验组。选项课的总学时:64学时。实验内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内容保持一致,教学内容均为篮球项目的内容。
实验步骤:在实验前,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班级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为其初测成绩(前侧),对研究对象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进行统计分析。在实验过程中,使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教学时数、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场地器材等方面保持一致。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测试(后侧)。
测量指标:前侧指标为《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规定的5项测试指标,即身高与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 000m。后侧指标包括:篮球技术(定点投篮、半场运球投篮)、技术评定、理论测试。
1.2.4 问卷调查法 本文调查对象为厦门理工学院2012级和2013级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抽取4个班级进行实验,2012级(男生)的2个班级为对照组,2013级(男生)的2个班级的学生为实验组。
1.2.5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8.0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的内涵、理论基础及教学模式的理解
高校教师对“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的内涵、理论基础及教学模式准确的理解是应用“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的关键因素。在国外,“研究性”教学最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开始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和英国的教育专家认为本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方向出现了问题,如教学与研究严重的分离和失衡,大部分学生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系统认识,不知道所学知识的来源及相互间的联系。“研究性”教学的兴起主要目的是创建以研究为本的本科教育,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我国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是国内最先应用“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大学,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教学成绩和教学效果。“研究性”教学是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通过鼓励、指导,引领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和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体验反思研究的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积极探索的研究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3]114。这种教学理念突出的是大学本科教育应重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和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和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教与学的关系。
“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中凸显了教师应用启发式和合作式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应把整个教学过程视为学生利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主动建构自身知识结构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强调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意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问题和自主建构知识,并使这种新型的自主学习理论结合研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理念来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因此,这种学习理论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学习体育知识(或运动技能)的过程中选择和确定研究内容,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自己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掌握运动技能)的学习活动[4]。因此,“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统一的过程。
“研究性”教学与高校体育教学都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合作性等特征,且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两者具有高度的契合。因此,“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进行推广和应用。教学模式应表述为: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教学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5]。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具有特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体育教学理念),用以完成体育教学单元目标而设计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6]。本研究根据教学模式和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结合“分层”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优点后提出“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某种教学思想或理念为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学生针对教师课时计划(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所提出的问题出发,选择和确定所需要研究的问题(课题目标),以研究的方式来学习运动技能,为实现单元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这种教学模式是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中的分层教学指的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各自运动技能的水平和基础的不同,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组成组内异质学习小组(组内水平不同),但每个不同小组间的水平基本相同(组间同质,即小组间水平基本相同),充分发挥每个体育骨干(指运动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作用,形成互帮互学的学习小组。根据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一般规律,可将“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实施过程分为准备阶段、探究阶段、反思阶段三个阶段[3]115。准备阶段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导入的过程,也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研究假设(情景创设)的过程,此阶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并确立课题明确的学习目标;探究阶段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或研究课题)的过程,教师应在此阶段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使学生尽快的完成学习任务;反思阶段是教师验证假设和得出结论的阶段,也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总结、评价和反思的过程,学生应对教师教学研究过程的评价做出及时的反馈并进行交流与反思,教师应对学生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做出及时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对方解决问题和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流程如下(见图1)。
图1 “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流程图
2.2 “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及教学过程的设计
2.2.1 “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 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稳定的教学程序,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特性往往是通过体育整个教学程序来反映的。“研究性”教学并不是让学生脱离教学活动专门去做研究,而是将科学研究的要素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得每一个教学环节得到进一步优化[7]。笔者认为遵循认知规律、技能形成规律、情感规律和交往规律,构建“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是:(1)创设教学问题情境;(2)建立研究问题的假设;(3)进行教学研讨论证;(4)检验假设;(5)总结与评价。在实施“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教学中需要的教学条件。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给学生提出适当难度的问题,并且要恰当地选择问题的呈现方式,以使学生能够保持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在分析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假设过程中,教师应多运用启发式的提示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学习过的知识(如概念、技战术和篮球规则)进行启发,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及条件,以使学生能够尽快的验证假设。在解决问题后的总结与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交流与讨论,并提出口头或书面报告,在结果反馈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中肯的评价,尤其是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不足的方面应多鼓励学生查缺补漏。
2.2.2 “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教师对“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过程正确而合理的设计是成功应用“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的保障。研究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应明确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这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至关重要[8]。(1)在实施教学步骤时,教师应在每次课结束后布置下次课的教学内容时,将下次课的教学内容以若干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把实验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5~6名学生组成,由每个学习小组在课后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各种渠道来尝试解决问题;同时,要求各组间的总体水平相当,每组中学生的基础和起点基本相同,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学习过程中,实施组内合作,组间竞争[9]。在“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主要应以提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达到完成学习目标的目的。(2)在应用“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对课的内容应以讲授为基础,可在授课的过程中穿插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3)在“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由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都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缺陷在于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特点,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索兴趣[10]。因此,教师必须要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并和同组的成员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真正培养和提高,以使“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2.3 实验前测试结果分析
表1 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比较表(x _± s)
表1 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比较表(x _± s)
注: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表示差异具有极显著性,下同。
?
为了测试“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提高试验的效度,课题组成员试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见表1、表2)进行了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素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组数据资料都分别服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两组的方差具有齐同性。
表2 实验前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测试结果比较表(x _± s)
表2 实验前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测试结果比较表(x _± s)
?
2.4 实验后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应用“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见表3),结果如下:实验组在定点投篮、3分线折返运球投篮、技术评定、理论成绩等方面的测试结果均比对照组的测试结果要高。其中,在定点投篮考试项目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呈显著性差异(P<0.05);在3分线折返运球投篮考试项目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呈显著性差异(P<0.05);在技术评定方面,实验组学生比对照组学生的整体情况要好(P<0.05);在理论成绩考试项目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呈显著性差异(P<0.05)。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环节时,可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同时要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11]。总体来看,在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的篮球实践教学中,应用“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使教师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并且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表3 实验后学生考试成绩测试结果比较表(_ ± s)
表3 实验后学生考试成绩测试结果比较表(_ ± s)
?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1)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的教学中应用“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根据在实验组中应用“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和在对照组运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综合情况比较分析,在体育选项课中应用“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作用较大,且教学效果优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2)根据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试成绩,实验组学生在运动技术水平、学习能力和理论成绩等方面普遍优于对照组的学生;在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应用“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通过应用“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等方面,“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优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根据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课内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课外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3.2 建 议
(1)变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理念。“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其着力点关键在于变革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从先阶段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来看,教师能否改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实施和应用“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才能使“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顺利的实施。
(2)变革学生的学习观念与学习方式。由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受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极大,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影响极大。“研究性”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12],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接受研究性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以便“分层—合作—研究性”教学模式能够在体育教学中顺利的实施和应用。
(3)在应用“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应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学生应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和进行“研究性”教学评价的前提,也是达成良好的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于此关联的是学生需依据教师的正确的教学目标来设置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以使自身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在进行“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学有关部门应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由于“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的评价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评价有所不同,即“分层—合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多元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方式,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单一评价方式。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从过去的注重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转化。
[1]张新萍,杨 茜,宋花香,等.关于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20(3):27~29.
[2]吴振东. 研究型教学在普通高校游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2.
[3]刘光宏.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体操普修课教学中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5):114~117.
[4]周建社,杨金云.高师体育专业术科实施研究性教学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 24(3):94~97.
[5]黄莆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32.
[6]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9.
[7]叶海梅.论研究生教育中的研究性教学[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13.
[8]王武年. 高校开展网络研究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究[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7(4):52~54.
[9]张爱平. 在游泳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实验研究[J].体育学刊,2005,12(4):125~127.
[10]黄 毅,邓晓峰,张守元,等. 体育院校“研究型”教学改革实验——以短跑课程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0):76~78.
[11]季晓静,马晓丽. 体育教育专业铅球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验[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4):63~67.
[12]张楠楠. 高校研究性游泳课教学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1):110~111.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a Research of “Layering-Cooperation -Research”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 Basketball Teaching
YAN Yi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experiment, questionnaire surve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constructivist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ordinary college Class of Basketball teaching model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test scores, experimental group of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skill level, learning ability is generally superior to control group the students; from improving students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and other aspects of practical ability, ―Layering - Cooperation – Research” teaching mode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Layering - Cooperation – Research” teaching mode is more conducive to teaching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urricular, co-curricular learning awareness and consciousness and exercise habit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Layering - Cooperation – Research”teaching mode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earch teaching;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mode
1007―6891(2014)05―0111―06
G807.4
A
2014-07-08
2012年度厦门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项目编号:JGY201204)。
厦门理工学院公共体育部,福建 厦门,361024。
Technology Dept of Public Sports of Xiamen University, Fujian Xiamen, 36102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