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李逵负荆》与《水浒传》中李逵形象的异同

2014-05-30姚丹丹

2014年47期
关键词:李逵元杂剧人物形象

姚丹丹

摘要:《水浒传》流传至今并经久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成功塑造了形象各异、性格互殊的众多人物,李逵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而著名水浒戏——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同样以李逵作为绝对主角。那么在元杂剧和小说中,这一人物形象到底有何异同呢?比较分析这些异同,有助于我们理解李逵这一人物,也有利于我们赏析这部杂剧和这篇小说。

关键词:元杂剧;小说;李逵;人物形象

引言

杂剧在元代蔚为大观,成为元代代表性文学样式。众多题材纷纷成为作家们的选择,在怀古伤今、春闺幽情题材之外,民间一直流传的水浒题材也被作家看中,由此出现一系列水浒戏。其中,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特别耀眼,至今还惹人喜爱。同时,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地位毋庸置疑。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水浒传》有好几个版本,其中最有文学价值的当属最早成书的一百回本,即标准本,这是本文研究的底本。《李逵负荆》的中心事件即为李逵与宋江为辨明宋江是否真的抢了民女而发生的纠葛,这在《水浒传》中也有相应章节,即第七十三回。本文比较李逵形象的异同,在《水浒传》中并不局限于这一章节,而是统观全篇,做整体性认知和把握。在比较形象异同的同时,也会尝试探索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异曲同工的性格特色

作为一部著名水浒戏,元杂剧《李逵负荆》历来为人称赞,精华部分必然会被后世文人借鉴仿照。不出意外,李逵性格中的鲁直、天真、莽憨、细腻的部分被小说《水浒传》吸收演化,构成李逵这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色,为人记颂。

2.鲁直而又天真

在《李逵负荆》中,写李逵鲁莽个性的细节不少。比如他喜爱梁山风景,便不允许别人说不好,“人道我梁山无有景致,俺打那厮的嘴!”①问王留何处有酒家,王留没有回答,便“一把揪住,张口毛恰便要打”。这都将他鲁莽冲动的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

另外,剧作家也刻画了其他方面,比如天真可爱的一面。如李逵看到桃花瓣落入水中,便用手指绰起来看,又发现红花越发映衬得自己手黑,便自己笑起自己来:“好黑指头也!”孟称舜评价道:“描写黑厮一派天趣。妙,妙。”②之后,不忍心花瓣被冷落、践踏,特意将它放入流水中,“我与你赶,与你赶,贪赶桃花瓣”,“使人觉得可笑可爱,反而更显得人物形象生动逼真。”③

在《水浒传》中,李逵的这两个性格侧面也屡屡可见。李逵是个中看不中用的黑大汉,总是用粗鲁的方式解决问题。他赶走扈成,杀死韩伯龙,力斗张顺、焦挺,都是其粗鲁、莽撞的性格所致。当然,《水浒传》无疑也褒赞了李逵孝顺、单纯、直率的性格。如第七十五回中,李逵说:“你那皇帝正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你莫要来恼犯着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写诏的官员尽都杀了!”④这样天真、率性的话,一百单八将中估计只有李逵才能说得出。

3.莽憨却又不失细腻

在《李逵负荆》中,李逵的憨傻、莽撞随处可见。李逵问王林为何烦恼时,王林不敢明说,说是因为“自嫁女儿”着恼,他便信以为真。在宋江、鲁智深前去对质后,王林说出不是这两人时,李逵竟然揪住就要打。这都展现了他的憨傻和莽撞。但他并不是简单的脸谱化的一个人物,而是有着丰富性和深刻性的,这可以从他粗中有细的性格中看出来。当他让王林指认宋江、鲁智深时,表現了他性格中很精细的那部分,孟称舜评价说“数语嘱咐王林,又见黑厮细腻处。”⑤

同样的,在《水浒传》中,李逵的这些性格特征也有所展现。初次遇见宋江时,李逵一心想要与哥哥相交,竟然去赌,输了钱还拿着就跑,这虽然有点违背常理,但也从侧面看出了他的憨傻。另外,跟随吴用去赚取卢俊义上梁山时,扮作哑子的表现也是憨傻至极。但他也有粗中有细的一面。譬如第七十四回中,李逵乔装做衙,要两个吏典来相见,又令两个人自行装作告状,还要他们说出事由,最后判定打了人的是好汉,过了把瘾才扬长而去。这种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李逵能想出来,足见他有细致的一面。

4.截然不同的特征展现

虽然元杂剧《李逵负荆》和小说《水浒传》中李逵形象的相同之处很多,但也不排除两者之间存在相异的部分。其中,最突出的不同应该是《李逵负荆》中的李逵更偏重于粗中有细,有点文武双全的感觉。他不再是一个标准的大老粗,很多细节展示了他的细。他也懂得欣赏桃花瓣的美,道出:“好红的桃花瓣儿”,也会自我调侃:“你看我好黑指头也”。这些动作,在《水浒传》中,恐怕宋江可能做出,柴进可能做出,吴用可能做出,甚至武松都可能做出,但李逵是断然做不出的。因为在小说中,虽然李逵的总体形象脱胎于元杂剧,但也有一定的变化,从元杂剧中的“文”“武”兼重转为只重“武”,使得形象更具有典型性。

在《水浒传》中,各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特征,容易分辨,李逵也一样。他的总体特征,无外乎粗鲁、爽直、勇猛、嫉恶如仇等等。他的行为处处彰显他的性格。比如说,劫法场时,他是如此的神勇,又是如此的残暴。作者还表现了他孝顺的一面,但在表现孝顺的同时,却安排了其老母亲被老虎吃了这样的意外。在整个小说中,凡是李逵私下单独行动的时候,不都要横生出许多麻烦吗?这也正是他粗鲁、意气用事的缘故。通观李逵所有的行为,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有他作为“武”的那部分出现的内容,而涉及到“文”的方面,就只能是一个烘托映衬者的形象了。

5.形成原因的初步探索

《李逵负荆》和《水浒传》中的李逵形象虽然有同有异,但各有所长。从性格丰富程度来讲,《李逵负荆》稍显优秀。它彰显了李逵性格的不同侧面,而且把每个侧面都做了描写,最终展示在观众和读者面前。作者抓住了李逵性格的整体性特征,使其主要性格特征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就完成了。

但是,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取决于文体自身发展的规律。“元杂剧对抒情性的重视和追求,超过了对叙事趣味的重视和追求。”⑥元杂剧的作者很注重曲词的文采,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弄出点诗词来抒情。李逵吟诗,李逵用桃花比较自己的黑手,这都可以引发观众的笑声,这也是迎合市民观众娱乐的需要。而发展到小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具有主观自觉性,故事的动人心弦更能吸引人,典型化的人物更能为人称道,所以为迎合读者阅读的需要,作家的写作笔法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

结论

从元杂剧到小说,李逵形象不断被吸收、被演化,一直在改变。这两种不同的形象没有优劣之分,有的只是两种不同题材之间的较量。

杂剧和小说分别在元代和明清之际蔚为大观,各自成其为各自时代的一大代表性文学样式,并光显后世。我们应该抱着欣赏的态度去阅读它们,并联系当时的时代局限性去包容作品中可能出现的不足和缺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量避免主观,相对客观地品鉴我们的伟大文学瑰宝。(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注解:

① 本文关于《李逵负荆》的引用全部出自傅惜华.水浒戏曲集[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② 转引自陈俊山.元代杂剧赏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185.

③ 邓绍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86—187.

④ 本文关于《水浒传》的引用全部出自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⑤ 转引自陈俊山.元代杂剧赏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192.

⑥ 钟涛.元杂剧艺术生产论[M].山东:齐鲁书社,2009,23.

参考文献:

[1]隋树森.元曲选外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4.

[3]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4]中国古典文学鉴赏丛刊.元杂剧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傅惜华.水浒戏曲集[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6]水浒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上、下)[M].北京:线装书局.2007.

猜你喜欢

李逵元杂剧人物形象
论元杂剧的文学——以《单刀会》为例
磁州窑瓷枕上的元杂剧投影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论《水浒传》中李逵悲剧命运的成因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不打不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