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 “起来”中动结构判定标准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对比研究

2014-06-01

关键词:修饰语指向原型

何 玲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汉语 “起来”中动结构判定标准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对比研究

何 玲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尝试基于语料库、用英汉对比的方法,提出一个操作性较强的中动结构判定标准,即 “附加语语义指向”标准,从大量 “起来”句的语料中遴选出合格的中动句,从而为建立小型汉语中动结构语料库和英汉中动结构对比研究做进一步的分析做好准备。该标准不仅操作性更强,而且从三类修饰语的修饰区间关系来看,原型中动结构和次原型中动结构还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同时将学界目前争议较大的 “听/看/想/说起来”界定为次原型中动结构,并提供了理据。

“起来”结构;中动结构;判定标准;语料库;英汉对比

除个别学者认为汉语没有中动结构[1]或者认为“NP(Noun Phrase)+(状)V(Verb)+起来+AP(Adjective Phrase)”只是汉语一般的话题句[2]之外,部分 “起来”结构是大多数学者至今所公认的中动结构[3-14]。目前学界存在四种不同的中动结构判断标准:情态说 (即可能性解读)[15]、类属性说[7,15]、隐含施事论元说[15-16]和认知诊断标准[13],这些标准在界定和解释中动结构时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也会采信部分判断标准来进行最初的遴选,但其依然有不少局限性[13]。如本文的实际语料就无法用类属性说中的类属性解读(generic reading)来完全解释。由于实际语料的类属性对中动结构不同成分的要求严格程度不一致,某些限制甚至可以违反(如受事主语的类属性就可以违反),这就给我们在众多的 “起来”语料中准确迅速地鉴别出合格的中动结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类属性说的可操作性不强。而隐含施事论元说不能将原本为中动的“这些文章读起来很能引人入胜”、“这硬糖吃起来把你的面颊撑得凸出来”等纳入中动结构。何文忠[13]的中动结构的认知诊断标准为:一是被动参与者充当主语而谓语动词为主动态形式;二是被动参与者在事件发生过程发挥积极作用,事件似乎是由该被动参与者引发。本文认为这一诊断标准过于抽象,尤其是第二个标准,在面对实际语料中并不具有操作性。

由于汉语中动结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未见有关大量汉语中动结构附加语的分析,从语料库角度去分析汉语中动结构更是少之又少。另外,虽然汉语中 (一部分的)“起来”结构是最没有争议的中动结构,但直到目前学界还未对汉语中动结构的界定达成一致,这也给对汉语附加语的分析带来了一定难度。何文忠[13]还认为一部分的NP+能/可以+V也是中动结构,但其没有附加语,所以本文仅针对 “起来”中动结构的附加语的语义指向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出一个操作性较强的中动结构判定标准,以便从大量的 “起来”句语料中遴选出合格的中动句,从而为建立小型中动结构语料库做进一步的分析。在此提出的这个标准就是附加语语义指向标准①文中所有例句,除个别为了分析需要而创造的句子,其余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CCL)的语料库。何文忠、王克非[17]用语料库的方法分析了sell,read,drive这三个动词组成的中动结构。为了便于英汉对比,我们对应的搜索了 “卖起来”、“读起来”和 “开起来”。结合汉语的特点,根据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 (草案)》[18],选出了频率较高的其他几个动词一起考察,这些动词分别是:“用 (频率排序为50)”,“吃 (频率排序为184)”,“写(频率排序为203)”。在CCL上共搜索到“用/吃/写/卖/读/开起来”分别为448、316、130、9、500、73条。。

一、附加语语义指向标准

关于中动结构的语义指向问题,Ji[7]认为 “起来”后的附加语不指向施事。何文忠、王克非[17]通过语料库考察了英语中动结构附加语,也认为中动结构排斥语义指向为施事的副词。曹宏[8]则认为汉语中动结构应包含形容词性成分 (记做AP)语义指向施事的 “起来”结构,如 “‘奔驰’车开起来舒服”。曹文整理并拓展了Ji[7]13-14和van Oosten[19]的观点,明确指出 “中动结构是陈述主语的属性的,所以其后补成分在意义上必须说明该主语的某种特定的性质”,所以曹宏[8,11]随即提出,中动结构的句式义是:在V+NP的时候,NP通常VP。曹宏在描述这一类附加语语义指向施事的句子时经常加入类似 “使人感到”的成分。如在 “食物中夹杂着砂子,嚼起来牙齿不舒服”中,她认为 “‘夹杂着砂子’的 ‘食物’有这样一种属性:在 ‘嚼’它的时候,它呈现出 (使人感到)‘牙齿不舒服’这样一种状态”[11]。

中动结构用来描述NP的属性,那 “牙齿不舒服”算不算 “夹杂着砂子的食物”的一种属性?本文的附加语其实是用来修饰 “V起来”的。语言中的修饰语主要有三种修饰情况或对象:一是表现事物的内在或本质属性,如 “食物很营养”,这里的“营养”是食物呈现出来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内在或本质属性;二是表现人对事物施为后事物表现出来的属性,所以用 “V起来”结构,如“食物吃起来美味”,并且这大多可以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三是表现人对事物施为后人 (施为者)的主观感受,但凡有施为,都可以用 “V起来”结构,如 “食物吃起来很惬意”,并且由于“惬意”是表现主观感受的,所以如果说 “食物很惬意”反倒不合法。所以,讨论附加语语义指向施事是否可以算中动结构,其实就是回答 “牙齿不舒服”算不算 “食物”的一种属性的问题。从修饰语的修饰范围来看,“牙齿不舒服”应该是属于第三种修饰范围,即表现人 (牙齿是人的一部分)对食物施为后人 (施为者)的主观感受。一般问属性是会用 “怎么样”来发问。如果有人问 “夹杂着砂子的食物怎么样”?很少会有人回答 “牙齿不舒服”,只会回答 “糟透了”等修饰事物本身属性的修饰语。但是如果用 “起来”结构,如问 “夹杂着砂子的食物吃起来怎么样”,那么则是有可能得到类似“牙齿不舒服”的回答的。所以严格意义上的中动结构的附加语语义指向应该是指向非施事 (含受事、处所、工具等)的,排斥语义指向为施事的句子。而 “牙齿不舒服”应该不表现 “夹杂着砂子的食物”的属性,所以 “食物吃起来牙齿不舒服”不属于中动结构。

将汉语复杂的附加语分为:AP、小句和感事结构,然后通过对从语料库搜集而来的千余句 “起来”句的附加语及其语义指向进行观察和判断。在分析过程中,鉴于汉语 “起来”中动结构的附加语相对于英语较复杂,做一定程度上的英汉对比。简单说来,“附加语语义指向”判定标准是:在满足“NP(非施事)+V起来+附加语”的形式要求下,附加语语义指向施事或施事相关不是中动结构,附加语指向受事、工具、处所等或相关的为典型的中动结构,附加语既可以施事又可以指向非施事及相关的为次原型中动结构。

二、生文本的筛选和判定

本文的筛选标准:首先剔除那些表示趋向、结果或起始(inchoative)的“起来”的句子,这些句子大多没有附加语,如 “把那些表现好的同志用起来”。其次剔除一般主动句和主题句。一般主动句即“NP(施事)+V起来+附加语”的结构,如 “当事人写起来难免有感情色彩……”。主题句即 “NP(非施事)+NP(施事)+V起来+附加语”的结构。这里的NP(非施事)是句子的话题,不是句子的主语,真正的主语是NP(施事),不同于殷树林[2]的所有的 “V起来+修饰语”都是话题句,只有 “这些古代名作现在的人读起来感到难懂”和例4类句子才是话题句。最后为了更好的英汉对比,排除了 “会谈/机场/拍卖会/公开起来”等和“drive”义不对等的句子。将语料库中剩下来的“V起来+附加语”的句子进一步分为 “V起来+AP”、“V起来+小句”和 “V起来+感事结构”。

(一)“V起来+AP”

筛选后的 “V起来+AP”进一步分为三小类。

例1a.这钱很脏,但用起来却惬意。

b.但这第一口螃蟹吃起来并不那么顺利。

c.……仿佛只有使用小说这一创作形式,写起来才过瘾!

d.……韩非的 《五蠹》、《显学》之类……读起来很不愉快。

例2a.桂氏书材料……用起来很可靠。

b.这东西吃起来怪香的。

c.这 《土林组曲》写起来可抽象。

d.例子……阅读起来就要直观多了。

e.那种开起来噼啪作响的老爷车。

f.这些文章……读起来很能引人入胜。

例3a.他的记法用起来并不方便。

b.新潮湘菜……吃起来都够刺激。

c.…… (小说)如果太忠实于生活的真实写起来就很麻烦。

d.……作为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

通过语感,常常可以直接判断出中动结构附加语的语义指向。在具体的例句中,还可在 “起来”和AP中间插入可能的语义指向 (如施事或非施事),如果句子合法,则说明AP语义指向可以为插入成分 (括号为插入部分)。

例4a.这钱用起来(用钱的人/*钱)惬意。

b.螃蟹吃起来 (吃螃蟹的人/*螃蟹)并不那么顺利。

c.使用小说这一创作形式写起来 (写小说的人/*这一创作形式)才过瘾。

d.《五蠹》、《显学》之类读起来 (读书的人/* 《五蠹》、《显学》)很不愉快。

例5a.桂氏书用起来(*用书的人/桂氏书)很可靠。

b.这东西吃起来 (*吃东西的人/这东西)怪香的。

c.这 《土林组曲》写起来 (*写的人/《土林组曲》)可抽象。

d.例子阅读起来 (*读的人/例子)直观。

e.老爷车开起来 (*开车的人/老爷车)噼啪作响。

例6a.他的记法用起来(他自己/记法)并不方便。

b.新潮湘菜吃起来 (吃菜的人/新潮湘菜)够刺激。

c.(小说)写起来 (小说/我自己)很麻烦。

d.诗词读起来 (读的人/诗词)琅琅上口。

可以看到,例4类例句中AP的语义都是指向施事的,例5类例句中AP的语义都是指向非施事的,而例6类例句比较特殊,既可以指向施事又可以指向非施事。修饰语 (含形容词)起修饰作用时,要么表现事物的内在固有属性,要么表现施为动作在事物身上起作用后表现出来的属性,要么表现施为者即施事发出施为动作后的主观感受。但这三类修饰作用有时候并不十分容易区分,所以就有了例6类例句。在搜集的千余条语料中,例8类例句的附加语以 “方便”、“麻烦”等表示难易的居多,曹宏[8]认为这是 “移情(empathy)”所致,可以推测也许是由于这一类附加语的频率较高,是原本修饰事物的附加语修饰施事时也变得可以接受,这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 “双向修饰”形容词。根据 “附加语语义指向”判定标准,AP语义指向施事的例4不是中动句,例5是原型中动句而例6是次原型中动句。

英语中动句也有类似的情况 (例句引自文献[13])。

例7a.The blackboard w rites smoothly.

b.The paper translates easily.

Sung(1994)认为例7是第四种“起来”义,相当于英语的“when/whenever”.

例8a.(The blackboard is/*Iam smooth)when/whenever it isw ritten on.

b.(The paper is easy/Iam easy)when/whenever it is translated.

根据判定标准,例7中a属于原型中动结构,例7中b属于次原型中动结构。

(二)“V起来+小句”

汉语的附加语和英语一样,类别呈多样性,副词只是其中的一类,所以汉语和英语都有例9这样的句子,将其归为小句类句子。但和英语不同的是,汉语有大量不同于例9的 “V起来”后接小句的句子,如(例10至例13):

例9a.This567-page report of the countdown to the day of disaster reads like a thriller.(The Times 2004/07/14,转引自文献[17]).

b.…Black Fountains reads as though itm ight have been w ritten in a U.S.public library.(TIME 1947/03/24,转引自文献[17])。

c.……斯宾塞、穆勒等人的现代英文……读起来就像 《墨子》、《荀子》一样。

d.……写起来像一个杜撰的讽刺小品。

例10a.读的是几篇赋……读起来实在力不从心。

b.(月饼)若是掺入了淀粉,吃起来口感滑软。

c.(夹肉面包)吃起来办公桌上满是面包屑。

d.这花生羹吃起来,牙齿不费劲儿。

e.雌蝉吃起来满嘴都是油脂。

例11a.过去许多老办法……有的用起来效果也比较小了。

b.食店的点心吃起来馅和糖及果实浑然融合,在舌头上分不出各自的味来。

c.“我记得,你曾经批评邵卓生是木字上面扛张嘴,写起来就是个 ‘呆’字!”

d.一块最小的地……卖起来都会值三千到一万五千块钱。

e.在学校里写的文章……现在读起来政治观点还是那样敏锐、鲜明。

f.汽车集中到了一起,一开起来首尾相接如同火车。

g.这些精彩的论述今天读起来仍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例12文章越长,读起来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例13a.有的(文章)让人读起来兴味盎然。

b.你读过 “最后十三天纪事”吗?读起来让人不太舒服,更别提要亲身经历了。

c.(某首诗)读起来却令人忍俊不禁。

d.那些食物都是阔别已久,读起来也会使人馋涎欲滴。

根据对小句语义指向的语感,例9中小句都是指向受事的,所以它们是典型的中动结构。例10中a“力不从心”的主语是施事,例10中b~e“起来”后小句的主语分别是 “口感”、 “办公桌”、“牙齿”和 “嘴”,这些都是与施事相关的,同样不是中动句。相反,例11中 “起来”后小句的主语分别是非施事主语本身和与非施事主语相关的“效果”、 “馅和糖及果实”、 “政治观点”以及“首尾”,这些都是中动句。例12中 “起来”后小句的主语既可以是施事又可以是非施事,这样的句子在语料中并不多见,只发现了一例,将其视为次原型中动结构。至于例13,虽然附加语是小句,但 “使人”、“让人”、“令人”都可在不影响原义的基础上去掉,从而发现例13类都不是中动句。

(三)“V起来+感事结构”

例3类是含有 “V起来 (让人/使人/令人)感/发觉+附加语”或 “V起来有一种+附加语+的感觉”等结构的句子,称其为 “感事结构”。相对于英语中动结构,这是汉语中所特有的。如例14至例15所示。

例14所以一个 “鉴”字用起来,我觉得需要慎重一点。

b.前些日子为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往返三千里,访问了几十个人,这样写起来才感到有事可叙,有话可说。

c.传中的抒情文字……读起来使人特别感到愉悦。

d.描写残酷的斗争场面时,运用了鼓舞意志的手法,使人读起来感到增添了力量。

e.我知道怎样让自己的车开起来感觉就像开其他车一样。

例15……看起来像是今日时兴的酸奶,吃起来才发觉与酸奶风味大为不同。

b.它的语言生动……今天读起来还同样感到“新鲜”。

c.……原来这篇文章是想主要谈这个意思,可是写起来觉得易流于泛论。

一般来说,即便是原型中动结构,在 “V起来”和附加语之间也可以插入 “V起来 (让人/使人/令人)感/发觉+附加语”等表示主观感受的插入语,或是 “V起来有 (给人以)一种+附加语+的感觉”之类的这样的结构,如 “这支笔写起来流畅”,可以说 “这支笔写起来感觉很流畅”或者 “这支笔写起来使人有一种流畅的感觉”。这时候不能仅仅因为有主观感事结构而断定其语义指向施事,因为 “流畅”是施事对 “这支笔”某种属性的感受,与施事内在心情等的感受还是应有所区分。所以同样,本文认为判断感事结构的语义指向,关键还是看感事结构当中的修饰成分。随后发现,例14中“起来”附加语的关键部分,即例14中a的 “需要谨慎一点”、例14中d的 “增添了力量”、例14中e的“像开其他车一样”和例14中b“有事可叙”为小句,例14中c的形容词“愉悦”为AP,所有例14中例句的语义指向均为施事,所以不是中动结构。而例15中“发觉与酸奶风味大为不同”、“感到新鲜”和 “觉得易流于泛论”,其形容词的语义指向均为受事主语,属于“人对事物施为后事物表现出来的属性的”修饰语,算是次原型中动结构。

三、中动结构附加语的语义指向区间

之前提到过,附加语有三种修饰情况,将其修饰区间定为A/B/C,它们分别表示 “表现事物的内在或本质属性的修饰区间”、“表现人对事物施为后事物表现出来的属性的修饰区间”和 “表现人对事物施为后人 (施为者)的主观感受的修饰区间”。由于语言是人的语言,尤其是中动结构,它往往用来表达人对事物的评价意义[20],并且它作为次要影响结构(Secondary Affectedness Constructions)[21],常常用来表达或好或坏甚至是不好不坏的影响,所以这三个修饰区间往往会有交集而不是泾渭分明的。根据对语料的分析,发现这种交集呈现出从A~C的一个连续状态。如图1所示,D=A∩B而E=B∩C。

图1 “起来”中动结构的修饰区间Fig.1 Modification ranges of“qilai”m iddle construction

严格说来,只有B区间的修饰语出现在 “起来”结构中时才是真正的中动结构。由于D和E区间的修饰语的双向性,将修饰语落在这两个区间的“起来”结构视为次原型中动结构。韩志玲、倪蓉[22]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将连动句分为原型、非原型和边缘连动句三类,这是一种很好的划分思路。由于本文中动结构的区间是一个连续概念,所以只借用了原型和次原型两个概念。综合本文的语料用例,将各区间中的修饰语总结如下。

表1 “起来”中动结构各区间及对应的修饰语Tab.1 Modification ranges of“qilai”m iddle construction and their modifications

如表1所示,修饰语落在哪个区间,其是否为(原型/次原型)中动结构便一目了然。值得一提的是,交集D其实就是指曹宏[8]中的提到的 “听/看/想/说起来”。

例16a.在《冬夜》中所有的诗,说起来是很惭愧啊。

b.姑姑的观点听起来顺耳。

c.刚才的情景回想起来十分虚幻。

d.吃醋听起来不大漂亮。

e.周围万事看起来新异怕人。

这些 “V起来”多数时候都是可以提前[13]或是可以省略的[11],证明附加语可以直接修饰主语,那么它们应该是落在 “表现事物的内在或本质属性”的A区。但由于可以被 “V起来”修饰,所以也算是中动,不过不是原型中动,只是次原型中动。

不过本文提出的标准在遇到附加语是两个或多个形容词语义指向不同时似乎会出现困难,如例17所示。此时采取分开分析的方式即可解决这个问题。

例17a.……文摘、晚报之类,读起来轻松(指向非施事)又省时间 (指向施事)……

b.(这文章)现在我们读起来,在以下几个方面仍然感到非常亲切 (指向非施事)和深受启发(指向施事)。

c.……如今大受台湾人的喜爱而纷纷登堂入“宴”,吃起来颇有一番滋味 (指向非施事)和感慨(指向施事)。

d.薯浓汤……吃起来特别爽口、温煦 (指向非施事),满嘴 “中国”情感 (指向施事)。

e.学习西方现代制药工艺制成中药制剂,用起来效果好 (指向非施事)、方便 (即可指向施事又可指向非施事)。

四、结束语

本文尝试用语料库和英汉对比的方法提出了一个操作性较强的中动结构判定标准,以便从大量的“起来”句语料中遴选出合格的中动句,从而建立小型中动结构语料库对英汉中动结构做进一步的分析。相对于前贤的四种分类观点,即情态说[15]、类属性说[7,15]、隐含施事论元说[15,16]和认知诊断标准[13],本文提出的 “附加语语义指向”标准不仅操作性更强,而且从修饰语的修饰区间来看,原型中动结构和次原型中动结构还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

即修饰语具有了一定的连续性。在实际语料中,即便修饰语众多,它们也可以较清晰而自然地落到各自的区间。同时本文为学界目前争议较大的 “听/看/想/说起来”的判定标准提供了新的理据,认为其为次原型中动结构。即便是遇到多个附加语多个语义指向的实际语料,分开分析也可以解决。

[1] 严辰松.汉语没有“中动结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4(5):7-13.

[2] 殷树林.“NP+(状)V+起来+AP”格式与英语中动句的比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59-65.

[3] Sung Kuoming.On the middle function of qilai[C]∥Paper Presented on May 9 at the Four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NACCL4).M 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1992a.

[4] Sung Kuoming.Chinese middles and the affectedness condition[C]∥Paper Presented on June 25 a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Linguistics(ICCL-1).Singapor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1992b.

[5] Sung Kuoming.Chinese middle construction[D]∥One Part of His Doctorial Dissertation:Case Assignment Under Incorporation.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1994.

[6] 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 Ji X L.The M iddle Construc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D].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5.

[8] 曹宏.中动句对动词形容词的选择限制及其理据[J].语言科学,2004,3(1):11-28.

[9] 曹宏.论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2004(3):38-48.

[10] 曹宏.论中动句的层次结构和语法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5):42-52.

[11] 曹宏.论中动句的语义表达特点[J].中国语文,2005(3):205-213.

[12] 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2.

[13] 何文忠.中动结构的界定[J].外语教学,2005,26(4):9-14.

[14] 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5] Keyser S J,Roeper T.On the middle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J].Linguistics Inquiry,1984(15):381-416.

[16] Iwata S.On the status of an implicitarguments in Middles[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9(35):527-553.

[17] 何文忠,王克非.英语中动结构修饰语的语料库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4):250-257.

[18]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课题组编.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8.

[19] van Oosten J.Subject and Agenthood in English[M].Chicago: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77:459-471.

[20] 王健慈.汉语评判动词的语义类[J].中国语文,1997(6):432-438.

[21] Smith T Y.Affectedness Constructions:How Language Indicates Positive and Negative Events[D].San Francisco:Doctorial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2005.

[22] 韩志玲,倪蓉.原型理论启发下的现代汉语连动句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1):41-45.

(编辑:巩红晓)

Identifying M iddle“Qilai”Construction in M andarin Chinese—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Based on Corpus

He L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

The present article tries to propose a simple criterion to select“qilai”middle construction based on corpusw ith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Mandarin Chinese.The criterion is“semantic orientation of nuclear adjunction”,which serves as a preface to the corpus of Chinese middle construction and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middle construction.The paper also proposes three functions of modification,which along w ith the criterion can make a distinction of middle prototype and quasi-middle,and then identify some controversial middles,such as“TING/KAN/XIANG/SHUO Qilai”.

qilai construction;middle construction;identifying criterion;corpus;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 106.4

A

1009-895X(2014)03-0232-06

10.13256/j.cnki.jusst.sse.2014.03.007

2013-06-23

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HJ00022);上海理工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D13305010)

何 玲(1986-),女,博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英汉对比。E-mail:linglinguistics@gmail.com

猜你喜欢

修饰语指向原型
类型学视野下英汉名词的修饰语功能研究反思
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顺序对比与汉语习得偏误研究*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包裹的一切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浩浩荡荡个什么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浩浩荡荡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