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2014-05-30罗木生
罗木生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笔者所在校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进行了《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讨论实效》的课题研究,历经两年时间,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顺利结题。本文仅就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以组织者的身份谈谈体会。
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
2011年5月,为了适应新一轮课改的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学校思品组由我组织向南平市教研室申报了《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讨论实效》的初中思想品德研究课题。该课题的研究从2011年5月申请立项,到2013年6月申请结题。在这近两年的时间里,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地走进课改。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大家认真学习了初中思想品德的新课程标准,始终秉持“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一课程理念。在我的主持下,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扎实有序地开展教学研究,将课题研究与平时的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课堂中来,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去。
随着新的课程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是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这种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也被我校的很多思品老师广泛应用,课题组的成员对如何提高课堂讨论实效进行了两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教师在运用小组讨论的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问题一:学生缺乏主动性,合作参与不足 在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时,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教室里立即一片喧哗声,好像每个学生都在参与讨论。仔细观察一下,发现有些学生的确是在按照要求在积极思考交流讨论的问题;可也有的学生互不倾听,你说我也说,有的学生干脆一言不发,等着听别人得出的答案。在常态课中,上述现象表现的比较突出。在公开课上(可能已经过事先的演练),发现学习成绩好、胆大、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对较多,尤其是好学生经常代表小组发言;绝大多数的学生则扮演了群众演员的角色,未经独立思考就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取了答案和信息。学困生、性格内向的学生能从讨论中获益多少呢,这是个未知数。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受到多大的启发,这也是个未知数。
问题二:学生缺乏实质的合作,教师停留在 “重视形式”的层面 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给的时间不够,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要想让讨论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讨论小组的建立、讨论时机的选择、讨论氛围的磨合等方面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讨论问题有时太浅显,学生一看就知道问题的答案;有时问题的答案就在教材中用黑体字明显标注着。这样组织讨论,看似学生非常“活跃”,甚至是借此机会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其实学生的思维是僵死的,丝毫没有得到锻炼,造成了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有位老师在讲七年级的《走进法律》一文内容时,让学生讨论“法律的三个特征是什么?”这个问题根本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三个特征就在教材上明明白白的写着。有时老师设置的问题太综合、太深奥,学生看到问题,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有位教师在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文内容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讨论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有什么联系?”结果是很少听到学生交流的声音。就刚刚接触这部分内容的学生来说,不但对科学发展观缺乏了解,就连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关知识也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去讨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联系”,无疑是难为学生,讨论毫无效果。产生以上状况的原因,就是教师对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缺乏深层次思考,不能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问题缺乏讨论的价值,致使课堂讨论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
问题三:教师缺乏有效引领和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 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在干什么?有的教师在面无表情的袖手旁观,或只顾低头背自己的教案,或像个警察一样地走来走去,严重缺乏参与意识。有些教师虽然参与了讨论,却光顾着和个别学生讨论交流而忘了要照顾其他同学,于是就出现了教学秩序失控的现象。当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向老师请教时,教师不是进行点拨和有效指导,而是以“你们再好好讨论讨论”“等会儿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等语言搪塞过去,讨论过程中教师对问题缺乏有效引领。
学生讨论过后,老师对小组讨论学习评价往往打一个团体分数。评价只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没有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应。这就容易造成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没有突出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即使重视了,也是过分强调“主旋律”而忽视社会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问题解答,缺乏认真的倾听,缺乏准确的点评,只是一味的“可以”,甚至把不可以的答案也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学生。有的教师甚至简单地把学生的答案再复述一遍,缺乏必要的总结概括和思路梳理,尽管不少的学生回答了自己的想法(不少的想法具有片面性),这个问题到底应当按怎样的思路去解决、怎样解决,结果学生仍是茫然,教师的课堂评价缺乏激情,缺乏准确性和客观真实性。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存在“三个缺乏”的问题,我们组认为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即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实行科学分组,落实个人责任 科学划分学习小组。课堂讨论以小组讨论为主,这就需要根据学生与教学情况进行分组。划分学习小组要本着学生“学科互补、性格互补”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一个学习小组以4至6人为宜。在分组的基础上,小组内部成员还需进一步进行角色分工,找出记录员、小組发言人、组长等,明确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小组成员的角色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同时,要充分研究运用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在促进小组不断进步的同时,实现每个小组成员的共同提高。
坚持做好教学设计,确定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 精心准备是课堂讨论有效进行的前提,讨论前教师要精心选择并精确表述论题。因为论题的好坏影响讨论的质量,精选论题是组织讨论的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好的论题本身应是明白易懂、表述清晰。其答案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需要知识的深化和综合。学生回答时需用自己的立场观点加以诠释。如,值得争辩、探讨、质疑的问题:思品课教学中易产生认知冲突或学生意见不统一,比如, “作为消费者,为了一元钱打官司,值得吗?”通过质疑、争辩、探究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的理解和感悟;还有涉及评判的内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涉及到较多价值判断的内容,这些内容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如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起来”。再有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问题:当前,初中思品课教材增加了许多探究与实践内容,这些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比如,设计开展保护环境的公益性活动的步骤等。
坚持实施发展性评价
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当学生小组讨论结束时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他评、小组互评等方式,评价自己和同伴对团体做出的贡献,并反思合作过程的得与失。同时,教师也要对小组讨论进行客观、公正的点评。坚持实施发展性评价,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在课题研究中,深刻认识到小组讨论是目前教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等先进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课堂教学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还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第四中学)