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例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分析
2014-06-01班亚磊梁金旺李梦珍
班亚磊* 梁金旺李梦珍
(1河南省上蔡县齐海乡卫生院急诊科,河南 驻马店 463800;2河南省漯河市林颖县人民医院儿科,河南 漯河 462600)
58例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分析
班亚磊1* 梁金旺1李梦珍2
(1河南省上蔡县齐海乡卫生院急诊科,河南 驻马店 463800;2河南省漯河市林颖县人民医院儿科,河南 漯河 462600)
目的 探讨药物性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特点,以提高防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58例双硫仑样反应的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其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引起的主要药物,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治方法和救治转归。结果 ①流行病学特点:男/女=7.4/1;30~40岁者30例(占51.72%),41~50岁者12例(占20.69%);②量效关系: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摄入乙醇量的相关系数R=0.493,P=0.000。③引起反应的药物:头孢哌酮25例(43.10%)、头孢哌酮舒巴坦14例(24.14%)、头孢唑啉7例(12.07%)、头孢曲松6例(10.35%)、其他6例(10.34%)。④临床症状:以胸闷、心悸、气短、皮肤潮红、结膜充血、恶心、呕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⑤救治与转归:经积极对症处理,41例痊愈,16例好转,1例院内死亡。结论 双硫仑样反应以中青年男性多发,病情轻重不一,严重程度与摄入乙醇量密切相关,头孢类是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最常见药物,积极抢救治疗效果良好。加强对基层医务工作者和公众的相关知识宣教,可从源头上阻断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
双硫仑样反应;乙醇;流行病学;预防;治疗
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是应用某些药物后摄入含有乙醇的饮品或饮酒后应用药物导致体内“乙醛蓄积”中毒的不良反应。现代社会抗生素的应用及某些方面的滥用和人们社交活动时酒文化的传播,此反应日益增多;近年来基层的发病率、误诊率、病死率显著增高,而基层医护人员和民众对该反应知识的知晓率、预防率、治疗率极低,后果令人堪忧!当务之急应从基层医疗工作中给以良好的防治。本研究对58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蔡县齐海乡卫生院诊治的58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男51例,女7例;年龄15~68岁,平均(37.95± 10.04)岁。所有病例需排除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等其他疾病,并有摄入乙醇及应用头孢类或甲硝唑类药物史等。
1.2 分析内容
①流行病学特点,包括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饮用乙醇制品的量效关系等;②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主要药物;③临床表现特点;④诊治方法和救治结果。
1.3 统计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计数资料描述构成比,绘制频数分布图,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流行病学特点
2.1.1 性别构成
58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7例,以男性患者居多,男女比例为7.4ı1,见图1。
图 1 58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的性别构成
2.1.2 年龄分布
患者年龄最小15岁,最大68岁;平均(37.95±10.04)岁,30~40岁30例(占51.72%),41~50岁12例(占20.69%),其频数分布见图2。
图 2 58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的年龄分布
2.1.3 病情的严重程度与乙醇制品摄入量的相关性
摄入乙醇的量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正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R=0.493,P=0.000,表1。
表 1 饮用乙醇制品量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n)
2.2 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主要药物
在58例双硫仑样反应中,占前3大种类的药物分别是头孢菌素类、硝咪唑类、硝基呋喃类。其中应用头孢哌酮25例(43.10%)、头孢哌酮舒巴坦14例(24.14%)、头孢唑啉7例(12.07%)、头孢曲松6例(10.35%)、其他6例(10.34%),甲硝唑和呋喃唑酮各2例,替硝唑和胰岛素各1例。
2.3 临床表现
胸闷、气短、心悸58例;结膜充血,全身尤其面部皮肤潮红54例;恶心、呕吐32例;血压下降28例;视物模糊12例;呼吸困难6例;面色苍白5例;大小便失禁2例;心电图示心动过速39例,心肌呈缺血改变18例。
2.4 治疗措施与救治结果
①边抢救边询问病史,平卧位,休克者采取“V”型体位;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3~4 L/min,改善组织缺血缺氧。③建立静脉通道,维生素C针3 g加10%的G S500 mL静脉滴注,给予地塞米松5~10 mg静推,速尿20 mg静推,对休克的患者快速补充晶体液,必要时给予多巴胺20~160 mg等升压药。④恶心、呕吐者可给予甲氧氯普胺10~20 mg肌内注射;⑤嗜睡、昏迷者给予纳洛酮0.4~2.4 mg对抗治疗。⑥呼吸困难者给予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洛贝林等。⑦心绞痛患者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纠正心功能不全。41例痊愈,16例好转,1例死亡。
3 讨 论
3.1 作用机制
双硫仑在与乙醇合用时可抑制肝中的乙醛脱氢酶,使乙醇在体内氧化为乙醛后蓄积中毒,当体内乙醛浓度升高时,可与体内一些蛋白质、磷脂、核酸等呈共价键结合,使这些物质失活,从而引起机体的多种不适,表现为双硫仑样反应的症状[1]。
3.2 流行病学特点的实际意义
58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男女比例为7.4∶1,其中30~50岁者共42例,占72.41%,提示30~50岁男性是双硫仑样反应的高危人群,应将其作为重点防治对象。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摄入乙醇量的相关系数(R)=0.493,P=0.000,说明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摄入乙醇量成正性关系[2],饮酒量多者发病重,持续时间长;量少者相对轻,缓解快。临床上发生该反应最多的药物是头孢菌素类药物,以头孢哌酮及头孢哌酮舒巴坦首发[3]。这些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化学结构上共同的特点是在其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环的3位上有甲硫四氮唑(硫代甲基四唑)取代基,其与辅酶Ⅰ竞争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中心,乙醛不能被继续氧化,导致乙醛蓄积中毒,从而引起双硫仑样反应[1]。一旦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应给以积极有效的、科学的抢救和治疗。对原有心绞痛患者需改善冠脉循环,数小时内可缓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同时给予心电监护。及时监测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心肌酶谱、电解质等,以免多种疾病共存而延误治疗。
药物性双硫仑样反应是一种医源性疾病,开始大、中城市是高发、高危区域,与抗生素广泛应用及酒精饮品增多有关。近几年来社区、城乡发病率显著增高,且误诊率、病死率高与基层医护人员对于该反应知识亏乏,而公众知晓率又极低有关。全面开展对社区、乡级卫生院、县级医院对双硫仑样反应的预防治疗和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意义重大。
3.3 预防措施
①宣传教育:组织基层医护人员培训,加大药店对相关药物的监管及双硫仑样反应知识的普及,使之了解双硫仑反应并加大重视。扩大社会宣传,增加群众自我防范意识。②在就诊过程中,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和过敏史,了解饮酒史,同时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防止滥用倾向,合理联合配伍,不能同时使用含乙醇的药物。其中以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最多、最敏感。③对12 h内有饮酒史者宜暂缓使用[1]。④应告知患者在使用上述药物期间及停药后14 d内,均应避免饮酒或进食含乙醇制品,如白酒、啤酒、黄酒、藿香正气水、、酒心巧克力、用乙醇进行皮肤消毒或擦洗降温,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更应注意[1]。⑤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美唑、拉氧头孢、头孢米诺、头孢甲肟、头孢孟多等[4],硝咪唑类:奥硝唑、塞克硝唑.其他抗菌药:氯霉素、酮康唑、异烟肼、磺胺类、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华法林、灰黄霉素、妥拉唑啉、硝酸甘油、异山梨酯、苯海拉明、巴比妥类、氯丙嗪等均有可能[1]。《黄帝内经》早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思想,临床的医务工作者须担起责任,把基层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全面有效的开展实施。
[1] 陈秀荣.常用药物皮试液配制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5.
[2] 张国祥,谢少玲.抗菌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1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 (32):150-151.
[3] 曹荣华,关爱红.头孢类抗生素致双硫仑样反应16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11):1671.
[4] 张石革.药学监护—常见问题解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380.
R595.3
:B
:1671-8194(2014)06-0159-03
*通讯作者:E-mail: Banyale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