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为动植物撑起一片天

2014-06-01撰文童柳敏

浙江林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植物

◆撰文//童柳敏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为动植物撑起一片天

◆撰文//童柳敏

九龙山位于浙、闽、赣三省毗邻地带的遂昌县西南部,与福建浦城、浙江龙泉接壤,属武夷山系仙霞岭的一个分支,是钱塘江水系的最南端源头。九龙山主峰海拔1724米,为浙江第4高峰。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囊括了九龙山主峰及其周边区域,是九龙山区域生物多样性最富集、最重要的精华区域。保护区总面积5525公顷,其中核心区1531公顷,缓冲区1630公顷,实验区2364公顷。此外,在保护区周围,还建有5136公顷的外围保护带。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属森林和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3年9月。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黑麂、黄腹角雉、伯乐树、南方红豆杉,是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植物资源宝库千“娇”百“媚”

据最新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显示:九龙山保护区土地总面积有5525公顷,其中林业用地5458公顷,占98.8%;非林业用地67公顷,占1.2%,整个保护区森林覆盖率有98.8%。保护区的乔木树种活立木总蓄积量为31.84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量31.72万立方米,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61.5立方米/公顷。区内有毛竹5.05万株,毛竹林单位面积立竹1822株/公顷。

这里有伯乐树、南方红豆杉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还有福建柏、白豆杉、榧树、长叶榧、连香树、香樟、闽楠、花梨木、鹅掌楸、厚朴、凹叶厚朴、毛红椿、香果树、蛛网萼、长序榆、榉树等1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此外,九龙山区域又是九龙山榧、遂昌冬青、九龙山景天、九龙山凤仙花、九龙山鳞毛蕨、大西坑水玉簪等40种植物模式标本的原产地。另有15个中国特有属和领春木、银钟花、短萼黄连、银鹊树、南方铁杉、乐东拟单性木兰等珍稀濒危植物。由此可见,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何其丰富,不愧为华东地区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地带性植被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尤其是此处600公顷的原生状态自然植被,在我国东部高密度人口及经济发达地区十分罕见。由于海拔高差大,垂直气候变异明显,九龙山保护区植被在显示常绿阔叶林典型特征的同时,还存在着较为完整的垂直带谱系列。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可划分为针叶林(34.9%)、针阔混交林(20.2%)、阔叶林(38.7%)、竹林(0.4%)和灌丛(5.%)5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32个群系组,39个群系和44个群丛组。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适宜,相对湿度较高。区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云海茫茫。复杂的地形,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气候环境。概括九龙山保护区的气候条件,具有垂直地带性、雨季和干季明显、山顶部风大气候变化复杂、南北坡有较大差异4个特征。

野生动植物千“奇”百“怪”

因其得天独厚的中亚热带地理位置,以及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形环境,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成为南北植物的汇流之区,也是许多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场所,且植物区系呈现南北过渡、东西相承的特点。据考察,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已知有非维管束植物384属804种,其中苔藓植物65科185属436种,地衣58属159种,大型真菌13目38科101属209种;已知有维管束植物(蕨类、种子植物)179科684属1569种,其中蕨类植物35科73属227种,种子植物144科611属1342种,分别占浙江省种子植物科的80.4%、属的52.9%、种的41.4%。

如此优良的森林生态环境,也为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据调查,保护区有已知的无脊椎动物114科491属681种,其中昆虫16目93科443属587种,蜘蛛21科48属94种。有脊椎动物29目90科202属311种,其中鱼类3目8科20属25种,两栖类2目8科13属34种,爬行类3目9科30属49种,鸟类13目35科93属145种,兽类8目22科47属61种。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种数分别占浙江省总数的77.3%、59.8%、30.2%和60.6%。

这里有云豹、豹、黑麂、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猕猴、短尾猴、穿山甲、豺、黑熊、大灵猫、小灵猫、金猫、鬣羚、斑羚、鸳鸯、凤头鹃隼、鸢、燕隼、红隼、草鸮、领角鸮、白鹇、蓝翅八色鸫、大鲵、虎纹蛙等4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还有一大批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另外,九龙山还是九龙棘蛙等5种动物模式标本的原产地。

更为突出的是,九龙山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特有的世界性受胁物种黑麂最重要的分布中心和最大野生种群的集中分布区,也是另一世界性受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最重要的栖息地和最集中的分布地之一。九龙山保护区是两濒危物种的分布交叉点,是黑麂分布中心的南缘和黄腹角雉分布北界的中心。

伯乐树(果)

白鹇

黑麂

科考研究前“仆”后“继”

近年来,九龙山先后组织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部门进行了5次大规模、多学科的综合科学考察和20余次单科考察,出版了《浙江省九龙山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研究》一书,汇集九龙山及大西坑考察成果报告4本,发表科研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九龙山发现林相较好的天然林和比较丰富的森林植物资源》获1979年浙江省科技大会成果二等奖,《九龙山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获1980年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利用技术力量优势,保护区在苗木经营开发上进行了尝试。2000年,保护区与浙江省林业厅种苗站、上海世纪森林公园合作进行了映山红、青冈栎等9个品种野生苗木移植栽培试验,每年为林业部门提供众多品种的林木种子。保护区现已建立4个苗木圃地,面积50多亩,现有在圃各种苗木20多万株。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给保护区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区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1年,因升格申报需要,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再次组织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对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进行了有重点的考察论证,对黑麂、黄腹角雉等重点保护物种及青冈林、猴头杜鹃林、黑山山矾林等典型特色植被进行了专题考察研究。另外,保护区还接待了国内外多批教学、科研部门前来考察、研究和实习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和实习生,这里俨然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科研、科普和教学基地。2004年,保护区被确定为浙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浙江省动物学会、植物学会、生态学会四大研究基地,

目前,保护区在黄石玄淤已建有动植物标本陈列室,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2000余份。1984年在岩坪和七树坑建有面积为2.67公顷的植物标本园。保护区科技人员先后研究和繁育伯乐树、香果树、鹅掌楸、南方铁杉、长序榆、白豆杉、福建柏、银鹊树等15个珍稀植物树种,开展了棘胸蛙和蛇类的养殖试验;自1999年以来与浙江师范大学合作承担了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黑麂空间分布格局的GIS研究》,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合作开展了甜槠林、木荷林的群落学研究课题,保护区还独立完成了省林业厅和县科技局立项的《九龙山自然保护区观赏植物开发利用》、《珍稀濒危植物繁育利用研究》等项目。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植物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钱塘江源头新建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