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审计能够抑制真实盈余管理吗
2014-05-30刘霞
刘霞
真实盈余管理是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探讨当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空间受到高质量审计限制时管理层是否会寻求真实盈余管理。本文针对2001—2011年A股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发现对于有着强烈向上盈余管理动机的微盈企业而言,审计师行业专长和审计费用与较多的真实盈余管理正相关,事务所规模越大,客户真实盈余管理越多。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高质量审计师会限制客户进行应计盈余管理,企业可能会转而进行代价更高的真实盈余管理,这需要和审计师监管者格外关注及加强治理。
关键词:
真实盈余管理;审计质量;行业专长;审计费用の恼卤嗪牛2095-5960(2014)04-0054-09;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学术界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深入,真实盈余管理逐渐走进学者们的视野。事实上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即以应计利润为基础的应计盈余管理和以真实活动为基础的真实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Cohen et al.,2008)[1] [2]。早期研究大多致力于关注可操控性应计盈余管理(Jones,1991)[3],在薩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法案)颁布之后,美国上市公司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大幅下降,真实盈余管理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Cohen et al.,2008)。比起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是以扭曲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代价,它会改变公司的经营现金净流量,进而给企业的长期价值带来损害(Roychowdhury,2006;Cohen et al.,2008)。然而,真实盈余管理对于管理层耗用的成本较低,加之其常采用调整价格、产量及削减研发费用等手段与企业的真实经营活动难以区分,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隐蔽性,不容易引起审计师和监管层的关注(Cohen et al.,2008)。且由于应计盈余管理通常会受制于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及前期的应计利润操控(Barton & Simko,2002)[4] ,如果企业仅利用应计项目操控盈余,可能会导致公司期末面临盈余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风险,此时再进行真实活动操控则为时已晚。因此,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管理层会更偏好真实盈余管理活动(Roychowdhury,2006)。
独立审计是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可靠性、降低代理成本的一种机制(Jensen & Mecking,1976)[5]。审计质量越高,这种机制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国外研究表明,高质量审计会降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抑制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Becker et al.,1998;Balsam et al.,2003)[6] [7]。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的引导与监督,一批规模大、质量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已活跃在中国资本市场。那么,在监管日益严格的证券市场上,面对高质量外部审计,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管理者是否有动机实施真实盈余管理?这就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影响审计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审计师的执业能力和独立性。Reichelt & Wang(2010)[8]发现,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于审计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执业能力较高。审计师行业专长也与较低程度报表重述相关(Romanus et al.,2008)[9]。一些学者也认为事务所规模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因为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师独立性越强。研究表明,大会计事务所能够征收更多审计费用(Craswell et al.,1995)[10],所审计的上市公司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更少(Becker et al.,1998)。因此,本文立足于审计师执业能力和独立性,从行业专长和事务所规模两个角度衡量审计质量,分析审计质量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与Reichelt & Wang(2010)的思路一致,本文采用资产规模衡量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于事务所规模,我们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全国百家信息,采用大会计事务所和非大会计事务所进行划分,另外本文还采用审计费用替代衡量审计质量,结果稳健。对于真实盈余管理,依据Roychowdhury(2006)和Cohen et al(2008)的思路,从异常现金流、异常存货生产、异常酌量费用和综合指标四个方面衡量真实盈余管理。
本文以2001—2011年具有强烈盈余管理动机的微盈上市公司为样本,主要贡献在于:(1)与传统文献以应计盈余管理和线下项目操控的研究视角不同,本文以真实盈余管理为视角,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2)国内有关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的研究文献较少,学者们仅简单以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为高质量审计的替代变量(李江涛等,2012)[11] ,笔者立足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从行业专长和事务所规模两个层面详细分析了审计质量与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3)本文研究发现,审计质量高,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降低,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提高,说明真实盈余管理是监管层意图减少会计盈余操控裁量权的一个潜在后果(Gunny,2010)[12] ,这需要监管者在日后制定规章制度、完善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效率时予以关注,也需要审计师在进行财务报告审计时予以重视。
二、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应计盈余管理主要是利用会计准则的技术判断空间对利润进行操纵,真实盈余管理则是管理层通过次优的经营决策和运营活动管理年度内的盈余水平(Tan & Jamal,2006)[13] 。Graham & Rajgopal(2005)[14]在一份对401位CFO进行调查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为达到预定的盈余目标,管理层会操控真实经营活动,约有80%的被调查者承认会降低可操控性费用的支出水平,如研发费用、广告费用和维修费用等;55.3%的被调查者承认会推迟新项目的启动时间,即使这种做法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价值损失。研究发现,真实盈余管理手段主要包括销售操纵、生产操纵和费用操纵。销售操纵是公司有意降低销售价格或放宽信用条件提高销售业绩,从而增加企业当期销售收入(Roychowdhury,2006);生产操纵是管理层利用规模效应扩大生产,稀释单位产品所承担的固定成本,降低已售产品销售成本,增加企业当期盈利(Herrmann et al.,2003)[15] ;费用操纵是管理层通过降低(提高)研发费用、日常管理费用等增加(减少)当期利润(Bushee,1998)[16]。真实盈余管理的这些次优决策和活动的调整都可能会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Gunny,2005)[12] 。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以公司实际的交易活动为基础,不但成本高,对公司未来现金流有负面影响,还会损害公司的长期经营业绩(Cohen et al.,2008)。
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存在何种关系呢?Zang(2007)[17] 发现,在诉讼案件发生后,CEO会减少对应计盈余管理的使用,增加真实盈余管理的使用,说明管理层会改变盈余管理策略,应对日益增加的诉讼风险和日臻完善的外部监督制度。Cohen et al(2008)发现在萨班斯法案通过之前,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在逐年稳定增加,但在萨班斯法案实施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减少,而真实盈余管理显著增多,说明萨班斯法案实施后很多企业由应计盈余管理转向真实盈余管理。Cohen et al(2010)[18] 发现企业在增发股票前后会同时利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控。在二者的选择上,企业会根据自身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操纵能力和操纵成本进行权衡,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盈余操纵。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逐渐增多。刘启亮等(2009)[19] 认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司在增加使用应计盈余管理的同时,运用真实盈余管理调低了利润。周晓苏等(2011)[20] 发现,预期税率上升使公司更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反之,则倾向应计盈余管理。李彬和张俊瑞(2009)[21] 以上市公司费用操纵方面的真实盈余管理为研究视角,发现上市公司利用费用操纵利润是以牺牲公司未来的经营能力为代价的,市场对真实盈余管理会比对应计盈余管理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李江涛等(2012)发现,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真实盈余管理强度显著大于“非四大”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可见国内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并不多,对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尤其少,本文立足于审计师执业能力和独立性,通过行业专长和事务所规模两个层面详细分析审计质量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
若上市公司出现亏损,易使投资者丧失信心、股票价格下跌,不但直接损害股东价值,还会增加公司后续的融资成本。同时,许多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薪酬是与业绩直接挂钩的,公司若出现亏损,管理层的奖金可能就要化为泡影。如果出现亏损的公司在后续年度不能很快扭亏为盈,将不得不面对特别处理、暂停上市退市等资本市场政策的限制,因此,为了避免亏损,微盈企业的管理层通常有强烈的动机进行正向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发现,微盈公司存在利用真实活动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现象。因此,我们提出假设1:
假设1:微盈公司存在利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行为。
大量文献说明审计师行业专长会提升审计质量,增加财务报告可信性。Craswell et al(1995)发现,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会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Knechel et al(2007)[22]指出,由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有着更高的价值;Balsam et al(2003)认为,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其客户有着更低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Reichelt et al(2010)研究发现,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有着更高可能性发布非标审计意见;Romanus et al(2008)发现,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客户报表重述的可能性降低。学者们还认为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师越独立,审计质量越高。Craswell et al(1995)指出,大事务所审计师能够获得审计费用溢价。Becker et al(1998)发现,大事务所的客户有着更低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基于上述文献,我们预期,具有行业专长和大事务所的审计师有着较高的审计质量,会限制微盈企业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客户不得不寻求更多的真实盈余管理。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和假设3:
假设2: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有着较高的审计质量,与微盈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假设3:大事务所的审计师,有着较高的审计质量,与微盈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01—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并进行一系列初始处理。第一,剔除银行、保险等金融业上市公司;第二,剔除样本期间财务数据不全的公司;第三,为了控制异常值对模型结果的影响,模型中所有变量均进行了1%—99%的Winsorize处理。样本中相关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会计师事务所基本资料来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全国百家信息。
(二)变量的衡量
借助Roychowdhury(2006)的研究方法,本文认为如果企业ROA在[0,1%]或ROA增幅在[0,05%]之间,便是微盈企业(Incentive),微盈企业具有强烈的正向盈余管理动机。
本文选择在修正琼斯模型基础上,引入经营业绩变量总资产报酬率(ROA)计算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DA)。具体模型如下:
NDA﹊t=α1(1/A﹊,t-1)+α2[(ΔREV﹊t-ΔREC﹊t)/A﹊,t-1]+α3(PPE﹊t/A﹊,t-1)+α4ROA﹊tИ
TA﹊t/A﹊,t-1=α1(1/A﹊,t-1)+α2(ΔREV﹊t/A﹊,t-1)+α3(PPE﹊t/A﹊,t-1)+α4ROA﹊t+ε﹊tИ
DA﹊t=TA﹊t/A﹊,t-1-NDA﹊tИ
其中,TA为公司i第t期总应计数,等于t期净利润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A﹊,t-1为公司i第t-1期总资产;ЕREV﹊t为公司i第t期主营业务收入变化额;ЕREC﹊t为公司i第t期应收账款变化额;PPE﹊t为公司i第t期固定资产原值,ROA﹊t为公司i第t期总资产报酬率。
本文采用三个指标衡量真实盈余管理:来自经营活动的异常现金流(Ab_cfo)、异常生产成本(Ab_prod)、异常酌量成本(Ab_dis)。Ab_cfo是模型A的残差,Ab_prod是模型B的残差,Ab_cfo是模型C的残差。如果一家公司使用上述三种方式进行正向盈余管理,做大利润时,就会出现更少的经营现金净流量、更高的生产成本、更低的酌量成本,在扣除掉不可操控的正常部分后,就会呈现为更少的异常经营现金流(Ab_cfo)、更高的异常生产成本(Ab_prod)、更低的异常酌量成本(Ab_dis)。
模型A如下,其中CFO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Sale为营业收入,Asset为总资产:
CFO﹊t/Asset﹊.t-1=α1t1/Asset﹊,t-1+α2t猄ale﹊,t/Asset﹊,t-1+α3tΔSale﹊,t/Asset﹊,t-1+ε﹊tИ
模型B如下,其中Prod为销售成本和存货变动额:
И玃r玱d﹊t/Asset﹊.t-1=β1t1/Asset﹊,t-1+β2t猄ale﹊,t/Asset﹊,t-1+β3tΔSale﹊,t/Asset﹊,t-1+β4tΔSale﹊,t-1/Asset﹊,t-1+e﹊tИ
模型C如下,其中Dis为广告费、研发费、管理费和销售费之和:
Dis﹊t/Asset﹊.t-1=χ1t1/Asset﹊,t-1+χ2t猄ale﹊,t-1/Asset﹊,t-1+δ﹊tИ
根据Cohen et al(2008)的方法,本文通过将这三个指标标准化后,综合得到真实盈余管理指标REM,其中REM= -Ab_cfo+Ab_prod-Ab_dis。因为这三个指标比单独的REM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真实盈余管理信息,既报告了REM的回归结果,也分别报告了Ab_cfo、Ab_prod、Ab_dis的回归结果。
為了验证假设2和3,本文对审计师行业专长(Expert)从资产规模和审计费用两个方面进行衡量。对于事务所规模,本文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全国百家信息,将每年排名前十名的定义为“大N”所(BigN)。
(三)研究模型
借鉴学者们先前的研究成果(Becker et al.,1998;Cohen et al.,2008;Reichelt et al.,2010),本文还控制了上市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经营现金流量(CFO)、净资产报酬率(Roe)、是否亏损(Loss)以及上市年限(Age),同时本文也控制了行业和年度的影响。变量具体情况见表1。
ケ1变量定义表
变量
定义REM
真实盈余管理总额 Ab_cfo
异常经营现金流量 Ab_prd
异常生产成本 Ab_dis
异常酌量成本 DA
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 Incentive
ROA在[0,1%]或者ROA增长率在 [0,0.5%]为1,其余为0 Expert
事务所行业客户资产对数/该行业所有公司资产对数,大于10%为1,否则为0 BigN
十大会计师事务所 Size
资产总额自然对数 Lev
公司资产负债率 Growth
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 CFO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总资产 Roe
净资产报酬率 Loss
公司亏损则为l,其余为0 Age
上市时间
为了检验假设1,我们运行以下回归模型(1),其中EM分别表示DA、REM、Ab_cfo、Ab_prod和Ab_dis:
EM=β0+β1Incentive+β2Control+εВ1)
为了检验假设2和3,我们对微盈企业运行以下回归模型(2)①〖ZW(DYB,0.25〗①本文也可运行以下模型,其中Incentive为虚拟变量,为1表示具有向上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否则为0 。通过关注交乘项系数检验假设,但是这个模型存在共线性问题,因此本文没采取该模型验证。REM璽=α0+α1Incentive+α2Expert+α3BigN+α4IncentiveExpert+α5IncentiveBigN+α6Control+εВ邯
REM=α0+α1Expert+α2BigN+α3Control+εВ2)
如果審计师行业专长限制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的机会,客户会寻求真实盈余管理,我们将预期Expert与REM回归系数为正。由于REM是由Ab_cfo、Ab_prod、Ab_dis综合组成,我们预期Expert与Ab_cfo、Ab_prod、Ab_dis的回归系数应分别为负向、正向和负向。与此类似,如果“大N”所审计质量高,客户会更多的转向真实盈余管理进行盈余操纵,本文预期BigN与REM的回归系数为正,BigN与Ab_cfo、Ab_prod、Ab_dis的回归系数分别为负向、正向和负向。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微盈企业比其他企业有着更多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其中微盈企业比其他企业有着更少的异常现金流、更多的异常生产成本、更少的异常酌量成本,这样就间接证实了假设1。对于反映审计师执业能力的行业专长方面,两类企业未发现存在显著差异,但微盈企业相较于其他企业明显更少聘用“大N”所,这样间接证实了假设3。
ケ2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变量
全样本 微盈企业 其他企业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中值
均值 中值均值差异 中值差异
REM
-0.0003
0.221
0.3339
0.0261
-0.2034
-0.0147
0.0526***
0.0408***
Ab_cfo
0.0006
0.094
-0.0622
-0.0046
0.0379
0.0036
-0.0095***
-0.0082***
Ab_prd
0.0008
0.148
0.1011
0.0082
-0.0616
-0.0079
0.0240***
0.0161***
Ab_dis
-0.0011
0.069
-0.1705
-0.0168
0.1039
-0.0065
-0.0191***
-0.0103***
DA
0.071
0.108
0.0784
0.0488
0.059
0.0412
0.0184***
0.0076***
Expert
0.051
0.220
0.045
0
0.0545
0
-0.0088
0
BigN
0.151
0.358
0.135
0
0.1616
0
-0.0265**
0**
Size
21.35
1.448
21.206
21.170
21.197
21.132
0.009
0.038
Lev
0.552
0.541
0.531
0.539
0.584
0.502
-0.053
0.037***
Growth
0
0.323
-0.100
-0.070
0.142
0.144
-0.242*
-0.214***
CFO
0.05
0.04
0.042
0.042
0.048
0.055
-0.005
-0.053***
Loss
0.12
0
0
0
0.227
0
-0.227***
0***
Roe
0.11
7.22
0.040
0.024
0.157
0.065
-0.116**
-0.041***
注:*、**、***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水平(双尾)。下同。
各变量间Pearson相关系数表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符号与预期基本一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ケ3Pearson相关系数检
DA
REM
Ab_cfo
Ab_prd
Ab_dis
Expert
BigN
Size
Lev
Growth
CFO
Loss
Roe DA
1.000
REM
0.030**
1.000
Ab_cfo
-0.131***
-0.650***
1.000
Ab_prd
0.108***
0.758***
-0.307***
1.000
Ab_dis
0.179***
-0.606***
0.001
-0.219***
1.000
Expert
-0.025*
0.004
-0.001
0.009
-0.000
1.000
BigN
0.050
0.033**
-0.002
0.031*
-0.041*
0.215*
1.000
Size
-0.187***
0.012
0.049***
0.044***
-0.029**
0.042***
0.302*
1.000
Lev
0.01
0.014
-0.003
0.025*
-0.000
-0.001
0.135*
0.060
1.000
Growth
-0.059***
-0.025*
-0.005
-0.066***
-0.010
0.000
0.042*
0.314***
0.026*
1.000
CFO
-0.115***
-0.144***
0.237***
-0.048***
0.006
0.005
-0.013
0.118***
-0.001
0.042***
1.000
Loss
0.163***
0.014
-0.150***
0.067***
0.189***
0.024*
-0.019
-0.216***
-0.006
-0.135***
-0.060***
1.000
Roe
-0.009
-0.014
0.003
-0.025*
0.001
0.003
0.068*
-0.050
-0.996***
-0.014
0.002
0.006
1.000
(二)單因素分析结果
为检验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客户盈余质量的关系,本文分析了审计师具有行业专长(Expert=1)和不具有行业专长(Expert=0)两组中各变量的差异。根据表4A可以发现,两组间各变量差异显著。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其客户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更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更高,其中生产操控更多,酌量费用操控更少,销售活动操控则差异不显著。
ケ4A单变量因素分析
Expert=1
Expert=0
变量
均值
中值
均值
中值
均值差异
中值差异 REM
0.034
0.027
-0.011
-0.005
0.045*
0.032** Ab_cfo
-0.005
-0.004
-0.008
-0.010
0.003
0.006 Ab_prd
0.016
0.009
-0.026
-0.009
0.043***
0.018** Ab_dis
-0.013
-0.017
-0.007
-0.005
-0.005
-0.012* DA
0.059
0.041
0.071
0.046
-0.012*
-0.005* Size
21.334
21.246
21.200
21.167
0.133
0.079 Lev
0.531
0.538
0.541
0.551
-0.009
-0.013 Growth
-0.105
-0.095
-0.003
0
-0.101
-0.095 CFO
0.043
0.042
0.036
0.029
0.006
0.013 Loss
0
0
0
0
0
0 Roe
0.041
0.023
0.040
0.031
0.00
-0.008*
为检验审计师是否为BigN对各变量的影响,本文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各年事务所排名,分析了审计师前十大所(BigN=1)和非十大所(BigN=0)两组中各变量的差异。根据表4B可以发现,两组间各变量差异显著。前十大所的审计师,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更高,其中生产操控更多,酌量费用操控更少,销售活动操控则差异不显著,两组样本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差别不显著。总之,单变量分析结果间接证实假设2和3,由于审计师具有行业专长或是大型事务所,审计质量较高,对客户进行应计盈余管理有所限制,客户可能会更多从事真实盈余管理。
ケ4B单变量因素分析
BigN=1
BigN=0
变量
均值
中值
均值
中值
均值差异
中值差异 REM
0.034
0.028
0.018
0.010
0.016*
0.018*** Ab_cfo
-0.005
-0.004
-0.001
-0.004
-0.004
0 Ab_prd
0.014
0.008
0.010
0.006
0.004
0.002* Ab_dis
-0.013
-0.017
-0.006
-0.009
-0.007**
-0.008*** DA
0.060
0.041
0.054
0.036
0.006
0.005 Size
21.632
21.514
21.139
21.123
0.492***
0.391*** Lev
0.509
0.520
0.535
0.541
-0.025*
-0.021* Growth
0.239
0.234
-0.157
-0.144
0.396**
0.378*** CFO
0.050
0.045
0.041
0.041
0.009**
0.004* Loss
0
0
0
0
0
0 Roe
0.043
0.033
0.040
0.022
0.003
0.011***
(三)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表5展示了假设1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Incentive与DA和REM的回归系数为0008和0606,均显著为正,说明微盈企业存在利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情况,支持假设1。在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方面,可以发现Incentive与Ab_cfo、Ab_prod和Ab_dis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21、0033和-0011,说明微盈企业存在利用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酌量费用操控正向盈余管理的现象。
ケ5假设1回归结果
变量
DA
REM
Ab_cfo
Ab_prod
Ab_dis Incentive
0.008***
(3.09)
0.606***
(9.59)
-0.021***
(-7.34)
0.033***
(7.17)
-0.011***
(-4.90) Size
0.008***
(6.09)
0.111***
(3.52)
-0.001***
(-2.67)
0.017***
(7.11)
0.001
(0.70) Lev
-0.009***
(-4.04)
0.001***
(7.16)
0.000
(0.01)
0.001***
(2.92)
-0.000**
(-2.57) Growth
0.000
-0.015*
-0.001**
-0.003***
0
(0.11)
(-1.72)
(-2.54)
(-5.34)
(0.58) CFO
-0.013***
(-4.07)
-0.726***
(-9.34)
0.054***
(15.15)
-0.017***
(-3.00)
0.003
(0.98) Loss
0.038***
(9.87)
0.334***
(3.65)
-0.050***
(-11.89)
0.047***
(6.89)
0.035***
(11.07) Roe
0.004***
(4.86)
-0.002***
(-9.12)
-0.000***
(-3.13)
-0.000
(-0.56)
0.000*
(1.79) 常數项
-0.227***
(-7.31)
-2.543***
(-3.48)
0.019***
(2.57)
-0.370***
(-6.85)
0.011
(0.44) N
19791
16419
16419
16419
16419 r2_a
0.423
0.336
0.275
0.232
0.242 F
153.376
138.799
127.850
117.910
110.223
注:括号中的值为相应系数的t统计量,下同。
为了验证假设2和假设3,我们针对微盈企业运用模型(2)进行分析,结果列示在表6中。由表6可见,Expert与DA和REM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20和0262,说明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由于执业能力强、审计质量高,限制了微盈企业应计盈余操纵的空间,企业转而运用真实盈余管理。其中Expert与Ab_cfo、Ab_prod和Ab_dis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3、0016和-0008,说明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其客户更多的运用销售操纵、生产操纵和费用操纵向上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结果支持假设2。
从表6我们也可以发现,BigN与DA和REM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3和0325,说明事务所规模大的审计师由于独立性强、审计质量高,限制了微盈企业应计盈余操纵的空间,企业转而运用真实盈余管理。其中BigN与Ab_cfo、Ab_prod和Ab_dis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8、0021和-0007,说明大型事务所的审计师,其客户更多地运用销售操纵、生产操纵和费用操纵向上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结果支持假设3。
从Expert和BigN与REM各自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Expert的回归系数不但显著而且大于BigN的回归系数,说明在对客户应计盈余操纵和真实盈余操控的影响上,Expert发挥了主要的作用,也说明“大N”所的审计质量主要是由“大N”所审计师的行业专长所推动。总之,结果说明,高质量的审计师会限制客户应计盈余管理,客户转而从事真实盈余管理进行规避。
ケ6假设2和假设3的回归结果
变量
DA
REM
Ab_cfo
Ab_prod
Ab_dis Expert
-0.020**
(-2.04)
0.325***
(3.43)
-0.008***
(-3.39)
0.016*
(1.77)
-0.008**
(-3.28) BigN
-0.003*
(-1.90)
0.262***
(1.86)
-0.003**
(-2.10)
0.021
(1.35)
-0.007**
(-2.33) Size
-0.015***
(-8.65)
-0.146***
(-4.51)
0.002
(1.15)
-0.019***
(-7.86)
0.000
(0.07) Lev
0.001***
(6.49)
0.005**
(2.37)
0.000
(-0.16)
0.001***
(6.85)
0.000*
(-1.93) Growth
0.000
(0.55)
-0.015*
(-1.70)
-0.001**
(-2.54)
-0.003***
(-5.32)
0
(-0.56) CFO
-0.027***
(-6.74)
-0.724***
(-9.37)
0.054***
(15.25)
-0.017***
(-3.04)
0.002
(-0.87) Loss
0.033***
(6.91)
0.332***
(3.63)
-0.050***
(-11.83)
0.046***
(6.85)
0.035***
(11.03) Roe
0.000
(1.53)
-0.009**
(-2.47)
0
(0.78)
0
(1.06)
0.000***
(3.12) 常数项
-0.373***
(-9.55)
-3.328***
(-4.47)
0.035
(1.02)
-0.419***
(-7.62)
0.009
(0.34) N
4791
4791
4791
4791
4791 r2_a
0.122
0.040
0.075
0.036
0.045 F
26.507
8.753
15.992
7.818
9.604
(四)稳健性测试
1.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
由于审计费用可以说明审计师工作的努力程度,因此很多研究将审计费用作为衡量审计质量的指标(DeFond et al.,2000;何芹,2012)[23][24]。所以,本文预期获取较高审计费用的审计师,会更关注客户盈余管理行为,客户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受到限制,因此,他们可能不得不开展真实盈余管理。采用审计费用的对数(Fee)替代衡量审计质量,对模型(2)进行回归(表7),结果稳健。
ケ7假设2和假设3的回归结果
变量
DA
REM
Ab_cfo
Ab_prod
Ab_dis〖BHDG3〗Fee
-0.005
(-1.02)
0.323***
(3.76)
-0.003
(-0.96)
0.031***
(3.92)
-0.012***
(-3.17) Size
0.002
(0.73)
0.216***
(4.40)
-0.003*
(-1.96)
0.031***
(6.97)
0.002
(0.79) Lev
0.002
(1.28)
-0.007
(-0.29)
0.020***
(3.95)
0.044***
(3.27)
-0.048***
(-7.26) Growth
-0.001
(-1.18)
-0.027**
(-2.57)
-0.001***
(-3.08)
-0.004***
(-4.75)
0.001
(1.37) CFO
-0.140***
(-6.27)
-13.299***
(-3.41)
1.013***
(7.42)
-0.321***
(-8.23)
0.016
(0.84) Loss
0.024***
(3.75)
-0.135
(-0.24)
0.200***
(6.19)
-0.010
(-0.15)
-0.341
(-3.81) Roe
-0.002
(-0.38)
-0.034
(-0.30)
0.001
(0.01)
-0.574***
(-2.90)
0.318***
(3.25) 常數项
0.197***
(3.55)
0.646
(0.61)
0.040
(1.13)
-0.230**
(-2.40)
-0.202***
(-4.25)N
4614
4614
4614
4614
4614 r2_a
0.067
0.391
0.763
0.088
0.057 F
6.266
48.002
236.654
8.076
5.397
2.与不具有盈余管理动机的样本进行比较
将全部样本按照盈余管理动机(Incentive)进行划分,分别针对这两组样本运行回归模型(2),并通过模型中虚拟变量检验系数间差异,结果列示在表8。可以发现Expert与REM的回归系数在Incentive=1和Incentive=0之间差异显著为正,与Ab_prod的回归系数在Incentive=1和Incentive=0之间差异显著为正,与Ab_dis的回归系数在Incentive=1和Incentive=0之间差异显著为负。BigN的回归系数在两个样本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规模大的事务所的高质量,主要是由审计师的行业专长所主导。
ケ8具有盈余管理动机与否的样本组回归系数对比
REM
Ab_cfo
Ab_prod
Ab_dis
Expert
Incentive=1
0.947***
(3.54)
-0.040***
(-3.02)
0.119***
(3.12)
-0.113***
(-3.09) Incentive=0
0.372*
(1.78)
-0.026***
(-3.11)
0.036
(1.47)
-0.025
(-0.96) Difference
0.620**
(2.31)
-0.014
(-0.87)
0.083**
(2.26)
-0.088***
(-2.77)
BigN
Incentive=1
0.509*
(1.85)
-0.041*
(-1.82)
0.051
(1.45)
-0.048
(-0.97) Incentive=0
0.326
(1.17)
-0.019
(1.07)
0.039
(1,27)
-0.033
(-0.74) Difference
0.183
(0.58)
-0.022
(-0.83)
0.012
(0.38)
-0.015
(-0.26)
五、结论
本文针对审计质量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我们从审计师的执业能力和独立性两个方面入手,分别采用行业专长和事务所规模共同衡量审计质量,针对有强烈向上盈余管理动机的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审计师行业专长和“大N”所会与较高真实盈余管理相关。审计师行业专长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组成部分,即异常低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异常酌量费用相关。“大N”所与异常现金流相关。我们还使用审计费用作为衡量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结果稳健。
本文研究结果说明,高质量审计会限制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操纵空间,为了实现预定目标,上市公司可能会致力于真实盈余管理,这种行为会大大损害企业的长期价值。监管层、会计准则制定者以及审计师,除了应关注传统的应计盈余管理,更应重视上市公司利用真实活动进行利润操控的行为,加强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本文的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有助于利益相关者更深入了解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可为监管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Roychowdhury, S.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 (3): 335-370.
[2]Cohen, D., A. Dey, and T. Lys.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 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83 (3): 757-787.
[3]Jones, J.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1,29 (2): 193-228.
[4] Barton J,Simko P. The Balance Sheet as an Earnings Management Constraint[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1- 27.
[5]Michael C. Jensen William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1976, 3(4):23-33.
[6]Becker, C., M. DeFond, J. Jiambalvo, and K.R. Subramanyam. The effect of audit qualit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15 (1): 1-24.
[7] Balsam, S., J. Krishnan, and J. Young.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earnings quality[J]. Auditing: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2003,22 (2): 71-97.
[8]Reichelt, K. J., and D. Wang. National and office-specific measures of auditor industry expertise and effects on audit qualit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0,48 (3): 647-686.
[9]Romanus R. N., J. J. Maher, and D. M. Fleming.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uditor changes, and accounting restatements[J]. Accounting Horizons ,2008,22 (4): 389-413.
[10]Craswell, A., J. Francis, and S. Taylor.Auditor brand name reputations and industry specializat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 20 (3): 297-322.
[11]李江涛,何苦.上市公司以真实盈余管理逃避高质量审计监督的动机研究[J].审计研究, 2012 (5):58-67
[12]Gunny K.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Using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Future Performance[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0 (27): 855- 888.
[13]Tan.H. and K.Jamal. Managing Perceptions of Technical Competence,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 2006, 15 (1): 1-24.
[14]Graham J. R, Harvey .C. R, Rajgopal S.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5 (40): 3-73.
[15]Herrmann D.T. and W.B. Thomas. The Sales Assets to Manage Earnings in Japan,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3 (40): 3- 73.
[16]Brian J. Bushee.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n Myopic R&D Investment[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8,73(3):305-333.
[17]Zang, A. 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 manipulation[R].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ing Paper, 2007.
[18]Cohen, D., and P. Zarowin.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50 (1): 2-19.
[19]劉启亮,何威风,罗乐.IFRS的强制采用、新法律实施与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11(1):57-122.
[20]周晓苏,周琦.盈余重述的市场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2004—2010年数据的经验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2(3):20-26.
[21]李彬,张俊瑞,曾振.实际活动操控、应计项目操控与会计弹性[J].管理评论,2011(11):160-168.
[22]Knechel, W. R., V. Naiker, and G. Pacheko. Does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matter? Evidence from market reaction to auditor switches[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07,26 (1): 19-45.
[23]DeFond, M.L., Wong, T.J., Li, S. The impact of improved auditor independence on audit market concentr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 2000,28 (3):269-305.
[24]何芹.上市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分析——基于2006—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2(12):42-50.
Can High Audit Quality Constrain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LIU Xia
(Management Colleg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Abstract:
It is a new area of real earning management. The paper examines whether firms resort to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when their ability to manage accruals is constrained by high quality auditors. Using data of 2001—2011 A stock companies, the paper finds auditor industry expertise and audit fee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Our paper ﹕uggests an unintended consequence needing more attention of higher quality auditors constraining accrual earnings ﹎anagement, firms resorting to potentially even more costly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Key words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udit quality; industry expertise; audit Fee
責任编辑:常明明
吴锦丹 萧敏娜 常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