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农村土地流转研究:一个文献述评

2014-05-30周新梅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农地农村土地农户

周新梅

收稿日期:2014-04-15

摘要:

土地制度创新一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创新,搞活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根据对学界农地流转文献的梳理,可以总结如下结论:在土地流转中要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要根据农民的意愿进行流转;各地农民土地占有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在农地流转中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尽可能减少农民农地流转的后顾之忧;要加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す丶词:

土地使用权;农地流转;流转意愿;流转方式

の恼卤嗪牛2095-5960(2014)04-0106-05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政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现代化进程及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使得土地流转速度不断加快。黄延信等(2011)[1]认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总体上表现出流转速度加快、流转类型多样、流转主体多元化、以短期流转为主、由市场决定价格、租金支付方式多样等特点,流转土地呈现种植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集体统一经营、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并表现出流转组织化水平提高、仍以种粮为主、农民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政府鼓励等新趋势。

然而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也引发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如何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的流转,是当前我国深化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提供有益借鉴。

二、农地流转研究综述

(一)农地流转的必要性

1.原有的土地制度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郑金英和金茂霞(2003)[2]指出,家庭承包经营制虽然从根本上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再造了微观组织结构,但在某些程度上,“按人分地,按户承包”这种土地分配制度让农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再加上我国已加入了WTO,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要想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必须对土地进行制度创新,加强土地流转,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邵书慧(2005)[3]指出,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在各种竞争下必将受到挑战,国内农产品市场必将受到影响,这样农地经营缺陷就会暴露,只有对农地进行合理流转,才能保证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谭淑豪(2003)[4]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影响到农业的生产效率,认为应该通过推进农地流转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于玲(2008)[5]认为,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农民的收入亟待提高;传统农业因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依赖性、不可移植性、脆弱性等特点决定了传统农业增收困难,急待转变;现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不断地推进,城市土地的价值已与原来大不相同,所以城市化建设对土地需求不断扩大,又由于我国的土地分为城市占地和农村用地,客观上要求农村土地对城市开放;再加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大量进城务工,留守在农村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因此造成农业用地耕种效率大幅度降低,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荒废。在农村,房屋的建设占地面积大又无人居住的现象很常见,因此农村用地中存在很大的浪费,有必要进行改革。王安春(2010)[6]指出,首先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缺陷暴露,主要为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来解决;再者,我国耕地数量不足、质量差等问题让农业很难有规模效益和比较优势,而土地流转可以让不愿经营土地的农民自主转出土地,让其他投资主体来经营,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2.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张小倩(2012)[7]认为,农民要想受益,推进农地流转是必要保障,实现土地流转可以让农民得到一笔流转费用,还能把精力投入到所从事的第二、第三产业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而受让方也可以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使农业生产率提高,从而实现双赢。推进农地流转也是农地资源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土地问题课题组(2010)[8]、黄延信等(2011)、段力誌(2011)[9]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农地流转的动因

1.比较优势原则。史清华和贾生华(2003)[10]根据对东部沿海苏、鲁、浙三省农地流转研究指出,家庭人口规模、农地零碎化程度等是影响流转的内生因素,而省际文化差异、土地管理政策变化等为影响流转的外在因素,同时还指出相对比较优势的存在才是农地流转的真正根源。钱忠好(2008)[11]对家庭内部分工、非农就业与农地流转的关系做了分析,他认为,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原因,中国农户家庭非农就业率一直在提高,但是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率并没有提高,农户更多选择兼业化。当非农就业机会出现后,农户是否流转土地取决于家庭拥有的初始土地资源、家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农业与非农业的综合比较利益等。刘克春和林坚(2005)[12]认为,农地供求状况主要取决于农户对非农收益期望值的预期。

2.多因素驱动。石冬梅(2013)[13]通过研究证实,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比重的下降、农民纯收入的提高、农业兼业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增加。对河北省30 个地区的农业贡献度、科技发展水平、流转平台建设和流转比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并指出土地信息化的发展是土地规模流转的重要驱动力。戴中亮(2004)[14]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农地使用权的流转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使用权流转产生的原因有几点:国家政策提供了制度保障,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是外在动力,比较差异是内在动力,而农业发展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其催化剂。

(三)土地流转意愿及制约因素

1.农户流转愿意。乐章(2010)[15]研究發现,当前农民的农地流转意愿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无论是表示愿意承包别人土地还是愿意让别人承包自己土地的农民都属少数。贺雪峰(2009)[16]对外出务工经商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进行分析,认为土地收益是农家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并非所有外出务工经商农户都会将土地流转出去。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往往是全家都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户,但这种农户所占比重极小。第二种举家外出务工经商农户,由于需要筹集在城市发展的必要资金,最愿意将土地永久转让出去。第三种外出农户是在城市已经有了稳定就业和收入,他们并不会出卖自家的土地,而是将土地转包出去以收取租金。

2.影响因素。林善浪(2009)[17]对福建农村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农民土地转入和转出意愿的影响因素不同,农民在土地转入时考虑的是家庭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的人力资本状况;而在考虑土地转出时主要是农民的思想意识、非农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及农业与非农岗位的相对可得性来决定。杜培华(2008)[18]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部分村庄农民进行了调查,对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因素做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农业人口越多的家庭越倾向于转入土地;户主及家庭成员文化程度较高的进行土地流转的可能性更大。李红艳(2007)[19]对吉林省19个县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发现仅有13%的农户想把土地转包出去,大量农户对土地过度依恋也是导致流转受到限制的原因;吉林省农户的文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他们外出务工就业的空间拓展,农民外出就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再加上农户与农户、农户与村委会之间的各种矛盾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流转的进行。邵景安等(2007)、李雅莉(2011)[20]认为,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对农民是否愿意离土和采取何种方式离土具有决定性作用。杨希玲(2012)[21]针对河南省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农民旧观念根深蒂固,有些农户把土地视为“命根子”,他们担心流转后无依靠,所以从主观上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关海霞(2010)[22]对贵州省的情况做了分析,发现贵州省的农户虽然打工是非农就业的唯一途径,但农民要么是季节性的短期工,要么就是家庭成员中部分出去打工,剩余的成员仍然留在家里务农。总之,农民不愿意或不会放弃土地承包权。再加上贵州山地梯田多,所以每户的土地几乎都是零散、不成片的,造成单位土地面积小,因此不利于流转。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农户是否愿意将土地流转存在多种影响因素,譬如传统观念、非农就业机会、文化素质、社会保障、土地占有情况等。

(四)土地流转方式

关于土地流转的方式,多数学者认为我国主要还是以转包形式为主要流转方式,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农地流转形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史清华和贾生华(2003)在对浙江五村的调查中,发现农地流转的方式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已不再局限于转包的形式,而是以转包为主并向其他流转方式过渡。戴中亮(2004)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租赁土地成为农地流转的主要形式。邵景安(2007)[23]等对重庆农村研究发现,转包已逐渐被农民所接受和采用,而以现金兑换的出租和转让方式,也渐渐被部分农民所喜欢。李雅莉(2011)发现,河南农村当前土地流转有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入股以及代耕代种、反租倒包等形式。赵丙奇(2011)[24]在对浙江省和安徽省的调查中发现,发达地区主要以转让、出租、转包的形式为主,如绍兴市根据自己的特点,创新了农地流转方式,走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六种模式,诸如农户闲置土地代耕、“季节性流转+大户经营”等。欠发达地区以转包为主,其次是互换。王安春(2010)[25]研究指出,土地流转方式根据自身的特点不需强求一致。只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并深受农民好评,就可以积极地倡导,转包、出租、互换、反租倒包等等形式均可以采用。比如招商引资搞得好的地方,可用异地承包,大棚搞得好的,可用反租倒包的形式,也可通过市场中介服务〖JP2〗机构等协调,总之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不需强求一致。袁惊柱和姜太琼(2011)[26]认为四川地震重建过程中引入外来资本使农地使用权股份化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石冬梅(2013)研究认为,我国的土地流转正在逐步规范化发展,流转合同的规范程度正在逐步提高,流转的方式也从 2002 年以前的单一转包形式变为出租、转让、入股、委托代耕等多种方式。土地流转的用途也由最初的粮食种植逐步发展为经济作物的种植、生态农业和农产品的深加工等,流转的对象从最初农户之间的简单流转到增加规模流转、企业统一经营、合作社股份经营等多种流转主体。

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今后,在政策鼓励之下,一定会有更多因地制宜的农地流转形式出现。

(五)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1.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陈锡文和韩俊(2006)[27]、張军(2007)[28]指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就是不尊重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切身利益,使农民失去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2.流转程序不规范,市场机制缺乏。张军(2007)认为,当前农地流转存在规模不大、市场化水平低、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法律界定存在缺陷,使得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没有得到保护。土地中介组织缺乏也是重要的原因,没有一个专业化的中介组织把土地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很好地联系起来进行协调,从而不利于土地的快速流转。谢小蓉和傅晨(2008)[29]提出,有一半农地流转是农民自发私下进行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强。中国农地流转不足、不规范,转让者的经济效益问题没有得以体现等都是制约农地流转的因素。黄祖辉(2008)[30]认为,在农村农地流转中问题严重,如产权主体不清造成土地权归属模糊,容易产生纷争;中介组织无序,使得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流转成效并不显著;再加上我国的社保体系不健全,有的农村地区根本没法享受,没有办法为一些土地流转出去的散户提供保障,因此大家不愿意进行土地的转出,因此放弃土地流转计划。伍业兵(2009)[31]指出,目前大部分县市都没有健全的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土地承包、流转等工作并入了乡镇行政工作中,但没有明确把责任放在专人负责上面,关于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更是有名无实,所以土地价格、转让评估、转让监督等问题无法落实,因而导致农地交易受阻。李雅莉(2011)认为,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操作过程随意,使土地流转缺乏相应的规则约束;土地交易市场的服务机构不健全、交易成本高,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

3.地区发展不平衡。杜伟和黄善明(2010)[32]认为,农地使用权流转范围狭窄,农地市场发展程度与经济区域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经济发展好的地区比落后地区的流转规模高。韩剑萍和李兴江(2011)[33]研究发现,近年甘肃农村土地流转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浙江、江苏等地比较仍显滞后。邵景安等(2007)对重庆农地流转的研究表明,流转规模总体呈渝西经济走廊快于都市发达圈,更快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

4.经济效率问题。贺振华(2003)[34]对湖南省土地流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土地流转并不会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除非流转后增加了新的生产要素或原有的生产要素发生了质的提高。他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土地的荒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使得稀缺的资源又大量闲置,这种情况下土地流转是有效率的;而经济相对不好的地区,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强,土地流转是没有效率的。贺振华(2006)[35] 认为,当存在一个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时,能够通过土地流转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是可能使得土地配置更不平均。当不存在一个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时,土地调整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在农业收益率很低的情况下,可能使得土地流向那些不能有效使用的农户,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此外,一些学者认为,土地流转还可能导致农地非农化、农地非粮化,进而引起粮食安全问题(石冬梅,2013)。贺雪峰(2009)[36]认为,一旦推动积极的土地流转政策(以卖断若干年承包经营权利为基础的土地流转),使农民进城不再可逆,则可能会消灭城乡二元结构,制造出一个城市内的二元结构。郭晓鸣等(2012)[37]认为,土地流转市场放开后,可能带来农民阶层分化加剧的矛盾及新的土地合作组织监管的风险。

(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1.完善产权制度和保护农民权益。陈锡文(2009)[38]认为,只有产权清晰稳定,流转市场才能健康发育。流转市场发育不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产权不明晰。董国礼等(2009)[39]认为,只有靠明晰土地产权,结合合理高效的市场机制以及土地中介机构,同时配合国家提供便利的制度环境,土地流转才会在不断实践中逐步适应现代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发展要求。郭晓鸣等(2012)提出,应以保护耕地和农民权益为根本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土地整理的农民全程参与机制。

2.加强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潘啸(2008)[40]指出,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让他们不再仅仅依附于土地,向二、三产业转移,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又能实〖JP2〗现土地集约化;应大力发展中等城市,扶持小城镇,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吸纳进去,从而推进土地流转;在发展中等城市的同时,也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才能更加顺利地促进土地流转的进行。李雅莉(2011)提出,要深化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拓展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渠道,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兰晓红(2010)[41]指出,应加强政府对于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如建立流转档案,为土地流转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从而实现公开、高效的交易;对于流转期限长、规模较大的农户加以奖励补偿;利用流转土地建设的非公益项目等,允许农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经营。黄延信等(2011)认为,在推进土地规范流转方面应切实落实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政策,引导流转行为长期化、规范化,强化对规模经营以及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府部门对土地流转的服务与管理。杨菊丽(2013)[42]认为,国家政策方面也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提供一些积极的政策对双方进行一定的激励,从而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与现代化。对于承包方可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其能承包更多的土地;而对于流转农户来说,可以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让他们在放弃了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后可以转入其他产业。

4.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地流转。兰晓红(2010)、黄延信等(2011)提出,要鼓励投资者或单位加大对农业方面的投资,从而提高流转率。

三、简要评述

根据学术界关于农地流转的文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土地的细碎化、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缺陷、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性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都要求我们加快推進农村土地流转的步伐。(2)在土地流转中要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要根据农民的意愿进行流转。(3)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农民土地占有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在农地流转中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流转方式,不可采取“一刀切”,要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4)要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尽可能减少农民在农地流转后的后顾之忧。(5)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需要加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同时还需时刻警惕农地非农化的趋势,坚守18亿亩的耕地红线,以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

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以下三个问题尚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在土地流转中如何加强耕地保护,防止农地非农化的倾向;二是如何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体制机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后顾之忧,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不受侵犯;三是如何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土地流转市场和中介组织,保障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参考文献:

[1]黄延信,张海阳,李伟毅,刘强.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1(6).

[2]郑金英,金茂霞.福建省农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的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3]邵书慧.土地流转动力机制初探[J].党史文苑,2005(12).

[4]谭淑豪.土地细碎化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3(6).

[5]于玲.农地流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艰难性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21).

[6]王安春.农村土地流转的必然性及流转方式初探[J].改革与战略,2010(10).

[7]张小倩.浅谈推进我国农地流转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2(21).

[8]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土地问题》课题组.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J].管理世界2010(7).

[9]段力誌.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以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11.

[10]史清华,贾生华.农户家庭农地流转及形成根源[J].中国经济问题,2003(5).

[11]〖JP3〗钱忠好.非农就业是否必然导致农地流转——基于家庭内部分工的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农户兼业化的解释 [J].中国农村经济,2008(10).

[12]刘克春,林坚.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与行政性调整: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和江西省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1).

[13]石冬梅.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以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3.

[14]戴中亮.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原因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农村经济,2004(1).

[15]乐章.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及解释——基于十省份千户农民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2).

[16]贺雪峰.土地流转意愿与后果分析[J].中国乡村建设,2009(7).

[17]林善浪.农村土地转入意愿和转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贸研究,2009(4).

[18]杜培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1).

[19]李红艳.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7(12).

[20]李雅莉.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21]杨希玲.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和对策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12(11).

[22]关海霞.贵州省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0(9).

[23]邵景安,等.家庭承包制下土地流转的农户解释:对重庆不同经济类型区七个村的调查分析[J].地理研究2007(2).

[24]赵丙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方式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

[25]王安春.农村土地流转的必然性及流转方式初探[J].改革与战略,2010(10).

[26]袁惊柱,姜太琼.汶川地震灾区农户土地使用权流转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6).

[27]陈锡文,韩俊.如何推进农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J].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产业化),2006(2).

[28]张军.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农业经济,2007(8).

[29]谢小蓉,傅晨.2000—2007: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综述[J].财贸研究,2008(5).

[30]黄祖辉.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2).

[31]伍业兵.当前农地流转的特点、问题及政策选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

[32]杜伟.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研究综述与改革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3]韩剑萍,李兴江.甘肃省农村土地流转的根本性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8).

[34]贺振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分析[J].改革,2003(4).

[35]贺振华.农户外出、土地流转与土地配置效率[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6]贺雪峰.农村土地流转要慎重[J].理论参考,2009(1).

[37]郭晓鸣,等. 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态势、主要问题与政策调整思路[OL/EB]. http://www.npopss-cn.gov.cn/n/2012/0705/c346149-18451127.html.

[38]陳锡文.农村土地流转与改革试验[J].农村工作通讯,2009(5).

[39]董国礼,李里,任纪萍.产权代理分析下的土地流转模式及经济绩效[J].社会学研究,2009(1).

[40]潘啸.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分析与对策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08(6).

[41]兰晓红.农村土地流转动因、问题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0(10).

[42]杨菊丽.多措并举抓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J].中国农业信息,2013(11).

Research on Rural Land Circulation in Recent Ten Years: A Literature Review

ZHOU Xin瞞ei

(The peoples 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

Land system innovation has been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reform of rural economic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rural land management system innovation, invigorating the circulation of rural land, which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the ヾ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farmers, but also the key to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ヾevelopment. By review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f land circulation in recent ten years,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issue of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next step, an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ystem of transfer of land to provide relevant ﹑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right of land use; the circulation of farmland; desire of circulation; methods of circulation; review

ぴ鹑伪嗉:吴锦丹

吴锦丹 萧敏娜 常明明

猜你喜欢

农地农村土地农户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农村土地流转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健全机制推动农村土地确权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
当前农地出租趋势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