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气脱硝技术应用现状与进展

2014-06-01夏广锋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年4期
关键词:还原剂氮氧化物硝酸

夏广锋

(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辽宁沈阳 110161)

氮氧化物是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物,经紫外线照射能转化为有害的光化学烟雾。同时氮氧化物也能与空气中的水结合,生成硝酸或酸雨,从而对土壤、农作物以及建筑材料造成损害。另外,氮氧化物会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可引起肺气肿、哮喘等疾病。我国最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控制排放标准》的颁布实施以及《京都议定书》已经正式生效。国内对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日益严格,“十二五”期间明确指出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值应控制在100 mg/m3以内。目前,减少NOX产生的技术无法满足排放标准,故应采用NOX产生后的脱除技术。

1 干法脱硝

1.1 SCR脱硝技术

SCR脱硝技术是指在催化剂(Ti O2、V2O5-WO3等)的作用下,还原剂(H2,CO,烃类,NH3)与排放气体中的 NOX反应,最终生成N2和水,随气流经锅炉空预器、除尘、脱硫等装置后进入烟囱排放。因为催化剂有选择性的与去除烟气中的NOX反应,故又称为“选择性催化还原法”。以NH3为还原剂为例的主要反应式为:

催化剂是影响NOX脱除效率的重要因素,钒系催化剂(如V2O5/Ti O2、V2O5-WO3/Ti O2等)价格便宜、活性高且具有抗硫性、抗水性好以及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催化剂。若烟气中含有SO2,SO2会被V2O5催化生成SO3,进而与NH3反应,会产生硫酸氢铵并附着于催化剂的表面,会影响整个脱硝过程的进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主要有Fe2O3,Cu O,Cr OX,Mg O,Mo O3等或其联合作用的混合物,一般选择NH3作为还原剂。对于沸石分子筛型催化剂,主要是采用离子交换法而制成的金属离子交换沸石,最高反应温度可达600℃,但实际应用中会存在水抑制和硫中毒问题。70%~90%的SCR技术工艺已成熟,反应温度低(320~400℃),脱硝率高,氨逃逸率较SNCR技术低,并且没有副产物产生,商业应用广,是目前烟气脱硝技术研究的重点。

1.2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SNCR是一项成熟的技术,是向烟气中喷入液氨或尿素等含氨基的还原剂,在高温(900℃~1000℃)下,还原剂会快速热解成NH3与NOX反应,将NOX还原成N2和H2O。反应方程式如下:

SNCR技术脱硝率为30%~50%,SNCR还原NO的反应效率是由烟气温度、高温下停留时间等因素决定的,若反应温度过高则氨会被氧化生成额外的NOX,若温度过低则会导致反应速率较慢,造成氨逃逸率升高。SNCR技术的实现不需要加入催化剂,不受煤质与煤灰的影响,并且不需额外的脱硝设备,一般也不会造成设备堵塞,因而投资及运行费用较低。但氨泄漏率大,存在二次污染,对设备腐蚀较大,仍需进一步改进。

1.3 等离子法和电子束法

这两种方法均是用高能电子撞击烟气分子,生成氧化性极强的O、OH和O3等自由基,将NO氧化为NO2进而与H2O和还原剂NH3反应生成硝酸铵并被电除尘器捕集去除,其脱硝率可达80%~85%。其中电子束法(EBA)是国际比较先进的烟气处理技术,既可去除氮氧化物又可去除SO2,且SO2的去除率大于90%。其原理是用由高能电子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500~800 k V)辐照来处理烟气,将烟气中的SO2和NOX转化为硫酸铵和硝酸铵。电子束法技术成熟,无二次污染、产物能够以氮肥(硫酸氨、硝酸氨)形式回收并可用于农业应用,且运行费用不高。

1.4 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可以循环再生的固体吸附材料(如分子筛、活性炭及含NH3泥煤等)从烟道气或废气中除去NOX。分子筛最为理想的吸附剂,国外常又来吸附硝酸尾气。以活性炭为吸附剂的应用也较广,因为活性炭比表面积较大,且能同时脱除烟气中的SO2、NOX、烟尘粒子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吸附法具有净化效率高,不消耗化学物质,操作方便并且可以回收NOX等优点,但由于吸附剂消耗量大,需要庞大的设备,并且吸附剂需要再生处理,因而使得投资费用高,能耗较大。

2 湿法烟气脱硝技术

2.1 酸、碱吸收法

酸吸收法常用的两种方法:一,是利用NO在硝酸中的溶解度较大,可用硝酸吸收NOX尾气。二,利用NOX可充分地被浓硫酸吸收,可以把NOX吸收到浓硫酸中生成硝酸硫酸,进而脱除氮氧化物。常压下碱液对NOX的脱除效率很低,因此只运用于处理含NO2超过50%的NOX废气。常用的碱性溶液包括Na OH、KOH及NH3·H2O等,其中氨对NOX脱出率最高,碱液吸收法在我国应用虽然较广,但该法在我国应用的技术水平低,脱硝效率仅在10%~80%左右。

2.2 液相络合吸收法

液相络合吸收法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能够同时脱硫脱硝的新方法。络合吸收法利用了络合剂与NO反应,克服了NO难溶于水的困难,因此该方法特别适用于NO含量较高的烟气。主要包括硫酸亚铁法、Fe(Ⅱ)-EDTA法钴氨和络合氧化法等方法,但络合吸收法的吸收液失活后再生起来很缓慢,使得运行困难。其中Fe(Ⅱ)-EDTA法是利用Fe(Ⅱ)-EDTA、Fe(Ⅱ)-EDTA-Na2SO3和Fe SO4等同NO反应生成络合物,而生成的络合物加热时又可将NO释放,从而使得NO富集回收的方法。但该络合法的较反应速度缓慢,因只处于研究阶段。

2.3 氧化吸收法

氧化吸收法是先将NO氧化为NO2,再用碱液将NO2吸收的方法;NO不必全部氧化为NO2,因为当同时存在NO和NO2时,易反应生成N2O3,之后又可与水进一步反应生成溶解度很高的HNO2,从而达到脱硝目的。氧化剂对该法的脱硝效率起很大作用。而氧化剂包括气相氧化剂和液相氧化剂两种。气相氧化剂有O3,O2,Cl2等。液相氧化剂有 Na Cl O、Na Cl O2、(NH4)2Cr O7等;氧化催化剂有V2O5(酸性溶液中)、分子筛、活性炭等。目前我国工业应用最广的氧化吸收法是硝酸氧化法,该法成本较其它氧化吸收法低,且硝酸的回收较为方便。

3 高级氧化技术脱硝法

3.1 Fenton法与UV/Fenton法

Fenton法是利用反应体系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将难溶于水的NO氧化为高价态的NOX,之后再利用液相吸收将NOX除去。曹春梅等通过利用Fenton法进行烟气脱硝实验,发现H2O2的最佳投加量为5%,在初始p H为1.5~1.8时,脱硝率为50%左右。虽然Fenton法氧化性强、操作简便,但H2O2利用率低且废液为酸性废液会造成二次污染,因而人们不断改进技术,将Fenton法与紫外光和超声波等联用,可节约成本。如UV/Fenton法就是将Fenton法与UV/H2O2两种系统结合,Fe2+与UV均能催化H2O2分解生成·OH,使系统的氧化性增强。但目前UV/Fenton法仅处于研究阶段。

3.2 电催化氧化法

电催化氧化技术,简称ECO技术,不仅在降解废水方面有高效作用,而且对NOX、SO2以及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原理是首先用非热能等离子体释放高能电子,再用得到的高能电子撞击H2O分子和O2分子,生成氢氧自由基和活性氧原子。生成的自由基与NO、SO2和Hg反应,形成可溶性化合物及气溶胶。NOX和SO2氧化产物可在洗涤塔内与氨气反应生成可回收利用的铵盐。电催化氧化技术可同时脱硝脱硫,并均能达到80%以上,副产品铵盐可作为肥料回收利用。

4 脱硝新技术

4.1 微生物法

微生物净化含有NOX废气的原理为:脱氮菌在有外加碳源的情况下,利用NOX作为氮源以生长繁殖并NOX还原成无害的N2。整个过程是NOX从气相进入填料表面的生物膜之中,并扩散进入微生物组织,可作为微生物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之后在固相或液相被微生物吸附并还原成N2。该过程中NO2先溶于水中形成NO3-及NO2-,之后再被微生物还原为N2,NO则是在微生物表面直接被微生物还原为N2,该方法主要利用了反硝化细菌的异化反硝化作用。

Slawomir Poskrobko等用10%的菜籽饼与煤共同燃烧,结果表明利用微生物技术使NOX的排放量减少了约30%,可使原本脱硝效率为15%的SNCR技术的脱硝率提高到40%。由于烟气的气量较大,且烟气中的NO又基本不溶于水,且微生物吸附NO的能力差,使微生物脱硝法难以进行,因此微生物脱硝法仍需改进。

4.2 液膜法

液膜法是由美国能源部Pittsburgh能源技术中心(PETC)所开发的新技术。是利用液体将气体选择性吸收,并富集于液相中。并且用于净化烟气的液膜应对欲处理的气体有选择透过性。Lu等利用微生物同Fe2+的EDTA混合制成生物液膜,进行脱硝实验,结果表明此系统脱硝率达90%,且成本较Fe2+的EDTA液膜降低,在脱硝市场有良好的前景。

5 结语

目前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我过从最初的只注重硫化物的污染慢慢开始注重氮氧化物的污染。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将氮氧化物减排列为约束性考核标准,预计首次减排幅度在15%左右,这标志着脱硝市场的正式启动。我国应以国情为基础,实行低氮燃烧技术,继续发展SCR和SNCR技术,并推广与燃烧技术等其它技术的连用,突破对微生物、微波、液膜和脉冲电晕等脱硝新技术的研究。

[1]马双忱,金鑫,孙云雪,等.SCR烟气脱硝过程硫酸氢铵的生成机理与控制[J].热力.

[2]汪琦,方云进.烟气脱硝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展望[J].化学世界,2012,53(8):501-507.

[3]钟秦.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及工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15.

[4]Lu Bi-Hong,Jiang Yan,Cai Ling-Lin,etal.Enhancedbiologicalremovalof NOxfromfluegasinabiofilterby Fe(II)Cit/Fe(II)EDTAabsorption[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1,102:7707-7712.

猜你喜欢

还原剂氮氧化物硝酸
氨还原剂喷枪中保护气旋流喷射作用的研究
一道关于铁与硝酸反应的计算题的七种解法
“氧化剂与还原剂”知识解读
熟悉优先原理 迅速准确解题
透视硝酸核心聚焦命题考点
低温废气再循环及低压缩比对降低欧6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
基于电加热催化的柴油机起动后处理优化试验
通过高压直接喷射实现高效率和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氢燃烧方式
氮氧化物吸附催化器与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组合排放控制系统用的先进催化剂
氮氧化物计算题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