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脑血管综合症患者的临床分析
2014-05-30张鸿雁
张鸿雁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得到了快速发展,预防急性心脑血管成为了人类面临的新的挑战。如何使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多重危险因素控制达标,从而使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对急性心脑血管综合症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了探讨,以对该病症的治疗提供一定指导。
【关键词】急性,心脑血管综合症,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96-02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老年人为主,通常伴有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如果患者不能在发病后第一时间得到专业妥善的治疗,很有可能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因此,早期的院前急救措施是提高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1急性心脑血管病症概述
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寿命逐渐延长,急性心脑血管病成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常见病有猝死、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左心衰、恶性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临床表现有心慌,胸闷、胸痛、胸部窒息感、大汗、呼吸困难、剧烈头痛、呕吐、抽搐,肢体瘫痪及意识障碍等发病时患者往往在院外,不易即刻得到专业的治疗,抢救不及时常危及生命。急诊救治进行早期诊断、评估及准确的处理都是非常必要的。
2急性心脑血管研究现状
国内外大量证据已经证明,积极有效的预防能够显著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自70年代初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每年新发生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减少。美国经过27年的努力使人均寿命延长了5年,其中3年是得益于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和有效预防。而近30年我国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大量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发现,对其防治的重点“前移”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3急性心脑血管综合症临床分析
3.1急性心脑血管症状原因
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发病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吸烟、血清胆固醇升高和糖尿病。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高危因素,大量的研究已经揭示一些新的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血清炎性标志物高敏反应蛋白是机体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和组织急性损伤的标志物,已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一。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在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同时往往伴有炎性反应,其血清较高。目前,对以上传统公认的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干预控制力度尚不够。
3.2急性心脑血管症状治疗
在救治急性心脑血管病症患者的过程中,患者在向医院拨打急救电话时,急诊医生应详细询问发病时大致的症状表现,以及是否有既往病史。如初步判断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后,叮嘱患者立刻停止活动,指导家属和陪护人员基本自救方法,不得剧烈摇晃和搬运患者,迅速组织院前急救人员出车前往患者所在地。到达现场后,马上开始检查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清醒,瞳孔的变化,监测血压、脉
搏、呼吸和心电图,掌握病情发展的严重程度,视现场和患者病情,使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比如平卧体位、侧卧体位和端坐体位为了确保呼吸道的通畅,必须清除口腔内和鼻腔内的分泌物。戴有假牙的昏迷患者应立即取出假牙;舌根后坠闻及鼾声者应在口中置入口咽通气管;浑身抽搐者在口中置入开口器,防止舌咬伤;呼吸功能异常者可采用气管插管的方法,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应用急救药物&在急救危重患者时应同时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耐心细致的讲解基本疾病知识,消除多余患者和家属的焦虑、恐惧和紧张情绪,告之患者和家属在转运医院途中有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争取得到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并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待采取妥善的急救处理措施,患者生命体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基本平稳后,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搬运患者时必须动作轻柔、协调一致,救护车车速平稳,不得有剧烈的颠簸。医护人员需时刻保持警惕,观察病情的变化,保证输液管和氧气管等急救措施运行正常。返回医院后及时向接诊的值班人员交代院前急救过程,为院内治疗提供必要的资料,以提高患者的救治的成功率。
3.3救治结果讨论
在调查的100例患者中,60例经过及时急救后病情趋于平稳并顺利转送至医院治疗,无患者因转送意外转运发生病情加重或死亡;例猝死因未能及时发现在现场死亡。目前,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心脑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本组患者以老年患者为主,合并多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应引起足够重视,树立健康意识,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采取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治疗原发病。急性心脑血管病的院前急救对于此类患者的转归起决定性作用,部分患者院前定性诊断困难时可先给予中性治疗及一般对症治疗,待病情允许后迅速转送医院进一步确诊治疗。在临床救治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时,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可以归结为一个“早”字,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医护人员要牢固树立急救意识,尽量缩短出诊准备时间。到达现场后急诊医生在实施院前急救时,必须将挽救生命放在首位,控制生命体征的恶化,其次再考虑保护和恢复器官功能。如果患者的在院前急救时尚不能给出明确的诊断,应采取中性治疗措施,包括进行脱水降颅压,保持血压稳定,暂时不用止血和抗凝溶栓药物,严密观察病情,病情逐渐平稳符合转送条件后再立即送至医院以进行确诊治疗。总之,院前急救对于患者的转归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接到出诊任务后快速出诊并准确判断病情是提高急性心脑血管疾病院前急救成功率的关键。
4结语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心脑血管急症的患者将会越来越多,因此不断探讨诊治及整个急救过程中的细节,总结经验,纠正救治中的不足,有助于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必将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刘承基,中国脑血管病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4
[2]胡大一,警惕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第二次浪潮,医学研究杂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