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一”

2014-05-30周福

2014年47期
关键词:道生大音希声王弼

周福

彭战果老师的一次佛学课上,我们讨论了关于“一”的问题。根据我个人之体验,我已经直观到各位老师和同学所说的都并非真正的道,并且感觉到这个一是不能言说的,一旦言说,就会落到具体层面的东西,但当时我还不能说出所以然。

这个一既然为万物的本源,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转化成老子的“道”,或古希腊的“逻各斯”,因此追问一,就是在追问道和逻各斯。

为了思考清楚这个问题,课后我仔细进行了思索,并带着这个问题重新阅读了《老子》,突然发现老子说出了我的想法。我们来看老子的观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释义:

说出来的道,并非真正的道;说出来的名,并非真正的名。无形无名时,道就是万物的始源,万物有形有名时又继续养育万物。因此,静观才可感受初始无形无象之道;而带着利益的眼光,能看到道的终点——有名有形之物。有名和无名同出于道,同样是在说道,因为道广大无边,用一个字无法形容,故而玄之又玄,无法形容的道乃是万物的本源。

注:“玄”不同于某一具体事物之名称,而只是对“无”、“道”的一种形容。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然则道、玄、深、大、微、远之言,各有其义,未尽其极者也。然弥纶无极,不可曰细;微妙无形,不可名大。是以篇云“字之曰道”,谓之曰“玄”而不名也。”又说:“故名号则大失其旨,称谓未尽其极。是以谓“玄”则“玄之又玄”,称“道”则“域中有四大”也。”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徼。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章)

释义:

无状无象,无声无响,因此看不见,听不见,触摸不到,它是混为一体的,因此无法推测。它上面不显得光亮,下面不显得阴暗,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而最终又能形成为物,因此说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恍恍惚惚。迎着不见它的头,跟在后面又看不见其尾。因此能以古人之道,统御今天的现状,能知道古代之源头,就叫做道纪。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二十一章)

释义:

道未成物时,无形无状,万物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就形成了。道深远难窥,然而万物的确由道产生,并有信验,从古到今都是这样。我何以知道万物始于道呢?我就是这样知道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王弼注)

释义:

有一种东西混合而成,先于天地万物产生,无形无状,万物从其而来,灭之后又复归于它,这样反复循环而不改变,它是天地万物之源头,我不知道它的形状,勉强命名为“道”,之所以命名为道是因为它“大”,而且其作用不拘于某一方面和领域,遍及天地万物,而且可以返回和复归。因此“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天地间有四大,而王只是居其中之一。人不违地,才能安全;地不违天,才能得周全;天不违道,才能得完备。而道却是效法自身,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不受拘束。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三十九章)

释义:

一开始时,天得道可以清净,地得道可以安宁,神得道可以具有神灵的本领,谷得道可以空虚,万物得道即可产生,侯王得道可以使天下太平,这些都是道的作用。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四十一章)

释义:

正真宏大之声是听不见的,真正的庞大物体是看不见的,道隐藏而无形无状,万物的形成皆是道产生的,而且道一旦赋予万物,万物即可凭其从道所得而从始至终自我运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释义:

道是万物的初始,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四十七章)

释义:

道在万物形成之时就赋予了万物,如果能返回自身,即可感受道,道无形无状,向外寻求,反而难以体会道。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道之遵,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五十一章)

(王弼注:“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

释义:

万物由道而来,形成之时道赋予万物之本性,也就是所谓的德,德使得万物能生长和成熟,最后外部之形势又可使物可显现自身的力量。因此,万物没有不遵道贵德的。道与德的尊贵,在于万物之性命从道德而来。道生万物,而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因此万物皆各得其庇荫。

附:王弼对老子大意的归纳: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王弼《老子指略》)

从以上的梳理来看,老子认为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极为广袤无边,周行不遍,已经超出人可以想象和言说的边界,因此是玄之又玄,不可道,不可言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说出来的话,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光是一“道”字无法形容,因此以“道、玄、深、大、微、远”各字来描述。道虽无形无状,却是万物的由来。万物从道之中获得“德”,即可由“德”养之、畜之。道无形无状,因此,从外面入手是观察不到道的。万物形成之时候,就被道赋予了德,即万物的本性,返回物之本性,即可体验到道,因此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的此言正说中了我的感受。在我过去一年频繁的于天地万物的沟通交流中,我感觉到了这冥冥之中无法言说的东西,因此,关于“一”(道),我认同老子,是只可体验,不可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关于一的问题,课上各位老师和同学都没有说清楚一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症结不在我们,而在于一本身就是不可说的,如果非得说什么,实际上也只能道出一的某种显现,而不是一本身。无论是谈对自然界的观察,运动的协同,还是气之类,都是一的显现,而不是一本身。(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猜你喜欢

道生大音希声王弼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老子“大音希声”的深层义理
“主体性”视角下的王弼“本无”思想研究
Bidirectional highly-efficient quantum routing in a T-bulge-shaped waveguide∗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的再认识
大音希声,温婉如玉 Bowers&Wilkins PX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道生说法,顽石也点头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大朴不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