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单季茭白锈病综合防治技术
2014-05-30吴法正范道谷
吴法正 范道谷
[摘 要] 浙江省庆元县岭头乡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高山茭白种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山区夏季凉爽,降雨偏多,田间湿度大,且连年种植,锈病发生较严重,影响了产量与品质。通过改善栽培管理条件,平衡施肥,合理轮作,及时对症用药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切实有效地防治茭白锈病。
[关键词] 高山茭白 锈病 发生 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94-01
茭白是浙江省庆元县岭头乡重要的高山蔬菜,产量高,质量好,种植效益高,种植面积发展迅速,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了3000余亩,产值3200万元。但由于山区夏季凉爽,降雨偏多,田间湿度大,且连年种植,以锈病为主的病害逐年加重发生,发病田块将影响茭白的产量及品质,降低了茭白的商品性,一般病田减产20%-40%,严重的可减产70%以上。同时部分农户由于用药不当,也容易引起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一、主要症状
茭白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及叶鞘,发病后叶片正面和背面都会出现黄褐色隆起的小胞斑。形成隆起的小胞斑,小胞斑破裂后,散发黄色孢子。该病严重时造成叶片枯死或植株生长矮小,肉质茎瘦小。
二、病原及传播
茭白锈病是由子囊菌亚门茭白单胞锈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茭白单胞锈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球形至椭圆形,壁厚,大小21-32微米× 16-22微米,黄褐色;冬孢子卵圆形至长椭圆形,顶圆而壁厚,上有若干指状突起,下部具淡褐色柄,大小25-40微米×13-21微米。锈病以病菌菌丝体和冬孢子在茭白老株及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在茭白生长期间,夏孢子借助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夏孢子不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扩散蔓延。
三、影响因素
影响茭白锈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与温湿度、病源菌量、品种以及施肥情况和田间通透性。气温14-24℃适于孢子发芽和侵染,最适发病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80%-85%。3-4月气温回升后开始发病,在浙南4-9月份为锈病的发生期,6-8月为发病高峰期山区夏季天气凉爽,降雨量比平原地区多,相对湿度大,有利锈病孢子的侵染传播,容易造成病害蔓延。
锈病的发生与施肥水平、施肥种类关系密切。茭白是耐肥作物,经济价值高,普遍施重肥,而且偏施化肥,有机肥施用少,偏施氮肥,磷钾肥少,降低了植抗病能力,容易引起锈病的发生和流行。
在栽培上植株生长过密,通透性差的田块发病重,植株下部的茎叶发病早且重。
连作发病严重,茭白对种植田块的选择要求较高,涉及到交通、排灌、土质等因素,山区可能选择的土地资源相当有限,因此,茭白田种植后一般是连作栽培,难以做到轮作或休闲。一般田块种植初期几年病害发生较轻,植株生长健壮,但二、三年后病害发生严重,株型退化,主要是土壤地力下降和病源菌迅速增加。
四、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控制菌源。提倡水旱轮作或与水稻轮作,控制菌源,减轻病害发生。茭白与松花菜等蔬菜水旱轮作,或与水稻能控制菌源,改善土地肥力。即使需要轮作的田块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菌源,如老病叶集中清除,在茭白采收结束后,及时清茬,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
2.增施石灰,调节酸碱度,补充钙元素。山区土壤偏酸性,施适量石灰,降低土壤PH值,能减轻病害发生。pH5-6的茭田,春耕时每667平方米施石灰75-100千克,施后保水5天以上,杀死部分病源菌。
3.平衡施肥
茭白生长量大,需肥较高,应掌握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使用,N、P、K平衡施肥。一是施足基肥,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3000公斤或复合肥50公斤,二是及时施追肥,萌芽时追施复合肥15kg/亩、尿素10公斤;分蘖期施复合肥50kg/亩促进分蘖;立夏前,视苗情施复合肥40-50kg/亩。茭白植株拔节后,喷施生长调节剂(15%多效唑800倍液)控制植株徒长。
4.加强田间管理
根据茭白生长特性及气候条件,保持适宜的水层,为植株生长提供最适合的田间温湿度条件。根据“浅水移栽、深水返青、浅水分蘖,适时露田、活小孕茭、湿润越冬”的原则。在孕茭膨大期应加深水层10-15厘米,并要求串灌清洁水,保证茭白嫩白,提高品质。茭白成活后应结合施肥进行耘田1-2次,第一次在栽后15天进行,第二次在栽后30天进行,第三次清棵删苗,栽后30天左右進行,每蔸保证有效分蘖15株,第四次做好剥老叶、茭白拔节期后,可将茭株基部老、黄病叶及无效分蘖剥去,有利于通风透光,抑制病害发生。
5.及时防治
药剂防治当田间出现零星病斑时,即要抓紧用药防治。可选用20%三唑酮1000倍液药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以上药剂任选一种轮换使用,每隔5-7天喷施1次,连续用药2-3次,晴天最好选择早晚用药,叶片正反面喷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