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眼识别是与非
2014-06-01裴乾坤
文/裴乾坤
狗眼识别是与非
Anditing Pioneer
文/裴乾坤
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天里,我和我家的狗一起坐在纱门前等着我外公下班的情景。我的童年生活在一个60年代建立起来的铁路职工社区里,鳞次栉比的房檐、蜿蜒曲折的小巷以及弄堂里穿行不息,即便在最炎热的夏季都携带着丝丝凉意的穿堂风,一并构成了这个南方小城的80印象。孩子和狗都热切地期盼着这个家的老主人,而夏天的风总是先将老主人回家的消息告诉小狗,孩子看着狗撒疯雀跃的样子,也欢快了起来。
如果说评选十种对人类文明影响重大的动物,犬类必列其中。犬类以其灵敏的嗅觉,健壮的体魄以及合群的性格,陪伴了人类文明走过了至少1.5万年的时间。由于漫长的驯化过程,犬类根据人类的需要被特训成不同种类。既有乖巧伶俐的宠物犬,又有凶猛好斗的战斗犬,也有尽职尽责的工作犬。直到今天,纵然我们被高科技装备武装,但是各种犬类的身影仍然出现在侦查、缉毒、排爆、安保、搜救等行动的第一现场。
犬类以其灵敏的嗅觉,健壮的体魄以及合群的性格,陪伴了人类文明走过了至少1.5万年的时间。
探案精英
任何行为必将留下痕迹,这便是司法侦查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但是一些狡猾的罪犯会小心翼翼地隐藏几乎所有明显的痕迹,他们会一一抹去自己的指纹,打扫自己的毛发,斩断所有可以与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线索。但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都无法抹去他们在现场和作案工具上遗留下来的气味。对于犬类而言,每个人的气味都是如此的不同,使得它们指认罪犯几乎毫无压力。为了让犬类的这种能力充分发挥,波兰与荷兰的警方建立了一套人体气味鉴别程序,而不少北美的法院采纳了这种程序。这便意味着警犬们终于可以坐在证人席上指认罪犯了。
但是并非所有警犬都能获此殊荣,只有一种名为寻血猎犬(bloodhound)的犬种所提供的证据,才可能被法庭采信。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产生嗅觉的原因说起。气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够被人所感受,实际上是由于鼻子与气味源某种程度的接触。气味源中能够呈现出气味的成分,以分子的形式挥发到空气中,再由鼻子里的嗅觉细胞捕获并发出相关信息,负责嗅觉的神经将这条信息传递到大脑,再由大脑判断这是什么气味。因此下次如果一位窈窕淑女擦身而过却又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假如列位看官能寻得住那一缕袅袅余香,也不要觉得茫然扼腕,因为你的鼻子和她体内的信息素分子已经亲密接触过了;当然各位要是进了那五谷轮回的道场被一股恶臭给熏出来,大家也别急着庆幸自己逃得快,因为你的鼻子已经和那一尊尊金菩萨里的甲基吲哚成分亲密接触了,这儿我也不提醒各位人的鼻腔和口腔是连通的了。
现在把话说回来,我们发现嗅觉的灵敏与否,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鼻子里嗅觉细胞的多少和鼻腔里一次能容纳多少包含气味分子的空气。前者说的是质,是对一团气体中气味分子采样能力的强弱问题;后者说的是量,是一次采样所可以利用的样本数量多少的问题。人类的鼻腔里面含有大约500万个嗅觉细胞,而一条腊肠犬的鼻腔里都能容纳1.25亿个以上的嗅觉细胞,一条猎狐犬的嗅觉细胞已经达到了1.47亿个以上。但是两个犬种都还不能胜任警犬的工作,我们常见的黑背警犬,也就是德国牧羊犬,拥有超过2.25亿个嗅觉细胞。而我们前文提到的寻血猎犬,它的嗅觉细胞数量已经突破了3亿个!不仅如此,寻血猎犬那大约15厘米长的大鼻子能容纳大量的样本空气。这两者造就了寻血猎犬能够追踪14天以前留下的细微气味的超凡能力。
稽查先锋
作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平头老百姓,机场海关几乎是我们一睹稽查犬尊容的唯一场所了。它们不仅昭示了一种稽查力量的存在,而且确确实实作为一种有效的稽查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仅以缉毒为例,20世纪50年代,德国最先使用警犬搜查毒品,1978年的意大利,警方利用缉毒犬查获了3143公斤各类毒品,占当时意大利全国查获毒品数量的79%。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也开始使用专业的缉毒犬进行缉毒工作,中国海关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5个关区设立了29个缉毒犬队,仅在2009年一年中,利用缉毒犬查货的走私毒品案件就达到100起之多。
2002年在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监狱里发生的一个事件,更让人对缉毒犬的能力刮目相看。在这场事件中,女性犯罪嫌疑人在胸罩内藏匿了少量的大麻,这些大麻与咖啡、胡椒以及薄荷味的乳膏混装在一起,而从这团我们完全没有办法想象是什么气味的东西当中,缉毒犬找到了那包大麻。
在一线工作的缉毒犬们,对于它们的出身没有太多要求。一般的缉毒犬都会选择服从命令并且注意力集中的中型工作犬充当。因为它们需要直接与大量平民百姓接触,因此过大的体型会对民众造成压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在机场海关见到藏獒的原因。
坊间有流言说训练缉毒犬时,需要先让它们沾染毒瘾,这样缉毒犬们就可以对毒品极度敏感。这种说法自然是无比荒诞的。首先毒品对于犬类而言是一种极度危险的物质,在现实行动中,有不少缉毒犬就是因为在发现毒品后咬开包装袋,或舔舐散落的毒品而导致急性中毒,甚至丧命的案例。在训练中虽然会使用毒品样品,培养缉毒犬对各种毒品气味的敏感性,但是毒品特有的气味和吸食毒品是两回事。其次,缉毒犬找到毒品后的兴奋反映不是源自于毒品本身,而是源自于训练。在缉毒犬的训练中,训练员会设计一系列搜寻游戏,将带有毒品气味的各种物品随机藏在训练场的各处,如果缉毒犬找得到,训练员会给予一定的奖励,正是通过这种游戏,建立起找到毒品=获得奖励的条件反射,才让缉毒犬对寻找毒品的工作尽心尽责。再次,我们知道在现实工作中,查获毒品是随机发生的事件,或许工作一天也不会查获一起贩毒案件,或许一天之内查获几起,无法人为控制。如果缉毒犬都是瘾君子,那么怎么保证它们在工作中不会毒瘾大发,丧失工作能力?即便通过某种方式满足了毒瘾,谁又能相信处在嗨翻状态下的缉毒犬的判断呢?
当然缉毒工作也不是缉毒犬的独角戏,缉毒犬不会说话,但是往往一个表情,一次犹豫,一个姿态都包含了一定信息。而这种信息也只有长期和缉毒犬耳鬓厮磨的训练员才能读得懂。
除了专业的缉毒犬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稽查犬类。它们的“知识面”更加丰富,对枪支、弹药甚至盗版光碟都能识别。在华盛顿机场,曾经有两只黑色的拉布拉多犬发挥它们的特长,查处过不少走私盗版光碟的案件。用来制作光碟的材料聚碳酸酯所散发的气味,能够指引这两只稽查犬准确的找到藏匿的光碟。即便犯罪分子试图用尿素掩盖,也逃不过这两只狗的明察秋毫。鉴于它们功勋卓著,英国反盗版联盟(FACT)将它们派遣到马来西亚打击盗版产业,致使该国的盗版集团甚至为它们开出了悬赏追杀令。我想对于这两只稽查犬来说,这才是对它们莫大的褒扬吧。
靠谱不靠谱
2008年5月28日新浪网报道了一起发生在日本的真实事件。东京成田机场的工作人员为了测试缉毒犬的能力,故意把一包重约142克的实验用大麻放入一个铁盒子中,并随机放入一名乘客的行李箱边带中,希望打一场“实战演习”。然而可惜的是,缉毒犬并没有发现这包毒品,而工作人员也没能找出这个行李箱。于是这名乘客就莫名其妙地带着142克毒品入境了。这次事件一方面差一点造成这位旅客的牢狱之灾,另一方面再一次引发了舆论界对缉毒犬可靠性的质疑。
其实对于缉毒犬的这种质疑早已有之。早在2006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发表了一份报告称,缉毒犬报警的正确率只有26%左右,其他的84%只是被发现携带了普通药物。而由缉毒犬提供证据进而抓捕毒贩的比例仅仅在0.19%左右。
然而在现实中功勋卓著的缉毒犬们,在报告中的成绩为何如此不堪?这便成为了一个棘手的矛盾。因而在2011年,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网站上公开了一份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试图解决该问题。研究者设计了一项实验。有14只公犬和4只母犬,包括拉布拉多、德国牧羊犬等数种常被用于承担缉毒工作的犬种参加了该项试验。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它们被主人带到一座教堂里,要求在指定的4个房间中找出毒品或炸弹。然而实际上这4个房间都没有放置毒品或炸弹。第一个房间作为对照组,没有放置任何东西;第二个房间在柜子里贴上了红色的标签,但柜子里仍然空无一物;第三个房间在柜子里放上了香肠和网球(狗主人无法发现),但是柜子的表面没有放置任何标签;第四个房间的柜子里放着香肠和网球,并且在柜子的表面贴上了红色的标签。在接下来的两天里,这些缉毒犬和主人们在这4间房间里一共搜寻了144次,而缉毒犬们竟然发出过123次报警,而且结果显示在每间房间,都被指出藏有毒品或炸弹。
这是缉毒犬们的问题吗?其实也不尽然,虽然缉毒犬在判断时有误判的可能,但是在贴有红色标签的房间里,它们发出报警的次数最多。对于犬类来说,红色实际上是一种不能被识别的颜色。颜色是通过视网膜上的锥细胞感知的,而犬类的视网膜上没有感知红色的锥细胞,因此不太可能是因为犬类受到了红色标签的暗示。而且缉毒犬在嗅探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嗅觉进行工作。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其实,缉毒犬们在确定有目标存在时,才会发动其强大的嗅觉寻找并发现目标。但是在本次实验中,缉毒犬们其实并没有闻到目标的气味,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并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被带来参加这行动,因此它们会更多的参考主人的意见。主人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哪怕是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短暂的眼神停留,都有可能被他的狗所发现,于是缉毒犬们便在主人有意无意的指导下,报告了“目标”的存在。而至于贴有红色标签房间为何出现最多次数的误报,很有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我们知道红色对于人类来说极其显著,这是人类在数万年的演化中形成的心理特点——即红色代表危险。或许,这些误报的责任并不在缉毒犬身上,它们仅仅是不想让它们的主人一无所获,因此在缉毒犬这类稽查犬的使用上,人类似乎要恪守更严格的准则。
栏目主持人:刘雨 lymjcfy@163.com
结语
犬类在司法活动中曾经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未来仍将如此。虽然偶尔会出现不理想的成绩,但是“狗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现代科技的进步,让我们越来越多的了解了这些陪伴了我们数万年朋友们,也让我们懂得怎样更好地和它们一同工作。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人类会掌握一种技术,全面代替犬类在工作中的地位,但是即便如此,那横亘了千万年的情感,也不会让犬类离开我们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