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地膜残留量试验研究及解决残膜危害的对策
2014-05-30张风琴再同古丽·加帕尔
张风琴 再同古丽·加帕尔
[摘 要]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各种产品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应用,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严重的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产品的安全。本文中主要介绍了棉花的地膜残留试验以及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棉花 地膜 危害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95-01
近年来,我县土地耕种面积98万亩左右,地膜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全县地膜覆盖种植面积达到耕种面积的85%左右,每年使用地膜都在2000吨以上,为了利于回收我县使用地膜厚度以0.006≤d≤0.008毫米的为主,主要应用于棉花、玉米、加工番茄、蔬菜等作物。特别是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后,地膜的使用数量猛增。但是,由于秋季农作物收获后,农田中的残膜没有及时回收,大量的残膜留在土壤中,对农作物的生长及其他方面造成极大危害。基于此情况专门对此进行了试验调查研究。
一、地膜残留量的调查
我们在连续种植地膜棉15年以上的棉田设置了15个点,每个点1平方米,挖20厘米深,捡拾所有残膜,洗净称重,平均每亩残膜留量15.48公斤,其中每亩含膜最高达25.6公斤,最低13.8公斤。
二、地膜残留对棉花生长影响试验调查
棉花地分3个点,每个点采挖棉花苗30株,共挖棉花苗90株,对棉花苗进行逐个根部调查,按照4种调查情况分别记载每株棉田发生的情况,用天平直接称出棉苗植株的鲜重。
1. 棉花残膜对棉株的生长影响试验结果
1.1 棉花苗主根穿透残留地膜,5厘米内无其它残留地膜共5株,占5.6%,平均棉苗植株鲜重67.7克、叶片11.2克、株高50.3厘米。
1.2 棉花苗主根穿透残留地膜,5厘米内有其它残留地膜共9株,占10%,平均棉苗植株鲜重71.4克、叶片11.9克、株高44.7厘米 。
1.3 棉花苗主根没有穿透残留地膜,5厘米内有其它残留地膜共52株,占57.8%,平均棉苗植株鲜重62.7克、叶片11.4克、株高47.2厘米 。
1.4 棉花苗主根没有穿透残留地膜,5厘米内无其它残留地膜共24株,占26.7%,平均棉苗植株鲜重82.8克、叶片12克、株高49.8厘米 。
2.结论
残膜带来的危害
2.1 影响田间出苗率和农作物正常生长。
2.2 不利于农作物根系伸延,农作物生长受到抑制。
2.3 残膜隔离作用严重影响农作物正常吸收养份,影响肥料利用率,进而影响农作物品质和产量。
2.4 影响土壤理化性状
2.4.1 残膜在土壤耕作层和土壤表层阻碍农田土壤的运动,导致土壤中水分移动速度减慢,水分渗透量减少。
2.4.2 残膜聚集在土壤中使土壤孔隙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农田土壤空气正常循环和交换,通透性降低。
2.4.3 由于土壤通透性降低,进而影响到土壤微生物正常活动,土壤肥力水平下降。
2.4.4 残膜在土壤耕作层中导致养份运输困难
2.5 影响机械作业
大量残膜留在土壤中,农业机械作业时残膜缠绕在梨头、耙齿和中耕机杆齿上,影响田间作业,不利于土壤翻耕,导致土壤耕性变差。
3.解决残膜危害的对策
3.1 进一步加强对残膜回收工作的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让回收残膜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3.2 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农用地膜质量的监管力度,以利于残膜进行回收。
3.3 把回收残膜作为政府长期抓农村工作的重点工作来抓,加强制度管理,抓督促落实。将清理残膜工作纳入农业生产管理考核内容,实行考核奖惩制,把清理残膜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3.4 增加投入,加大残膜回收机械研制和推广应用,提高残膜回收效率。由于地膜应用范围广、面积大,实行人工清除困难比较大,因此,应用机械回收残膜已成为必然趋势。各乡镇、村应采取人工清除和机械回收残膜相结合的办法。
3.5 建立残膜回收过程控制机制,在农作物生产全过程彻底清除残膜。让广大干部、农户增强对白色污染的认识,加大对残膜回收力度,重点加强过程控制,把清除残膜列入生产管理各个环节,促进残膜回收。如,机械进地前,及早组织人员边拾残膜边整地,机械要求必须用搂膜机、搂膜耙加上人工拾残膜相结合。否则,不许机械进地作业梨地、播种。做到彻底清除残膜。
参考文献
[1]梁志宏,王勇. 我国农田地膜殘留危害及防治研究综述[J]. 中国棉花,2012,01:3-8.
[2]支金虎,郑德明,朱友娟. 残膜污染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及其治理[J]. 塔里木大学学报,2007,03:66-70.
[3]董合干,刘彤,李勇冠,刘华峰,王栋. 新疆棉田地膜残留对棉花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13,08: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